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世界各角落留下 600 多個建築作品的尼邁耶,直到今年年初都還在創作。他曾經和法國現代建築派大師柯比意等多位設計師共同創作「聯合國總部大樓」(United Nations Headquarters),而巴西首都巴西利亞許多重要公共建築,包括總統府、國會大廈、巴西利亞大教堂……,也都出自他手。尼邁耶更曾獲得不少國際性建築大獎,像是 1988 年時,他和美國建築師戈登‧邦夏(Gordon Bunshaft)共享擁有「建築界的諾貝爾獎」之稱「普立茲克建築獎」;1998 年,獲頒堪稱世界建築界最高榮譽的「英國皇家建築師協會金獎」(the Royal Institute of British Architects Gold Medal ),而這也是拉丁美洲建築師首次獲此殊榮。
擁有德裔血統的奧斯卡‧尼邁耶(Oscar Niemeyer)在 1907 年 12 月 15 日出生於里約熱內盧(Rio de Janeiro),1934 年,尼邁耶自國立美術學院建築系(National School of Fine Arts)畢業,由於當時他已經和一名自義大利移民的女子結婚,為了養家餬口,只好進入了建築事務所擔任製圖員的工作。但正如大多數射手座人內心「崇尚自由、熱愛一切美麗事物」的跳動因子,尼邁耶看膩了街上總是一層不變的建築設計,開始試圖跳脫傳統的設計框架,並創作出他真正心目中的建築形體。
流線的聖方濟教堂打破傳統教堂設計
後來,尼邁耶進入巴西知名建築大師科斯塔(Lúcio Costa)的事務所擔任實習生,爾後負責巴西 Minas Gerais 州首府 Belo Horizonte 市的專案「Pampulha Development」,慢慢為人所知,其中尤以聖方濟教堂(Igreja Sao Francisco de Assis)的設計,不僅讓尼邁耶名聲漸開,更在 1943 年被紐約大都會博物館(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稱為巴西當年度的建築代表。這棟小教堂的鐘樓和入口門廊採獨立式結構,光線通過入口和祭壇上的百葉窗,可以直接照射進這幢拱狀建築,另外,波浪形的圓屋頂搭建在 T 型平面上,垂直側牆上貼上聖經故事的彩繪壁磚,讓這棟教堂莊嚴中更帶著活潑氣息。
奧斯卡‧尼邁耶熱愛不愛直挺挺角度與線條、熱愛流動曲線的設計,在他早期作品聖方濟教堂(Igreja Sao Francisco de Assis)即可一覽無遺。這件作品不僅打破傳統教堂設計窠臼,1943 年時更被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評選為巴西當年代表建築作品。左圖為教堂正面,右圖則為背面。(Photo creits:Pedro Cavalcante、UOL Notícias )
1937 年,巴西教育部和衛生部委託科斯塔設計該國首棟現代化建築物「教育暨衛生部大樓」(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Health,如下二圖),當時科斯塔特地邀請柯比意擔任顧問,尼邁耶則是設計組組長。為了展現出巴西現代化與文化新形象,特別選在里約熱內盧市中心築起高樓,富含大量曲線設計,外牆更採用扇貝和海馬圖案的牆磚裝飾;1943 年,這棟大樓完工後,沒想到,這種專屬於尼邁耶的建築風格竟在巴西成為主流,不僅是世界第一座由政府出資建造的摩天大樓,更成為里約熱內盧的地標之一。
巴西總統 Juscelino Kubitschek 為了開發內地,1956 年變決定遷都至巴西利亞(Brasilia),並任命尼邁耶為建築部長兼任主建築師,和主城市規劃師科斯塔攜手合作。以巴西利亞市內的三權廣場(Praça DOS TRES Poderes)為出發點,放眼望去,大多數的重大公共建築皆出自尼邁耶之手,包括總統官邸「晨曦宮」(Palácio da Alvorada,如右圖,Photograph by Thum Fel)、國會大廈(Congresso Nacional)、國家劇院(National Theater)、司法院(Palácio da Justiça)、巴西利亞大教堂(Catedral de Brasília)等等,陸續在 1957 年到 1970 年前後動土完工。這些建築群大都建於水池之上,最大特色就是以白色為基調,四周立柱均為幾何三角板形,並且大量採用尼邁耶喜愛的「自由曲線」,可謂獨樹一格。
尼邁耶曾經在 1988 年出版的回憶錄《時間曲線》(The Curves of Time: Oscar Niemeyer Memoirs)中說到:「直角以及筆直、硬繃繃和毫無彈性的線條都不是人類創造出來的,只有自由和性感的曲線才吸引我。我們可以從山巒、海浪和我們喜愛的女性胴體上,發現這些曲線。」而這些話也印證在他的建築設計中。
1996 年,當時以高齡 89 歲的尼邁耶完成的「尼泰羅伊當代美術館」(Niteroi Contemporary Art Museum,如右圖與下圖),也是一件創意與曲線奔放的作品。這棟建築坐落在瓜納巴拉灣(Guanabara Bay)的懸崖巨石上,藍色大海就像餐盤般,托住了外型有如白色茶碗的美術館(尼邁耶自己認為像是盛開的花朵,但也有人覺得比較像大型飛碟)。整棟建築主體共 3 層樓,高約 16 公尺,圓形屋頂直徑則達 50 公尺,卻僅以一根柱子支撐著,而美術館上下兩方各有觀景廊,通過它們分別可以看到瓜納巴拉灣(Guanabara Bay)、休格洛夫山(Sugarloaf Mountain)。雖然,有不少人批評,美術館本身搶走了館內陳列品太多風頭,但這件和早期常常合作的結構大師 Bruno Contarini 一起完成的作品,仍被視為尼邁耶建築生涯中最佳的設計。
這棟座落於巴西瓜納巴拉灣(Guanabara Bay)的懸崖巨石上的「尼泰羅伊當代美術館」(Niteroi Contemporary Art Museum),是高齡 89 歲的尼邁耶於 1996 年完成的,被外界評為是他設計生涯中的最佳作品之一。
去年,在尼邁耶 103 歲生日當天,位於西班牙西北部港市阿維萊斯(Aviles)的「奧斯卡‧尼邁耶國際文化中心」(Centro Cultural Internacional Oscar Niemeyer,見左圖及下圖)正式落成,這對尼邁耶而言具有重要意義,不僅是他生前最後作品之一,更完成了他對社會關懷的心願。因為早期曾是個充滿理想主義與滿腔熱情巴西共產黨黨員的尼邁耶,在 1960 年代因為巴西軍政府的迫害,流亡歐洲近 30 年,但他卻不曾因此心生退卻之意,骨子裡那深具左派政治色彩的人格特質,讓他在設計上總是帶著暖意和人性。而尼邁耶認為,這座國際文化中心是他在歐洲最重要的作品,「因為這是一個獻給全人類的廣場,更是教育、文化、和平的象徵」。
在奧斯卡•尼邁耶國際文化中心裡面,人們可以進行電影、餐飲、展覽、舞蹈、音樂等諸多藝文活動,更重要的是,阿維萊斯當局因著它的落成,持續進行都市更新,除了努力紓解港口交通、增加娛樂和體育場所外,更將文化中心周邊區域更名為「創新之島」(La Isla de la innovacion)。這一連串被世人稱為「尼邁耶效應」的改變,或許是日前與世長辭的大師備感欣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