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展除了用看的,還能透過什麼方式感受呢?
 
倫敦皇家藝術學院(Royal Academy of Arts)目前正展出的「Sensing Spaces: Architecture Reimagined」建築展徹底改變了一般人對建築展的印象,在這展覽中看不到常見的建築模型、攝影或藍圖,反而讓觀眾透過感官,如視覺、觸覺、聲音等來探索建築,策展人凱特‧古溫(Kate Goodwin)邀來了多位建築大師包括葡萄牙建築師西薩(Álvaro Siza)德‧莫拉(Eduardo Souto de Moura)、日本建築師隈研吾,以及愛爾蘭Grafton 建築事務所、中國建築師李曉東等,在館內現地製作了7 件裝置,讓觀眾直接走入精心規劃的空間,以另一種方式來「看」建築展。
 
建築是最貼近日常生活的藝術形式,卻常讓人忘了身處其中的存在,並留意到處在空間中的自己是如何被建築影響與形成經驗。
 
倫敦皇家藝術學院(Royal Academy of Arts)近日與來自世界各地,包含愛爾蘭、日本、中國大陸、葡萄牙、智利等地的建築大師,一同策劃了一個建築展「Sensing Spaces: Architecture Reimagined」,建築團隊分別在館內透過大型建築裝置來詮釋空間,並邀觀眾透過身體的感受重新想像建築。

Grafton Architects

一進入雙人組合 Grafton Architects 的展間,觀眾的空間感瞬間被改變,大塊面積切割的懸浮量體,將透進建築內的光線也一併切割,一瀉而下的光變成長方形,而漂浮在頭頂的塊狀面積與光線則呈現出兩種靜謐的力量:無量感的光與堅實純粹的灰色體積。
 


 
愛爾蘭知名的 Grafton 建築師事務所透過展間內自天花板而下的巨大量體,呈現展廳內明暗不同的空間感。

來自愛爾蘭的 Grafton Architects 用和諧的「空」來呈現空間像是空氣一般均勻地散佈,她們運用屋頂的自然光製造光的場景,看似什麼也沒做,卻影響了觀者全身的感知。

                  
2011 年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德‧莫拉複製了 RAA 的門廊,探討原作與複製品/建築量體跟空間的關係。(Photographs by Eunice Chung)

李曉東

中國建築師李曉東的作品,讓觀眾踏著透光的地板步行在由樹枝圍籬而成的迷宮,建築師的企圖是擾亂人體的定位系統,讓人忘記到底身在何處,他說,「我想讓觀眾走進空間後,不知道身在哪個國家?哪個地點?只知道自己在一個樹林裡。」這個空間由一根根間隔約莫 4 公分的樹枝堆疊而成,就像是中國古老的竹簾般,完美呈現曖昧可見與不可見的臨界。



 
中國建築師李曉東使用一排一排的樹枝圍成一個迷宮,營造走在雪地森林的感覺,觀眾在迷宮裡打轉,見到剛剛才在角落碰見的人們,讓人忍不住相視一笑,過去李曉東也曾以同樣形式在北京雁棲鎮交界河村設計了一座「籬苑書屋」,曾獲瑞典建築實用獎。
  
Diébédo Francis Kéré
 
一轉個彎,布吉納法索建築家佛蘭西斯‧克爾(Diebedo Francis Kere)充滿色彩的裝置很自然地勾起觀眾的玩心,邀請觀眾一起加入、用彩色吸管創造建築。

在被彩色吸管覆蓋前,這個建築裝置是在房間內的一個蜂窩狀白色通道,觀眾由寬廣的入口進到漸縮的空間,再走向豁然如前頭的出口。
 
Diébédo Francis Kéré 在訪問中說:「人們進到這個作品,就像是風從窗戶吹進屋子裡,流竄充滿整個空間,最後再從窗戶無聲無息地溜出去。」「人從出生開始,所有感知的建構都始於空間經驗,人們走進這個世界,住在不同的空間裡,最後再還原自己,走向未知的出口。」



 

布吉納法索籍建築師佛蘭西斯‧克爾用塑膠板製作出蜂窩狀的白色建築體,在作品旁放置裝有彩色吸管的桶子,供觀眾參與妝點建築,建築體像是一個不斷演化中的有機體,參與的每個人都能成為創作者,而這件作品也巧妙地對應出佛蘭西斯‧克爾非裔的文化背景,呈現群體合作包容與活力共存繽紛的景觀。

Pezo von Ellrichshausen
 
來自智利的雙人組合 Pezo von Ellrichshausen 則在館內建造了一個由圓柱體與四方形組成的「堡壘」,觀眾在觀看這件作品時,會有三個層次的空間體驗:一是在地面時,與其他觀眾一起在建築體周圍觀看;其二是走進不同斜坡、階梯,所產生對時間與空間的不同經驗;而當登上最高平台後,觀眾又能近距離觀察精緻的穹頂,從特定角度窺視地面的人們,讓皇家藝術學院的空間產生完全不同的視野。
 


 
上圖:智利的 Pezo von Ellrichshausen 以松木製作了高約 8 公尺的裝置,觀眾可以從圓柱內的樓梯走上屋頂,行動不便者則可以走後方的斜梯。右下圖:智利建築師夫婦檔 Mauricio Pezo 和 Sofia von Ellrichshausen。

                  
爬上頂端平台後,就可以近距離看到博物館精緻的天花板裝飾,並俯看地面上觀眾,體驗不同高度的看展感受。 (Photographs by James Harris)

Kengo Kuma
 
展覽中另一件亮點作品是隈研吾(Kengo Kuma)的裝置,它被安排在最後的展間,也是唯一選擇在黑暗中展現建築與空間的作品。

當拉開布幕走進黑暗,作品就如薄翅般發著光,讓人以為誤闖進宇宙裡。隈研吾將 4 公釐的細長竹子彎折放入榻榻米,使裝置靜靜散發著光,更傳來陣陣竹子與榻榻米的香氣。對隈研吾來說,榻榻米的味道是「家」,無論身處何處,只要聞到這個味道,他就能夠安心地睡著。


                                                                                                               (Photographs by Eunice Chung)
 
除了空間之外,嗅覺也是喚醒記憶的重要感官,在盡頭的黑暗展間內,日本建築師隈研吾使用來自京都的竹子,做成如同火焰般的造型,並從地面向上投射出光源,不論在視覺或嗅覺上都讓人驚喜,也讓觀者靜靜咀嚼從這個展覽裡被喚起的感官與記憶。  
 
而在黑暗中,人的感官被迫變得更加敏銳,走在展場內突然可以感受到黑暗也是一個空間實體,如建築、水或空氣容納著我們,像是一個輕巧蜘蛛網般的盛器,包覆著我們的感官與記憶。

建築不純然是自然,也不純然是人造物,而發生在感官碰觸時的交界點(contact point),「Sensing Spaces: Architecture Reimagined」展現了觀眾如何自然地被空間塑造、轉化空間經驗,當帶著各種空間感走出展場,才會發現在被虛擬世界佔據的現代生活中,我們是如此真實地擁有各種感官。

編輯/洪佩君

Sensing Spaces: Architecture Reimagined
展覽時間:~2014.04.06
展覽地點:Royal Academy of Arts, London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