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女士是誰?她是瑪麗亞.賴歇(Maria Reiche),畢身致力於研究納斯卡線(Nazca lines)的德國考古學家,幾十年來研究並守護這片祕魯古文明遺址。她說:「當你站在平地,這些石頭只是一堆碎石沒有任何意義,但若是從梯子最高處往下望,石頭就會顯現出它的全貌,像是一隻猴子或是一朵花。」今年的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就在她的影像下揭幕,TIMES 讀者們跟著她!一起看看現場有什麼新鮮事!
兩年一度的「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本屆是第 15 屆的舉辦,按照往年傳統,在綠園城堡(Giardini)、威尼斯軍械庫(Arsenale)以及威尼斯各區展出各國國家館作品。本屆策展人 Alejandro Avarena 用瑪麗亞.賴歇(Maria Reiche)的照片為今年的活動揭幕,以"前線報導" ( Report from the Front ) 為題,闡述「建築不是目的,而是一種增加生活質量的方法。從聚焦世界地平線的另一端開始,用宏觀的視野透析環境與全球議題,創造並開拓建築的新意義。」
 

Alejandro Avarena 是近年來聲望極高的智利建築師,長期致力以建築解決社會問題。( Photo Credit:Andrea Avezzù )
 
在介紹「2016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之前,一定要先介紹本屆策展人 Alejandro Avarena,才華洋溢 (帥),作品極具藝術性,更致力於環境、社會關懷的實踐,包括智利海嘯過後的災後重建、聖地亞哥都會公園為的兒童遊樂場、與當地貧民共同完成的新型態的社會住宅等。他長期以建築扭轉社會問題,獲得普利茲獎的榮耀。在他的帶領之下,2016 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由他所關注的環境關懷切入,共提出十四項概念關鍵字:「隔離」、「平等」、「衛生設施」、「自然災害」、「住宅短缺」、「移民」、「犯罪」、「汙染」、「交通」等讓參展團隊思考, Alejandro Avarena:「面對大環境的劇變來勢洶洶,我們雖無力扭轉,但或許能從建築下手,順應改變,調整型式,創作更理想,更讓人安心的生活。」
 


此作品為 Alejandro Avarena 所建的智利天主教大學創新中心,教育與人才匯集,建築以簍空的意象打造,象徵持續流動的空間能量。( Photo Credit:elementalchile.cl )
 
針對策展概念,他自已怎麼看呢?他與團隊在威尼斯軍械庫(Arsenale)的第一個展區,用作品做出精采的主題宣示。蒐集上屆雙年展共 100 噸的廢料,數量驚人,回收石膏鋼板由上往下懸吊,金屬的硬質剛強,氣勢驚人,讓 "前線報導" ( Report from the Front ) 主題意象完全展現。
 



展間所呈現
有如軍隊般的滂沱氣勢,既整齊劃一又交錯參差,讓人感受到來自前線的急報的緊張感,策展團隊的用心與巧思讓人配服。( Photo Credit:Andrea Avezzù )
 
世界建築師們所送來的前線消息又是什麼呢?以下是你絕不能錯過的經典:
 
當傳統建材遇見建築新型態
 
因應大環境經濟發展的不景氣,貧富懸殊現象越來越明顯,延伸出各種階級人民的住宅問題,巴拉圭建築事務所 Gabinete de Arquitecture,用作品「打破突圍」(Breaking the Siege)來回應全世界住宅邊緣化的問題。建築體主體以「」架構而成,這個在台灣也相當常見的傳統建材,在許多世界建築也能見到它的痕跡。它不僅是種具有代表意義的材料,也因為價格低、易取得、使用型式多元,而被設計團隊所選擇。數量眾多的磚頭經過造模、烘燒、形塑後建構而上,成為一座富有曲線,氣勢宏偉的磚房殿堂。


 
磚的堆疊角度對稱、比例完美,巴拉圭建築事務所 Gabinete de Arquitecture 也已此作品獲得金獅獎最佳展覽獎。( Photo Credit:Francesco Galli )
 
可在水上移動的飄浮建築
 
你有看過 1995 年科幻電影「水世界」所描述的未來預言嗎? 這部片推出的當時引起爭議與討論,很多人認為荒謬可笑,但現在看起來還是如此嗎?近幾年劇烈的暖化現象,全球各地都受到相當大的衝擊,尤其低窪及延海地區災變首當其衝,面對這些變化,銀獅獎得主的建築團隊阿德耶米(Kunlé Adeyemi)與 NLÉ 工作室提出了一種有趣的思考。他們用木頭與回收的塑膠材打造一間 A 字型水上漂浮學校,嘗試扭轉奈及利亞沿海地區一個叫馬可可的貧民區所面臨的問題:「在沒有土地的情況下,該如何扭轉生活空間?」,答案是:「就順勢逐舟而生吧!」飄浮學校分為三層,特別加強各層的空氣與陽光流通的規劃,二樓為教室本身,一、三樓為公共及露天的使用空間,建築底下將塑膠筒密集排列,不僅解決土地問題,達到彈性移動的效果,還能蒐集雨水回收再利用。




飄浮學校是建築也是像獨木舟的雙效使用功能讓人對空間有不同以往的想像 ( Photo Credit:(上圖) Jacopo Salvi,(下圖) NLÉ )
 
看見來自大氣的光之雨
有一種光,常出現在自然之中,你或許曾經於森林或是海天的景色中見過,光線衝破阻礙脫穎而出,它被稱為曦,或有個更詩意的說法叫做天使的樓梯或耶穌光。這個特別的光景,被設計團隊 Transsolar and Anja Thierfelder 完美的引入建築中。身處於作品 Lightscapes 中,沉浸在數條光雨環繞,時間彷彿靜止,塵埃微粒顯現,當光碰觸到地面,還擁有聚光的效果。



光雨靈感概念來大自然,經過無數的嘗試,成果讓人著迷,不僅五感體驗,還能感受到建築中理性與感性交織的浪漫。 ( Photo Credit:(上圖) Transsolar and Anja Thierfelder,(下圖)  Andrea Avezzù )
 
天生我才必有用,廢棄物零浪費!
你沒有聽錯,用稻麥的稈製成建材,台灣交通大學跨領域設計團隊(TDIS)所規劃的《臺灣再製-常民構築》-「Remade in Taiwan」將永豐餘綠化新創的建材帶入雙年展。用農業廢物為基底,並結合生物製成,強化傳統造紙工藝,禁止化學原料添加,期盼能源永續,活化循環。由本土研發的新創技術在國際上宣揚,以台灣軟實力得到各界相當大的讚賞。


期待以台灣首創綠化建材,帶動台灣傳統農業與纖維產業的新里程。( Photo Credit:NCTU.TDIS )

建築展變成服裝展?

不是服裝展,而是設計團隊 Atelier Peter Zumthor & Partner 將他們在所設計的洛杉磯郡立美術館五分之一的空間搬到雙年展了。這一大件紡織藝術品是館內的永久珍藏數量。近身觀看,以為自已到了一個試衣間,當你遠觀,就會發現這些眾多的衣服、褲子被掛在衣桿上,朝著一個黑色的旋轉,井然有序的排列。呈現建築師看待現代空間媒材的趨勢,不再是傳統建材的思考,如石材、水泥、鋼材等,而是陽光、風、溫度與氣味的運用,將建築思考提升到不同層次。



整件建築作品彷彿呼應本屆雙年展主視覺影像,近觀欣賞藝術典藏品的精緻織品工法,遠觀便能看見群立美術館的未來雛形。( Photo CreditAndrea Avezzù )
 
本屆展出共 88 件建築作品,邀請來自 37 個不同國家,其中共有 50 位建築師為首次參展,包括 40 歲以下的新銳建築師共 33 位,由不同作品的闡述,我們從中感受到設計師對環境與人,人與世界的敏銳觀察,面對這些不同的思考議題,改變仍需全球人共同維護跟解決,雖然我們沒有大人物般的大力量,但不彷從小地方做起,逐漸累積,從現在開始,與 TIMES 一起為世界盡份心力!

 

編輯撰文/Arya.S.H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