2011年,從台灣設計師週、台灣文創博覽會,一直到臺北世界設計大展,數個月來台北城熱熱鬧鬧地與設計同樂,各家新聞媒體電視雜誌此起彼落,民眾對於設計似乎也投注了更高的關注。然而,對設計界及文化創意產業來說,真正的「聆聽」與「溝通」才正要開始。
今年八月開始,庶民創意協會開始第三屆主題巡迴展《夜市人生-鶯歌丹青燒計畫》,透過「現代主題」與「文化記憶」的連結與融合,運用夜市文化做為楔子,將原已失傳的特殊釉色再次呈現於民眾面前。這是協會三度運用民生議題當作觸媒,試圖從閱聽大眾所關注的角度引導設計師與大眾進行思維上的溝通。在預算有限的情況之下,這社會實驗般的策展每年卻也受到諸如La Vie、自由時報、明報周刊、東森新聞等媒體的關注。而透過今年十月的臺北世界設計大展,此展更進一步地開啟與大眾廣泛交流的窗口。
 
這次展覽能普及於一般大眾的關鍵,在於此展的命題在大眾生活環境中是相對熟悉的:一方面在感官的感受上,是一經傳達就可以被立刻理解的概念,另一方面在外在形象的呈現﹝或稱為風格﹞,亦具備生活中可觸及、可辨識的元素。往往,設計界慣於運用艱澀的語彙來呈現概念的本質,在命題的同時亦架起了溝通的門檻。然而在這個資訊氾濫的環境中,如同行銷大師 Seth Godin 所言,大眾已經習慣對於過多或過複雜的資訊作出忽略 (Ignore) 的對策。同樣的狀況也出現在很多台灣的設計師作品之中,在市場上琳瑯滿目的商品洪流淹蓋之下,當作品本身的命題已經到達難以於第一眼 (First Sight) 產生共鳴的情勢,我們又如何期待消費者可以更深刻理解作品的思考與內涵?正如同「夜市人生」主題展所思考的,藉由觀察設計展中的民眾、展品及導覽人員之間的互動所獲取知啟發,以下試圖整理設計普及化的幾個特徵。
 
普及化的關鍵在於文化的萃取

設計的潮流中,風格的塑造往往建基於在地文化養份的供給:能被稱為經典的設計,都與當時的時空背景及環境有密切關係,而這些在地文化養份一直都潛在於日常的大眾生活當中,靜靜地等待被發掘。日本知名設計師深澤直人為無印良品設計的壁掛式 CD Player 即是一例,此產品從「 Without thought 」的概念延伸,運用近似壁掛式電風扇的開關方式,以及舊式收音機的沖孔網特徵,詮釋音樂播放時的美好感受。這是一種生活體驗的萃取,對生活經驗的直覺投射,在體驗之後的反芻轉化而形成的。其後,深澤直人曾與英國知名設計師 Jasper Morrison 合作舉辦 《Super Normal》 系列展覽,挑選展出多項在日常生活中普及但佚名的設計,如餐桌上的瓶器、文具等等,完全溶入大眾生活之中不著痕跡的物品,更是展現了兩位設計大師對於生活中文化敏銳的觀察力。
 
普及化亦需要跨越文化的傳達能力

近年來網路上流傳不少泰國無厘頭廣告,橋段誇張且帶有黑色幽默的隱喻,顯現該文化獨具特色的幽默感。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中,泰國品牌 Propaganda 的設計師 Chaiyuk Plypetch 和 Kunlanath Sornsriwichai 運用幽默無厘頭的語彙結合產品本有的功能,設計出 Mr. P 系列產品。從膠帶台《Mr. P One Man Try 》,Mr. P 正在做仰臥起坐,嘴巴吐出膠帶、用腳尖的刀片切斷膠帶,到檯燈《Mr. P One Man Shy》,Mr. P 的男性象徵剛好是檯燈的開關,無不表露 Propaganda 處處拿 Mr. P 開玩笑的用意。這些產品設計再再表現了泰國文化的樂天好玩的特質,而透過簡潔直接的文化語彙,產品概念得以傳達快速,除了能和在地民眾溝通,也因為具備了跨越語言障礙的感染力,讓其他文化中的消費者能理解 Mr. P 的幽默感,產生跨越文化的共鳴。
 
價格決定設計品結帳與否

探究設計普及化不得不提及IKEA,這個創立於1943年的瑞典傢俱家用品品牌,自行組裝傢具 (RTA furniture) 的先驅。截至今年為止,IKEA已在全球 38 個國家開設 309 家分店,靠著平實的價格及簡單的北歐設計滲透至消費大眾的居家生活,不論從餐桌用品、傢俱、折疊椅、到辦公室用品,每個人或多或少皆曾使用、擁有來自IKEA的商品。IKEA之所以能夠在多個國家不同文化的地區開枝散葉,在於產品的定價遠低於市場上的設計品價格,消費者很容易可以跨過消費門檻,進而產生進一步文化溝通的機會。以台灣的消費者型態來看,常態分佈的中間區塊,亦即中產階級的消費者,正是IKEA的目標族群。就像電影《史密斯任務》中安潔莉娜裘莉因為更換了新窗簾,跟老公說想要換新地毯一樣,當家中開始出現 IKEA 的產品的時候,你的居家風格亦開始慢慢的在改變之中。
 
總結地說,設計師的孤芳自賞正是設計難以被落實到現代生活的主要原因,在設計師埋首設計的時,也許「聆聽」及「溝通」才是重點。「聆聽」是觀察既有文化的意涵、尊重既有文化的態度;「溝通」則是運用對方的語言陳述自己的設計論述。任何一個好設計都難以被背離這兩項基本原則,而此原則也是好設計能與當代民眾產生共嗚的主要原因。設計普及化不只限於設計產業中的提問,更是整個經濟與文化的議題,當設計師運用的元素和語言能夠被當代民眾理解,勇敢跨越了小眾的偏執與個人喜好,並且不單為有錢人服務的時候,設計的真正價值才能被彰顯。

編輯/林宛縈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