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的第二大城市鹿特丹(Rotterdam)經歷二戰轟炸,當地政府花了半個世紀重建城市,同時要面對現代發展中廢工廠、海港城市轉型,以及人口稠密、面積狹小、土地低於海平面等棘手問題。但今日,這裡卻成了建築迷必訪聖地,他們是如何翻轉這些劣勢,讓城市變身當代建築實驗場?從鹿特丹中央車站,到標誌性的市場建築 Markethal 市集廣場,又或者是有蓄洪功能的 Benthemplein 廣場,為何鹿特丹總是有足夠的韌性,讓建築成為解決環境與社會問題的方案?或許可以從2021年將開幕,全世界第一間供大眾參觀的美術館典藏庫建築看出端倪!
 
位在市中心博物館公園(Museumpark),由MVRDV操刀「博伊曼斯.范伯寧恩美術館(Museum Boijmans Van Beuningen)」的藝術典藏庫展館「博伊曼斯.范伯寧恩美術館典藏庫(Depot Boijmans Van Beuningen)」,空間不僅解決博物館多年憂慮的館藏問題,面對基地周遭文化意義深遠的建物,MVRDV 不與之爭鋒,反而妥善考量都市地景,創造與周遭環境相呼應卻又十分新穎的設計!

博伊曼斯.范伯寧恩美術館(Museum Boijmans Van Beuningen)於2021年11月6日正式開幕。(Photo Credit:Ossip van Duivenbode

你知道多數博物館,僅展出6-10%的館藏藝術品嗎?
 
「博伊曼斯.范伯寧恩美術館」與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莫瑞泰斯皇家美術館,並稱為荷蘭的三大美術館,收藏著中世紀至21世紀重要的藝術作品,其中包含莫內、梵谷、達利...等藝術家共151,000件珍貴作品。
 
然而位在博物館地下室的舊典藏空間,卻自1999年開始多次受水患之苦,手足失措的搶救工作,讓館長 Sjarel Ex 決定新建一間全新的收藏空間。過程中,Sjarel Ex 除了考量到保存空間品質,也重新思考一項議題:「我們大多數的博物館通常只展出 6-10% 的館藏,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等大型博物館皆是如此,但是作為公眾機構,為何不展出其餘 90% 的藝術作品?」



39.5公尺(6層樓高)的建築佈滿玻璃鏡面,反射周遭影像亦是對90年代景觀設計師Yves Brunier與OMA合作設計「博物館公園」的環境致敬。(Photo Credit:Ossip van Duivenbode
 
在交錯的樓梯動線,挖掘美術館幕後藝術品保存與維護過程
 
作為全世界第一間開放的博物館典藏庫,博伊曼斯.范伯寧恩美術館典藏庫 99% 的空間都開放公眾參觀,走入建築物中庭後,縱橫交錯的空橋一路緩緩延伸至屋頂,引領著參觀者欣賞周遭 13 個懸掛式大型玻璃櫃中的藏品;典藏空間的透明窗面,更讓觀者可以 360 度觀賞藏品。


中庭錯落的空橋,將帶領參觀者延路觀賞展品。(Photo Credit:Iris van den Broeke

由下而上達 10 公尺的懸挑為空間賦予充足容量,容納館藏儲存空間、藝術品修復工作室、餐飲空間、放映和會議空間等等。(Photo Credit:Iris van den Broeke
 
特別的是,為了妥善保存藏品,這裡並非以一般依照年代、藝術運動等策展邏輯佈置,而是根據藏品尺寸以及所需的環境氣候,將金屬、塑料、有機、無機、攝影等不同媒材的作品化為五個保存區域,使藝術品保存於溫度、濕度適當的環境。


典藏品依照尺寸、溫濕度條件排放,在這裡可以看見不同年代作品被擺放於一起,相當有趣。(Photo Credit:Iris van den Broeke

民眾可以不透過任何展櫃或窗面阻隔,近距離欣賞作品。(Photo Credit:Iris van den Broeke

(Photo Credit:Ossip van Duivenbode)

(Photo Credit:Ossip van Duivenbode)
(Photo Credit:Ossip van Duivenbode)

(Photo Credit:Ossip van Duivenbode)
 
從一樓大廳順著空橋動線至屋頂餐廳,整座建築物皆展示著藝術作品,不過為有效運用空間,典藏庫中許多藝術品如印刷品、畫作、相片並不會直接開放展示,但有興趣的民眾仍可以透過申請來欣賞作品,電影、錄像作品則可於特別設置的放映室中播放。參觀者也可以進入展覽室、策展人工作室,了解世界級的博物館在幕後如何維護、保養藏品。


(Photo Credit:Ossip van Duivenbode)
 
特殊弧形鏡面設計,串連「博物館公園」周遭重要建築
 
博伊曼斯.范伯寧恩美術館典藏庫座落於由 OMA 與景觀設計師 Yves Brunier 所規劃的「博物館公園(Museumpark)」中,周遭包含荷蘭建築研究所 (Netherlands Architecture Institute)、藝術廳(The Kunsthal)、鹿特丹自然史博物館 (Natuurhistorisch Museum Rotterdam)、伊拉斯姆斯醫學中心 (Erasmus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等重要機構,什麼樣的設計才能與周遭這些鄰居共處,又讓建築充滿新生命力呢?


(Photo Credit:Ossip van Duivenbode)
 
「我們希望在這裡設計一棟『什麼都不像』的建築,因為周遭的機構從 1980-2000 年代,各有建築特色,如果我們選擇了其中一種,便是忽略了其餘的建築。」MVRDV共同創辦人Winy Maas說。他們首先決定去除建築的稜角,弧面設計使周遭每座建物都像面對著典藏庫正面;接著,為了降低對博物館公園原地景影響,MVRDV在 6,609  m² 的建築表面佈滿 1,664 個玻璃鏡面,映射著周遭建築、行人、綠地,即使佔地 15,000 m² 仍與周遭巧妙融合。

而面對光線反射可能造成的安全及居住品質疑慮,MVRDV 也吸取各方意見,特別在敏感立面局部燒上一層霧面網點,避免光線直接反射。


入口移門閉合時與外牆肌理融為一體,開啓方式彷如詹姆士龐德電影中的高科技視感!(Photo Credit:Aad Hoogendoorn)
Depot Boijmans Van Beuningen 的玻璃鏡面每片造價 1,000 歐元,由鹿特丹居民與文化機構認購。(Photo Credit:Ossip van Duivenbode)
MVRDV贏得競圖後,不少人質疑其鏡面反射陽光,會影響交通安全、醫院病房品質等,為此他們也特別在交通要道面、面對醫院處等敏感立面,局部燒上一層霧面網點,避免光線直接反射(Photo Credit:Ossip van Duivenbode)
 
內縮量體、栽植樹林與雨水循環系統,打造一座與「水」共存的永續建築
 
低於海平面的鹿特丹,在建築上當然也特別著重如何與「水」打交道!MVRDV 發現原基地上的樹木由於土壤過濕,長得並不好,原停車場鋪面無法吸收雨水則難以疏導水流。為了降低對基地所處的地下水緩衝層(water buffers)影響,可以發現建築刻意降低建蔽率、內縮量體,減少建物遮蔽土壤的空間。


Depot Boijmans Van Beuningen旁,即是荷蘭新研究所(Het Nieuw Instituut)的蓄洪池塘。(Photo Credit:Ossip van Duivenbode)
 
而屋頂上種植的 75 棵白樺樹,除了是大眾舒適的休息空間,也如同一塊自然的吸水海綿,配合著地下室的蓄水裝置,建築體所蒐集到的雨水可用於灌溉、廁所設施,減少雨水流失與建築用水量,其餘無法阻攔的雨水,則直接流入荷蘭新研究所(Het Nieuw Instituut)旁蓄洪的池塘,使雨水不會進入污水排放系統,有效運用水資源。

除了雨水回收系統,建築也運用地底蓄熱、太陽能板、LED照明、高性能隔熱材料的等綠能思維,使建築相關耗能達到中和。


種植於頂樓的75棵白樺樹,皆在建築建造前三年前即經過人工測試與培養,為移植做好準備。如今樹木的根部相互連接,加上屋頂的防風牆和十字形的餐廳作為屏障,這些樹木在35公尺的高處也能夠抵御強風侵擾。(Photo Credit:Ossip van Duivenbode)

35公尺高的屋頂森林在建築完工前就已經榮獲「荷蘭最佳屋頂」的設計殊榮。屋頂上種植了75棵樺樹、20棵松樹和草坪,發揮了蓄水的作用,並促進生物多樣性、同時緩解城市熱島效應。(Photo Credit:Ossip van Duivenbode)
樹木施工與吊掛上頂層過程。(Photo Credit:Rob Glastra、ё Fred Ernst
 
博伊曼斯.范伯寧恩美術館典藏庫不僅妥善保存藝術作品,MVRDV 也讓建築成為藝術的載體,建造過程邀請在地藝術家John Körmeling、Marieke van Diemen 共同參與室內中庭設計;荷蘭室內設計工作室 Concrete 設計頂樓餐廳;以及藝術家 Pipilotti Rist 在一樓戶外廣場中設計裝置藝術,絢爛的影像投影於地面,同時反射到鏡面上,讓夜晚也有不同的風景。


對比存放藝術品樓層為控管溫濕度兒較為封閉,頂樓設計以大面積敞開的窗面與戶外植栽,提供舒適公共環境與餐飲空間。(Photo Credit:Ossip van Duivenbode)

(Photo Credit:Ossip van Duivenbode)
(Photo Credit:Ossip van Duivenbode)
 
2021年11月6日典藏庫正式開館,預計每年吸引15-25 萬人參觀,不只建築與環境連結、藝術結合的設計態度令人欽佩,首次揭開博物館幕後保存藏品,更使藝術迷們擁有不同的視角觀看作品,不僅能見當代與中世紀的畫作並置,也能由前方、背面等不同視角進一步了解作品上色與構成方式。

目前官方也正在為每件作品建置後端網路說明,只要掃描一旁 QR Code 便可深入理解創作脈絡與影響,而由於不同藏間的溫濕度控管、人數限制標準,民眾可透過網路訂票入館,現場每20分鐘將舉辦一場導覽團,帶著大家近距離觀看珍貴藝術館藏!

■ 博伊曼斯·范伯寧恩美術館 Depot Boijmans Van Beuningen
開館時間:11:00-18:00(週一休館)
地址:Museumpark 24, 3015 CX Rotterdam

官方網站:www.boijmans.nl/depot
更多資訊:Depot Boijmans Van Beuningen 網站紀錄 2017 年至今設計建造過程

編輯/林沛伶

關鍵字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