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龐克,每個人腦中所浮現的畫面似乎都不大相同,龐克看似是某種青少年叛逆或搞怪的次文化,但它其實存在著反英雄主義、關懷弱者、DIY 創造等概念,對藝術、大眾文化和時尚有著頗深的影響。現正於美國大都會美術館(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展出的「龐克:從混沌到高級時尚」,將龐克文化帶進了藝術殿堂,從龐克經典造型一路延伸展出至時尚設計師的高級時裝,龐克究竟是如何走向時尚主流?看完下面這篇介紹,也許你也會恍然大悟,原來自己早已「龐克」上身。 
2013 年的博物館很搖滾。繼英國倫敦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Victoria & Albert Museum)的年度大展「David Bowie Is」後,紐約大都會美術館也緊接著展出「龐克:從混沌到高級時尚」(Punk: Chaos To Couture)大展。此展眾星雲集更勝大衛鮑伊展,不但與美國《VOGUE》雜誌總編 Anna Wintour 合辦 Met Ball 2013 慈善晚宴,要求以奢華(Glamour)稱著的好萊塢眾女星以「龐克」為出席晚宴的穿衣主題,更傳出一張桌子要價高達 25 萬美金的驚人價格,引發正反兩面的評價。



 
「龐克:從混沌到高級時尚」展將龐克英雄們和受其啟發的高級時裝並陳,表現龐克如何從音樂跨界時尚,以及設計師對龐克態度和美學元素的挪用等。

反叛、搖滾和 DIY
 
「龐克」(Punk)一詞原帶有強烈的貶義,多用以形容性格低劣的人或流氓,直至龐克搖滾(Punk Rock)出現。龐克搖滾最早發跡於紐約和洛杉磯,但真正將這種音樂與生活型態發揚光大的卻是大西洋另一端的倫敦。1970 年代,紐約進入經濟黃金時代,倫敦卻面臨經濟大蕭條,失業率持續攀升,罷工等社會運動頻繁,年輕學子對制式化教育及看不到未來的社會感到厭棄,街頭逐漸出現反叛之聲,次文化族群的活動也益發旺盛。


英國最龐克的一對情侶── Sex Pistols 樂團經紀人 Malcolm McLaren (右)和 Vivienne Westwood。
 
1971 年,英國人 Malcolm McLaren 和藝術學校的同學 Patrick Casey,以及當時的女朋友 Vivienne Westwood 在西倫敦國王路 430 號(430 King's Rd, London, SW10 0LJ)開設了一間名為「Let It Rock」的小店,販售泰迪男孩(Teddy Boy)風格服裝。這間店後來成為 Vivienne Westwood 迷到倫敦必參訪的國王路「World's End」店鋪(於 1980 年重新裝潢、改名,並延用至今),當時的國王路是倫敦嬉皮與龐克等次文化族群的大本營,街角和後巷聚集許多不同風格的小店,與現在乾淨、整潔充滿名牌和高級精品店的富裕形象大不相同。

 
1971 年 Vivienne  Westwood 與 Malcolm McLaren 在倫敦國王路 430 號開設了名為「Let It Rock」的店鋪,之後陸續更名為「Too Fast To Live, Too Young To Die」、「Sex」、「Seditionaries」,到 1981 年改名「World's End」一直延用至今。

1973 年 8 月,Malcolm McLaren 和 Vivienne Westwood 遠渡到紐約參加 The National Boutique Fair 認識了 Andy Warhol 和地下絲絨樂團(The Velvet Underground),以及紐約華麗搖滾樂團 New York Dolls,他們開始供應 New York Dolls 的舞台服裝,位於國王路上的店名也從「Let It Rock」改成「Too Fast To Live, Too Young To Die」。New York Dolls 於 1974 年解散後,Malcolm McLaren 回到倫敦,和 Vivienne Westwood 將店名再度改成「Sex」,開始販售綁縛皮衣、裝飾鉚釘的騎士夾克、破 T-Shirt 等,充滿強烈性暗示與戀物癖風格的服飾。隔年,在 Malcolm McLaren 的主持下,龐克搖滾樂團 Sex Pistols 成立,為接下來的龐克革命拉開序幕。


1971 年 Vivienne Westwood 與 Malcolm McLaren 於 Let It Rock 店內。
 
Malcolm McLaren 曾形容龐克文化之於他是「一種面對自我的方式,一種表達自我性向的方式,一種改變文化與生活的方式。」若說 David Bowie 和 New York Dolls 等華麗搖滾為年輕人帶來的是遠離塵囂的異想空間,Sex Pistols 領軍的龐克搖滾帶來的則是衝突和破壞後重新架構的暴力美學。龐克文化無論是音樂或生活態度,追求的皆為充滿激情的煽動、反權威主義,以及虛無主義,如同 Sex Pistols 在「God Save The Queen」一曲中高喊的「No Future!」反映 1970 年代末期的英國年輕人對看不見未來的憤怒。Sex Pistols 的主唱 John Rotten 曾回憶:「當時我們真的覺得沒有未來,如果你不打破現狀做些事,我們真的就沒有未來。」

  
1970 年代的超級龐克搖滾樂團性手槍(Sex Pistols)在英女王登基同年以英國國歌《天佑女王》(God Save the Queen)當作歌名,寫了一首對英國皇室極其挑釁嘲弄的歌曲,去年這個老團更反體制反到底,狠狠地拒絕了倫敦奧運閉幕式的邀約。

紛亂無序終成為藝術的材料
 
若說這點反映在龐克時尚的 DIY 美學上也不為過。當 Sex Pistols 的聲勢在倫敦年輕人間擴散,龐克搖滾樂團的追隨者也開始出現,他們剪去來自嬉皮與華麗搖滾時尚的長髮,留起極短的平頭和莫西干(Mohicans)頭,腳踏 Converse 和 Dr. Martens 穿上骯髒、破爛、用噴漆塗鴉的 T-Shirt 和騎士皮夾克,以安全別針和膠帶拼裝衣服,甚至用垃圾袋製作洋裝和裙子。其中又以被英國時尚記者 Caroline Coon 命名為「Bromley Contingent」、一群來自倫敦西南區的 Sex Pistols 樂迷影響最鉅。

 
左圖:Sex Pistols 的樂迷「The Bromley Contingent」造型都打扮地十分奇特,喜歡從 Vivienne Westwood 的店內購買衣服後再回家 DIY 設計,穿出自己的風格。右圖:被譽為是「後龐克教母」的「蘇西與冥妖」女主唱 Siouxsie Sioux。

這群追隨者包含後來的歌德教母 Siouxsie Sioux、龐克樂團 Generation X 的 Billy Idol 等,Siouxsie Sioux 更因與 Sex Pistols 一同參加英國電視節目《Today》,出言戲弄主持人 Bill Grundy,當時 Bill Grundy 的回應引發樂團吉他手 Steve Jones 不滿,以髒字公開批評、引發輿論嘩然,Siouxsie Sioux 也隨之登上新聞版面,她華麗、具強烈戀物癖風格的打扮、貓眼紅唇的妝容、以及染黑的長髮頓時廣為人知,甚至影響後來從龐克延伸而出的歌德時尚。這群造型前衛、總環繞在 Sex Pistols 身邊的年輕人有的自己成立樂團、有的成為造型師或作家,在某些層面上對龐克文化的擴散影響或許更勝 Malcolm McLaren 和 Vivienne Westwood。
 

 Billy Idol(左二)在 1976 年組成了龐克樂團 Generation X ,其造型和作風象徵了 1970 年代末龐克族群的縮影。 

至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這股龐克潮流席捲倫敦,遠渡美國,無論平價時裝或高級訂製服舞台皆紛紛推出黑色、裝飾鉚釘或安全別針的款式,但一如摩登族在披頭四大受歡迎而融入主流文化後的分歧,部分硬派龐克族群持反時尚的態度,強調龐克應被定義為音樂或意識形態,非流行趨勢,再加上龐克本身就是個反叛文化,對順應市場或服從教條抱持「毋寧死」的態度,因此,也難怪部份媒體和龐克族群對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龐克展下了「Hollywood Goes Punk」或「New York's Metropolitan Museum to Embrace Punk」等略帶諷刺的標題。《Punk》雜誌的創辦人 Legs McNeil 甚至對《紐約時報》表示:「把這些高級時尚設計師弄進展覽裡和龐克有什麼關係?可以讓有錢人看起來比較窮嗎?拜託!饒了我吧!」

編輯/洪佩君

Punk: Chaos to Couture
展出時間:2013.5.9~8.1
展出地點: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延伸閱讀
-從邊緣到主流?龐克入侵伸展台、美術館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