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只是廣大的世界中小小一個島嶼/在你懷中長大的我們,從未忘記/我要用全部的力氣唱出對你的深情/歌聲中,只是真心的讚美/也有感謝和依戀,疼惜和憂煩」
 
歌手吳志寧曾以〈全心全意愛你〉,唱出詩人老爸吳晟所寫下對台灣這片土地的依戀,讓我們看見了這座小島的傷口,感覺自己被土地擁抱的溫暖。而這次,台灣空拍攝影師齊柏林更是以「飛閱台灣:空拍環境影像展」特展,在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先導式地 (也吊人胃口地) 讓我們看見 2013 年將上映的台灣首部空拍電影,展覽將持續到 11 月底,以鳥的飛行視角,為我們訴說屬於台灣的故事。
抬起頭來,你會看到什麼?白撲撲的天花板、被大樓阻擋的天空、遠方的摩天樓、站在電線桿上的胖麻雀……。

再往空曠一點,或許能看見高山、遇見河流、望見夕陽、感覺到潮汐。但即使再怎麼努力, 眼目所及,也僅是 360 度的平面空間。位在裡面的我們,不是在建築與建築間移動,就是在草原與農田間游移。身體總被空間所包覆,我們永遠不知道,自己所身處整片土地的樣子。見樹不見林,是生命的基本侷限。
 
以鳥的姿態飛行
 
飛閱台灣:空拍環境影像展」,是台灣空拍攝影師齊柏林動態作品最完整的一次呈現。有別於之前的靜態攝影,從 2009 年八八風災後,齊柏林便致力於建置台灣動態空拍影像,並於 2010 年在友人的協助下,成立「台灣阿布電影股份有限公司」,開始全台灣第一部的空拍電影計畫。

 
不同於一般的地面攝影,空中攝影有他獨有的美學與社會意涵。其以俯瞰的視角,端出觀者熟悉卻從未有過的視覺體驗,每每令人驚艷於眼前的所見景觀,並在搜尋腦中足以對應的凝視對象而遍尋不著時,產生一種似真非真之感。
 
眼見為憑,我們往往只相信曾見識過的。走進展場前,主辦單位先以一張看似大樹,又像某種無以名狀的棕綠怪物來調整觀者眼界。此幅空拍圖,為台灣唯一沒有受到水泥污染阿塱壹古道的北端入口-塔瓦溪。


圖中可見「塔瓦溪」的沖積扇、橢圓形南田石堆積而成的礫石灘,以及無出海口的「沒口溪」現象。在空拍的獨特視角下,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為藝術預留出極具想像力的詮釋空間。用羅蘭巴特的話語來說,即讀者在閱讀的同時,也依據己身的背景、經驗、學養等,交叉互文書寫出自己的符號意涵了。
 
藝術的社會性

然而,在齊柏林的影像裡,我們不只會看到因陌生化而顯抽象的大自然景象,同時也會看到不少熟悉,卻從未有過的鳥目視角。他不只讓我們看到美麗的福爾摩莎,也讓我們看到披覆創傷與哀愁的土地傷痕。
 
海拔約 2000 公尺的清境,是山林環恃、雲海繚繞的度假勝地。當遊客醉心於綠草如茵與異國民宿時,從高空俯瞰,美麗的清境山頭,卻挺立著一叢叢奇異不相稱的人工建築。

除此之外,還有因工業廢水而污染變色的溪流、因土石流倒塌的房舍、因浮濫開路而被開腸剖肚的青山……。齊柏林用忠實的影像,呈現此刻的台灣。從高空俯瞰,一覽無遺,無法欺瞞。


作為飛越台灣上空 23 年的攝影師,齊柏林察覺到地景地貌的急遽改變。從靜態攝影到動態影像,從拍下美麗到關注傷痕。齊柏林的身分,也從原本的紀錄者轉身為更具觀點的環境攝影藝術家,以超過 1600 小時的飛行時數,30 萬張的空拍地景照片,成為亞洲難得一見的空拍攝影師,為台灣拿下空拍電影入場卷。
 
全台灣第一部空拍電影
 
還記得 2009 年由盧貝松 (Luc Besson) 監製,法國知名空拍攝影師楊亞祖貝童 (Yann Arthur-Bertrand) 攝影兼導演的空拍電影《HOME 》嗎?不像 2006 年高爾 (Al Gore)《不願面對的真相》裡五花八門的環境數據與花俏投影片,《HOME》直接以 54 個國家的空拍影像,呈現發人省思的地球樣貌,衝擊觀者對土地與環境議題的認知與迫切。
 
而當我們在「飛閱台灣:空拍環境影像展」裡,看到 500 吋,三層樓高的大螢幕,播放著桃源谷上奔跑的水牛、低海拔開花的相思樹、後龍的風力發電機、傳統的燒王船慶典等各種專屬台灣的自然、人文景象時,你真的會開始期待,2013 年由侯孝賢監製、何國杰 (賽德克巴萊) 配樂,齊柏林與自然寫作者范欽慧共同執導的台灣首部空拍電影。

 
在「飛閱台灣」的導覽手冊裡寫著:「請跟著我們一起搭乘直升機,在空中緩緩前進,穿過鄉野與城市上空,屏住氣息看看這塊土地上的不同風景……既有美麗,也有哀愁,你從空中讀到了什麼故事呢?」藝術家將詮釋權還給觀眾,而他僅以一顆顆的鏡頭,溫和又不失銳利的,聚攏出他對土地的關懷與反省。
 
而讀者你我,又能從中讀出什麼樣,屬於我們自己的土地故事呢?
 
編輯/張慧慧
飛閱台灣:空拍環境影像展
展覽時間:2012.6.1~11.30
展覽地點: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七樓西側特展室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