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久耕耘的大地藝術祭
歷年來大地藝術祭保存了許多值得欣賞的作品,包括安東尼•葛姆雷(Antony Gormley)令人震撼的雕塑作品《另一種特異點》、詹姆士‧特羅(James Turell)展現空間與光線的《光之館》、俄羅斯藝術家卡巴哥夫夫婦(Ulya & Emilia Kabakov)的《棚田》、草間彌生的《綻放中的妻有》,以及蔡國強的《龍當代美術館》。值得一提的,是參與大地藝術祭的創作者雖然多數是藝術家,但過去每屆都有建築團隊留下足跡,如原廣司的「里山現代美術館」、MVRDV 的「農舞台」、法國建築師多明尼克‧貝侯(Dominique Perrault)設計的能劇露天舞台「蝴蝶庭園」、手塚貴晴+由比設計的「松之山森之學校」。大師的加持,不僅為展覽達到宣傳的效果,隨著逐年拓展的永久性設置作品,也讓大地藝術祭將藝術的種子遍灑於廣闊的越後妻有土地上,讓這些各具面貌的作品相互串連,反映出藝術季的區域特質。
里山現代美術館:進行中的衣物堆疊

農舞台:人造動物奇景
距離十日町約莫 10 分鐘車程的農舞台,本次以「里山動物園」為策展概念,由內到外,放牧著藝術家們人造的動物景觀,同時也呼應了策展人對於萬物的共生共榮。高橋土郎作品《水神》,大型充氣的蛇盤繞著農舞台,源於日本神話中,支配降雨的龍蛇水神,亦為著豐饒的新潟稻田祈福。

農舞台化身里山動物園
澳洲之家:文化交流基地
本年度另一焦點是位於森之山的「澳洲之家」,原為舊屋改建的日澳藝術交流中心,在 311 強震倒塌後,由日澳雙方合作贊助,於舊址重新興建,並透過公開徵選的方式,以最低預算並且需耐震、耐候等要求下,由安藤忠雄選出澳洲建築師安德魯‧伯恩(Andrew Burns)的極簡木造建築提案,開館首展由澳洲藝術家布魯克‧安德魯(Brook Andrew)以鏡面、文字映照出獨特的空間美感。
JR飯山線:結合鐵道遊覽城鄉
JR飯山線沿線的藝術作品則為新拓增的亮點,也是大地藝術祭對於振興飯山線的另一企圖,搭著飯山線兩節的小火車,步出招呼站大小的車站,又是另外一種看展的心境。下条車站旁高 11 公尺的《下条茅葺之塔》是由菲律賓藝術家 MIKAN,以及神奈川大學曾我部研究所共同設計與規劃的地標,傳統的日本茅葺屋舍,轉而成為了鄉間的聚會舞台;《下条計畫》則由另一位菲律賓藝術家奇拉‧塔西米克(Kidlat Tahimik)與日本藝術家小沢剛共同合作,以浪板等工業建材、菲律賓傳統木雕,建構出日本傳統的神龕,也象徵著兩地文化的交流。

越後田澤站旁,由塚本由晴所設計的《船之家》,格柵般的透空壁面引入了金黃的陽光,也為河口龍夫所創作的《航向未來的船》帶來了展場空間與作品相互呼應的情趣。鄰近津南站,山本想太郎作品《建具》,以大量不同款式的拉門,結構出巨型的三角量體,作品同時也可讓遊客進入其中,彷彿穿越玄關,拜訪著每一個日本家庭。原為廢棄的関芳機織工場舊址,藝術家瀧澤傑於此則以日常生活中的織品、衣架等,呼應著場所的歷史感,同時也由日常生活的物件,連結著屬於觀者的情感。

場域再生
廢棄的教室、屋舍再生,一直是大地藝術祭的重要操作策略,也使藝術得以走出美術館,並進一步與居民的記憶共生。今年由北京三影堂藝術中心在舊名山小學校策畫的攝影展,透過中國、日本的攝影作品,串連起「亞洲寫真映像館」,中國藝術家榮榮與映里的《妻有物語》,以充滿著情慾性暗示的身體介入里山的風景攝影;何崇岳的作品《結束:計畫性生育列.人口老齡化》,以中國各地拍攝的邊鄉家族肖像與里山人口凋零的現況產生對比;森山大道走出東京新宿,於越後妻有地區拍攝的系列作品《彼岸與徊》,以另一種視點,呈現了地域風景。而 2009 年廣受好評的《森之繪本美術館》,田島征三以彩繪漂流木妝點了舊校舍內的魔幻空間,森本隆雅更以木頭、竹材等自然素材,於美術館之外,製作了大量的聲音互動裝置,邀請著觀眾前來與自然樂音對話。

榮榮與映里的作品《妻有物語》

《森之繪本美術館》以視覺和聲音,營造魔幻的場所記憶。
五感體驗的大地藝術祭
漫步於藝術祭的大地舞台,作品質量及豐富性已經超越了過去按圖索驥的觀展方式,不妨就將腳步放緩,好好深刻地體會大地藝術祭獨特的五感藝術體驗,例如阿布拉莫維奇(Maruna Abramovic)的《夢之家》,一宿一泊的住宿經驗,讓遊客在奇異夢幻的居所停留,並且寫下自己的夢境經驗,亦使觀者融入作品,同時讓作品成為觀者的記憶經驗。
扎根藝術的永續動能
以藝術做為介入地方振興的手段,大地藝術祭的成功源自於密切與地方互動的成果,藝術饗宴也許是吸引外地遊客的媒介,然而透過社區民眾的參與互動,才是深化藝術祭的扎根之道。今年,差事劇場與藝術家林舜龍透過結合公共藝術、劇場及廟會的遶境的活動,也參與了大地藝術季,他們以新潟居民、淡水及貢寮國小學童共同製作的兩具大型傀儡繞境遊行,村民的參與不僅擾動了村里間的活力,更串連起社區彼此間的力量,產生跨越國境的藝術動能。
編輯/洪佩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