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 2015 年在 M&O ASIA 大放異彩,被評選為亞洲年度設計師的「如恩設計」(Neri&Hu)嗎?
 
分別出生於菲律賓與台灣的郭錫恩(Lyndon Neri)與胡如珊(Rossana Hu),2004 年於上海創立如恩設計,創作領域橫跨室內、建築、家具設計,包含你我熟悉的台北金普頓大安酒店、上海必訪設計旅店「水舍」都出自這對設計雙人組。
 
在前十年,我們看見「設計共和」揉合中國傳統文化與當代美學的家具設計,以及無數梳理在地脈絡、再現歷史的建築與室內設計;兩人將建築作為連結過去與未來的媒介,隨著時間推移,每一次的新設計更是衍生出對於現代性、全球化、中國的都市與鄉村議題的關注。
 
今年的全新作品集《Neri&Hu Design and Research Office: Thresholds: Space, Time and Practice》,Neri&Hu 以代表著媒介、過渡狀態的「間」(Thresholds)為主題,集結多年來 35 個空間實踐,梳理出六大建築哲學。
中文六書中的會意字「間」,與不同的字詞搭配便能衍伸出不同境意,其中通常具有「之間與過度」的意味,Neri&Hu 表示以此為主題「代表著我們將自己定位為在空間、時間和跨領域實踐之間,穿越和運作的中介者」
 
哈佛大學設計研究院院長 Sarah M. Whiting 說:「Neri&Hu 不會屈服於用簡單的二元方式來理解建築,使得人、作品、甚至是材料彼此對立,而無整合研究」,他們在不斷變化的當代,嘗試以各種方式融入歷史,同時不忘持續前進,將環境的複雜性納入思考。
 
究竟 Neri&Hu 如何將「間」的哲學表達於建築?
 
六大主題由一直以來注重空間再利用、調和過去與現在的 Reflective Nostalgia(反思型懷舊)開始,接續帶出 Nomadic Voyeurism(步移景異)、Dwelling(棲居)、Inhabitable Strata(空間詩學)、Recasting Vernacular(在地重鑄)等空間可能性,最後提出 Future artefact(未來遺跡)新思考,指出思考 21 世紀「新建築」樣態對於往後的重要性。


Neri&Hu 全新作品集《Neri&Hu Design and Research Office: Thresholds: Space, Time and Practice》由 Thames & Hudson 出版。(Photo Credit:Thames & Hudson 提供)
 
01 Reflective Nostalgia(反思型懷舊):不是一昧復古,也不要標新立異
 
建築師胡如珊曾說:「我們想讓大家在關注未來之前(或同時),先了解自己,你要先了解歷史、了解你的過去,才能比較有責任心地去關注未來」。「反思型懷舊」概念其實正是回應著人們對未來的渴望、同時期待找到歸屬心理狀態,為老空間賦予新生,便是在這兩者之間取得平衡的哲學。


「No.31」是如恩設計改造自上海靜安寺地段電信公司辦公宿舍樓的複合空間,一樓包含藝術品運營商 The Artling、Luneurs烘焙甜點店、家具品牌 Stellar Works 與 Muuto,二樓為設計共和的辦公室,三、四樓則是如恩設計。(Photo Credit:© Hao Chen)
 
比如面對早於19世紀即開始發展的城市上海,Neri&Hu 改造自20世紀初英國人所建警察局的「設計共和與設計公社」,以及賦予 1930 年代的日本武裝軍隊總部大樓新生的旅店「水舍」,不只是修復建築原有的外觀、用當代美學設計空間新功能,保留下部分殘舊與不完美,讓新與舊並置。

「設計共和與設計公社」建築表面木構、石膏與紅磚牆,皆經過仔細修復,重現老建築風華魅力。而內部則移除部分樓板、內牆和天花板,這些開口讓原本的每層樓平面的線性視野,變成能夠穿透樓層、看見不同區域活動的視角,使建築本身不需指引,也能引起使用者的探索感。(Photo Credit:© Pedro Pegenaute)
 
更重要的是,對比建造一座全新建築的邏輯,面對老建築 Neri&Hu 用「減法」來構想,新的開窗方式、格局規劃,創造出空間的流動性,改變人在建築中的感官尺度,讓設計不只是停留外觀翻新,在懷舊的同時,反思新當代建築對於空間使用定義、私人/公共議題的探索,創造出更多想像。
 

「水舍」維持建築外牆粗糙斑駁的樣貌,然而走入其中,現代設計家具、純白色的扶手存在於頹圮的室內空間,彷如當代美術館。此外,建築透過不同開窗位置等穿透式設計,模糊公共/私密空間的界線,也如將上海「弄堂」緊密的居住關係搬到飯店,帶給旅人不同的住宿體驗。(Photo Credit:© Pedro Pegenaute
 
02 nomadic voyeurism(步移景異):透過人們的好奇心,在移步過程裡感受城市後的文化
 
中國園林的「借景」手法,透過透視將自然景觀也化作空間設計的一部分,人們在園林中必須移動腳步,才能將原本零散的視覺碎片拼湊為整體,與西方傳統建築設計對於深度、尺度、距離等感知具有固定界線的概念相當不同。同樣的,「步移景異」正是 Neri&Hu 運用人們觀看、窺視空間的好奇心,結合移動的動態過程,在建築中創造出「從碎片到整體的關係」
 
如同上海「弄堂」住宅,早期原規劃為單戶人家的樓中,因時代改變而發展至通常有三戶以上家庭居住,共享出入口也使得家戶互動頻繁,居民的視線隨著在建築中央樓梯移動的過程不斷變換。然而如今弄堂文化逐漸消失,在 Neri&Hu 設計的「田子坊私人住宅」,他們選擇以鋼鐵製作修復原有的木梯,刻意保留三個獨立單元之間移動與觀看的過程,重現 1930 年代上海典型城市生活的生命力。

「田子坊私人住宅」除了內部特殊的移動空間,運用大面積落地玻璃製作立面、新嵌入天窗,為「弄堂」文化注入新活力。(Photo Credit:© Pedro Pegenaute
 
03 Dwelling(棲居):以建築圍塑「家」的安心感,同時不忘和外在對話
 
德國哲學家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說:「只有在擁有生存能力後,我們才能建造;居所是人類本能的生理表達,意圖在世界上尋找到屬於自己的根源。」
 
「家」如同生活的容器,也是人們最私密與安心的所在。想像若是將「家」的感受置入非住宅空間,那會形成什麼樣的場域?Neri&Hu 認為「庇護、喘息和內向性是此類空間的特徵;然而,『向內退縮』不應被視為拒絕外在生活」
 
「棲居」概念是在具有隱私與安全感的空間中,仍可擁有外在感知。如同「金普頓大安酒店」在飯店大廳休息處的低天花板設計、客房中圍合出的木質門檻,都透過建築的包覆感構築宛如「城市庇護所」之處;但其開門、窗的方式,又為旅客提供了感受多變的視角。又或「創明鳥上海辦公室」運用「閣樓」概念設計,刻意置入 A 字型鋼構成斜屋頂,讓工作者擁有若似身處閣樓的親密尺度;但同時也能透過大面天窗、辦公室之間的玻璃窗,感受外在環境與人流。建築形體圍塑出「家」的安心感,與觀看/被觀看的公共性曖昧融合,或許正是人們最舒適的狀態。


(左)金普頓大安酒店、(右)創明鳥上海辦公室。(Photo Credit:© Pedro Pegenaute、© Dirk Weiblen
 
04 Inhabitable Strata(空間詩學):讓空間曖昧而準確,流露詩意感官體驗
 
法國哲學家 Gaston Bachelard 認為,空間並非填充物體的容器,而是人類意識的居所,建築學就是棲居的詩學。
 
在 Gaston Bachelard 看來,二元切分法「將人類體驗,縮減到一種無法代表所有居住形態的幾何學之中」,因此 Neri&Hu 不斷思索「建築/室內」、「外部/內部」之間的關係,欲擁抱極端的兩端,使得空間時常帶來模糊曖昧的感官體驗,創造出某種獨特的詩意。
 
「上海大戲院」建築來說,由對街望去彷若懸浮於地面的巨石雕塑,建築入口處如同迎賓般向內退縮,人們走進其中抬頭仰望,才發現原來看似遮蔽的屋頂開了一處天井,光線戲劇般的灑落,營造出室內、外定義模糊的空間,同時也使。人們即使偶然經過,也能感受這座建築獨特的張力。
 

「上海大戲院」建築退去原本在無數次改造下紛雜的功能與風格,重新以自明性高的石造外觀,準確定位,打造曖昧而有詩意的空間。
(Photo Credit:© Pedro Pegenaute
 
05 Recasting Vernacular(在地重鑄):傳統樸實無華的建築材料,在當代手法下重新演繹
 
近年 Neri&Hu 的建築實踐,由中國一線城市逐漸往內陸城村擴展,他們也隨之注意到全球化為鄉村所帶來的影響,並對此提問「當今建築身世所產生的利害關係為何?」、「是否有可能建出植根於地方特殊性,但又超越地域限制而引起普羅共鳴的建築?」
 
他們研究延續數百年的中國傳統建築——弄堂、胡同、窯洞、福建圍樓(土樓)與城牆,也深入了解其中的石頭、磚、混凝土、泥土、石膏、瓷磚等材料與構築工法。與「反思型懷舊」強調以當代視角轉譯地方元素、賦予新生概念相似,「在地重鑄」案例則再加之對傳統材料樸質之美的琢磨,其中更有許多建築採用回收磚材製作皮層,不僅永續,也傳承了歲月痕跡。


「福州茶館」以英國攝影師 John Thomson 拜訪福州時,捕捉到古寺佇立於河中浮石之作《島塔》為靈感,在建築外圍設置水池,映射著夯砼牆面,訪古尋幽之情中仍充滿當代感。(Photo Credit:Thames & Hudson 提供)
 
像是以中國四合院為靈感的「揚州青普瘦西湖文化行館」,運用灰色回收磚砌成多道牆面,圍塑出通道與院落,連結數個泊宿空間。而今年初剛開幕的「福州茶館」,Neri&Hu 不僅保留清代所留下的古木結構,也以「福建圍樓」材料夯砼建造外牆,包裹著內部木造,使空間保留原始土樓安穩而厚實意象,以當代手法向傳統致敬。

「揚州青普瘦西湖文化行館」是一間擁有20間客房的精品旅店,如恩設計以灰色回收磚砌成矩陣式的磚牆,當光線映射入磚石空隙,美麗的光影也引領著訪客探索空間。(Photo Credit:© Pedro Pegenaute
 
06 Future artefact(未來遺跡):如何打造對今日與未來皆有意義的當代建築
 
義大利建築師 Aldo Rossi 將城市視為生命體,會不斷改變、積累意識和記憶,而建築的價值在於其作為都市人造物的表現形式,即使失去功能,也將繼續構築著城市。
 
那麼有朝一日,今日新建的建築也可能成為下個時代的廢墟。對比最初提出的「反思型懷舊」嘗試保留過去風華、為建築賦予新生,「未來遺跡」章節中,Neri&Hu 反向思考提問:「我們如何創造能夠為子孫後代保留有存在意義的人造物?」
 
尤其如今的中國在城市發展下,某些地方的歷史紋理面臨破壞,某些地方則如處女地,等待到來的人們下定義,建築呈現當地與環境特色十分重要。比如,在秦皇島黃金海岸社區總體開發中的「阿那亞藝術中心」,Neri&Hu 嘗試突破普遍對於藝術中心的想像,除了藝術展示,更以當地海水季節性變化為靈感,在建築中設計了一座下沉式環形廣場,可以注滿水形成幽然水景,也能排乾水作為當地民眾表演與活動空間,空間透過別緻的動態感,期望成為人們經常拜訪的日常場所。
 

秦皇島「阿那亞藝術中心」。(Photo Credit:© Pedro Pegenaute)

如同普立茲克獎建築師 Rafael Moneo 於書序所說, Neri&Hu 作品中經常出現「並列(juxtaposition)」概念。他們的設計傳承亞洲建築數百年的傳統,同時加入當代手法重新轉譯,並創造人與人微妙的互動,在他們的空間裡總可以感受到不同文化的脈絡,而彼此間又交互相融。由「反思型懷舊」到「未來遺跡」的過程,Neri&Hu 面對中國城市快速發展,如同踩在每次實踐的基石上,拓展至思考當代建築定位的宏觀思考。
 
《Neri&Hu Design and Research Office: Thresholds: Space, Time and Practice》作品集中,六大建築哲學皆佐以 5 至 6 個建築案例,翻開每個篇章,經歷一次次東方建築的思辨旅程。
 


書名:《Neri&Hu Design and Research Office: Thresholds: Space, Time and Practice》
作者:Rafael Moneo、Sarah M.Whiting
出版社:Thames & Hudson
購書連結:博客來誠品建築人設計人的店
Thames & Hudson

 

編輯/林沛伶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