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在英法媒體接力般的展覽報導與藝術評論下,無論是草間彌生最為人所知的大小顏色不同的圓點藝術創作,或是 1950-1960 年代她所參與甚至發起的紐約街頭行動藝術的影像、以布料縫製或結合燈光效果的圓點裝置藝術與雕塑作品、近年以油彩與帆布為主要媒材的平面畫作,還有草間彌生穿著自身設計圓點服裝的影像,不只佔領美術館的展覽空間,更是以高倍數般的速度佔據各媒體與街頭廣告的版面,而且時間持續長達一年,而這樣的現象,Louis Vuitton 可說是幕後的重要推手。
透過媒體這樣快速且強大的曝光程度,對以街頭行動藝術起家,一度以身體與性做為挑釁的藝術主題與表現手法的草間彌生來說,媒體這樣的曝光工具,不但不陌生,更是符合她一向的偏好,尤其近年來她跨足商品設計的多元性,例如手機外殼或與奧迪汽車的合作,還有躍上國際時尚雜誌的頻繁程度(例如《Vogue》或《Elle》的封面故事與內頁當代人物的介紹),間接可以窺見她崇尚被媒體報導的鮮明偏好,更在經紀人有心與專業的規畫下,草間彌生越到晚年藝術表現的聲望越是攀升,而在設計方面的市場表現力,也是可圈可點,於此機會下,Louis Vuitton 也跟著投入了與草間彌生的合作設計計畫,選擇贊助泰德美術館的展覽,可說只是一個開端。

LOUIS VUITTON × 草間彌生
在 Louis Vuitton 創意總監 Marc Jacobs 親自前往草間彌生東京的工作室拜訪下,Louis Vuitton 與草間彌生的合作計畫很快地隨之定案,其實著名當代藝術家與歐洲奢華品牌這類型的合作模式,早已在 2000 年便開始形成一股趨勢,對Louis Vuitton 更非陌生,尤其 2003 年開始與日本當代藝術家村上隆(Takashi Murakami)一連串的設計合作,從合作最初打破 Louis Vuitton 傳統慣用的標誌、色調與風格,逐年更融入村上隆著名的櫻桃或動物圖騰在其中,直到 2009 年推出系列的大大成功,不但讓 Louis Vuitton 對 Marc Jacobs 的市場嗅覺度更具信心,也讓 Marc Jacobs 在形象總是固定不變的 Louis Vuitton 集團內的實質決策力與主導走向權力大增。
這種透過著名當代藝術家與奢華品牌之間的合作模式,不僅可以創新品牌形象,讓品牌設計注入藝術性的元素與活力,更進而提升品牌企業的國際形象與地位,而著名當代藝術家也可以在奢華品牌的加持下,持續地增加其能見度,對其國際地位的向上提升,有著推波助瀾的效果。同時,奢華品牌在著名當代藝術家的盛名的幫助下,可以拓展藝術家帶來的潛在卻廣大的市場,例如村上隆原本廣大的日本粉絲與市場力,在雙方相互且齊力作用下,走向雙贏的市場結果,可說是十分聰明有效率的方式,因此,近幾年的愛馬仕(Hermés)或普拉達(Prada)也逐漸地採取這樣的設計合作模式。
Marc Jacobs

Marc Jacobs 談與草間彌生的合作
草間彌生令人沉溺的圓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