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新舊交錯的建築景觀有文化前進和保留的對應,可惜市民公共道德和保存意識少得可憐。這些看似遙不可及的觀念,其實就只來自對人、對環境的一點體貼和照 顧。我們不需跟國際競爭建造猙獰的高聳建築物,只要對其他人多些禮貌和設想,尊敬歷史,並維護環境,不靠模仿,方存一絲台北的風味和尊嚴。

你可以有很多方式體驗一座城市,某個亞洲新興城市筆直的大街,有系統精心規劃的街道,明確的指標,或是歐洲某個舊城區,以教堂為中心輻射狀散開,左 轉右拐的鋪石路;香港密集的高樓大廈是它的血統,穿過限高的建築物,我們看到的巴黎鐵塔是這座城市記號,羅馬每一個柱上石塊都寫滿歷史故事。

如果作為一座可以被記憶的城市,台北的美感如何在你的腦中被記錄下來?

在城市漫走

美感的經驗除了視覺之外,更是一種歡愉感的集合,住過歐洲的朋友,總是會不約而同提及行走的感官體驗,甚至是騎腳踏車的經驗;你是不是也有過在閩南騎樓下 寸步難行、被高高低低的路面所困擾?機車、腳踏車、汽車擋住了去路,或是看到腳踏車騎士在繁忙的車流中與大車爭道?台灣人的溫和美德,只要在駕駛座後盪然 無存,行人只是路權中的最低層。反觀其他國家的城市,用車牌的單雙號限制行走的範圍,或是以高價的車牌限制車輛,在住宅區非居民不得開車經過,車輛禮讓行 人更是被寫進法規,行人徒步區的擴大等每一細節都經過仔細規劃。目前即便很多人擁有漂亮的住宅,仔細挑選每一個食器或設計單椅,但只要一出家門,擁擠的道 路還是提醒你,作為一個城市居民,在台北行走你仍會感到非常貧窮,就算台灣已列為開發中國家,但一般人對於公共空間的意識仍是非常薄弱,任意占用、無意維 護,對於公共空間的美醜,大家選以視而不見。

看見城市的風格

扭開收音機,男人用低沉的聲音推銷著新的住宅建案,有著巴洛克式皇宮的氣派大廳、或是紐約上城的氛圍、還是巴黎左岸的風情,腦中不禁浮現出大富翁的 世界地圖,但都不約而同集中在台北市當中,讓一座城市變成其它城市的影子或是模仿貓,是不是比大陸快速蓋起一座座像是孿生的城市更糟糕,街頭上一些謬誤的 義大利文或日文招牌,讓外來客人啼笑皆非。如果生活在城市的人們,只想要擁有全部移植的境外風情,富有起來的台灣人也還停留在購買舶來品的年代,購買的將 不只是商品而是一種虛假的文化表象;我們還把自己關在防賊的鐵窗中飛不出去,那些曾代表過去日據時代的小木屋在豪宅下顯得渺小,眷村的文化只能在電視節目 中被懷念。相較之下,北京有胡同存廢的爭議、義大利有嚴格的古蹟維修限制、京都與巴黎都有建築高度限制、瑞士的建案都要經過鄰里同意、你在歐洲街頭行走抬 頭可以見到不同世紀的建築物並存於一條街道...,你可以細心品味因為通常舊城區為行人徒步區,而在台北呢?老街就是觀光化的統一招牌,還有一地的骯髒。 除了全世界第一高樓,我們可以將什麼風景印在明信片上?怎樣的建築才與台灣的地景自然的結合,如果我們一路衝向未來,那過去的古蹟歷史只能停留在老照片 中,一座沒有歷史的城市,將依什麼脈絡去談現在及未來。

台北是一座好城市,但可惜台北並不美麗

人們常說富過三代才懂吃穿?那對於美感的追求,除了大家開始意識到設計的商業價值之外,在街道巷弄之間,「請勿在此停車」的大紅字、塑膠的花盆、雜 亂的加蓋…等,這些過去因為需求及經濟拮据,而在這塊土地長出來的雜草,並沒有隨著時間的變遷而被拔除,在2010年相信不論台灣任何一個城市,相信沒有 人會十分自信地跟其他國家的朋友說:我來自的城市是一座美好的城市。

如果十年後在台北漫歨?

如果我們從台北的高空俯看,空氣的懸浮粒子變少,清徹的空氣讓建築物的外觀不再像以前積了一層灰,大眾捷運路線及公共交通設施的完備,及法令的限 制,讓街上的車流變少,路邊攤商仍然有活力的存在,不過有制度化的管理讓它們的存在,不至成為亂象,路邊的建築物新舊交雜,但各自存在不是突兀卻是融和屬 於在地的風格,人們從水泥大樓把自己解放,空中巴比倫花園交織在其中,綠化建築就自然在這塊土地扎根,到了觀光區那些小吃冰店仍是大排長龍,不過觀光車輛 已經被阻隔在區域之外,早上的傳統市集繁忙依舊,但地上的污水及空氣中的腥臭味都不復見;能夠自在的走在街頭,仔細張望屬於這座城市獨有的一磚一瓦,感受 它每次脈動,人們大概已經不再常談美感,因為美感就在城市生活之中。

即便用十年看出這一些改變顯得有些卑微,但仍然期待。

天地有大美:蔣勳和你談生活美學(二版) │ 遠流
將生活美學拉近到生活 細微面,過一個有質感、有品味的生活。蔣勳公開自己力行生活美學的體驗與心得,讓大眾明瞭美感訓練並不難,也並不貴、不遠。希望現代人放緩生活步調、舒緩 生活壓力,從最平易的生活面來伸展感知的觸角,尋得心靈釋放和寧靜。透過蔣勳住所的實地拍攝,讓讀者共享他的居家美學。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