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金馬影展的季節,就會不時聽見友人們描述搶訂熱門場次的辛勞(這樣的描述總是加上許多撕裂吐血的表情符號)、一場接一場地看了各種影片之後如何既興奮又疲倦但也確實頭暈目眩。畢竟我們永遠都不知道那幾百字短短的電影介紹與預告片,會把我們指引向哪一個未來、哪一個宇宙。
 
這樣一年一度的儀式總是如此:以興奮開始,在疲倦、崩潰與欣喜交錯之間混亂運行,最後當你回首瞻顧那個被各種影片搗亂的 11 月,卻覺得一切都像一場剪輯了大量場景與人物的夢──讓你上癮的夢,夢完你終究得踱步回生活的巷弄,而許多美好的影片段落卻都遺失在巷弄的另一頭。
 
因此當從這樣的夢中醒來,轉頭看見一個強調「觀眾可以轉進巷口的咖啡廳,喝杯咖啡看完影展後,再悠閒離去」的微型影展「未來電影日」, 才忽然發現,影展確實可能如此輕易地融入生活。在看完策展人王政揚的專訪後,或許讀者們也能更確定:台灣需要更多這樣的影展、這樣的活動,讓總是顯得心浮氣躁的我們,能真正透過影片靜下來,而不只是慌忙地搶票、趕場。

也許如此,我們才能遺忘得少一點。
我們決定先凝聚一股力量,開始為這個社會做出一些改變,於是產生了「不如就由我們來給更多人機會吧」這樣的想法……使台灣能多一個機會能與國際接軌,影片是我們目前發展的第一步。
──「未來電影日」影展策展人王政揚
 
目前已舉辦第 3 屆的「未來電影日」(分別為 2012 春、夏、秋季場),是與全球最知名的短片影展單位──英國的 Future Shorts(以下簡稱FS)合作,一方面從 FS 提供的片源中挑選作品,再由台灣這邊的主辦單位挑選合適的本土短片一起播放。
 
創辦於 2003 年的 FS 有趣之處在於,他們歡迎全世界任何想辦影展(只要能架起螢幕、擺上幾張椅子就可以)的人與他們合作,只要以低廉的租金就能與他們並肩宣廣短片藝術的迷人之處,而 FS 除了提供影片、資訊,也與影展主辦單位分享他們這些年來累積下來的廣大社群人脈與媒體平台。這樣的策略看似簡單,卻讓 FS 在不到十年內擴及全球五大洲(實際參展國家有近百國,城市近 300 個,目前仍持續擴張中)。今年英國的《Time Out》雜誌選出 100 個在文創與媒體領域最具影響力的人士,FS 的創辦人 Fabien Rigall 名列第 9,僅次於 Danny Boyle、Michael Fassbender 等赫赫有名的電影人,由此可見 FS 在英國本地獲得的高度重視。


FS 免費觀賞的精彩短片串!點進去可以看好幾部免費的精采短片,超級推薦。

這樣一個遍及全球的精采活動,如今也被幾個充滿理想的年輕人帶來台灣。MOT/TIMES 特別為大家訪問到了台灣「未來電影日」策展人王政揚,請他與我們分享推廣微型影展、讓電影不只是夢更是生活的理念。

Q:我對於你如何投入獨立影展策展人的過程很有興趣,因為這樣的角色目前在台灣還是很少見的,可以先跟我們聊聊你本身的背景嗎?
A:我大學讀的是數位設計,畢業製作是一部動畫短片;研究所唸的是多媒體動畫藝術所,雖然是多媒體組,主修是當代藝術以及互動裝置,但是因為共同課程和同學的關係,一直持續有在接觸影片。
 
在談「未來電影日」緣起之前,必須先說到「Lives out of life / 生活之外的‧生活」(以下簡稱 LOOL)這個組織的成立。我記得這一天是 3 月 30 日的午後。大學時代開始同為室友的三人:張宏維、王政揚、林瑋倫,我們難得聚在台中某間蓋茶店,一起聊聊未來發展。

在經歷幾年社會歷練後我們在不一樣的領域也都各自累積了一點點的資源與能量,同時也深深感受到大環境的不易,也談到日前所觀看的一些文章和社論的評析,說到:「這是一個不給年輕人機會的年代......之類的觀點」,我們決定先凝聚一股力量,開始為這個社會做出一些改變,於是產生了「不如就由我們來給更多人機會吧」這樣的想法,希望能開創一個好的平台,提供更多的分享,更多的機會,更多的連結,更豐富的生活美學。
 
Q:所以「短片」這個形式對你來說為何特別有趣?
A:以短片作為形式,有非常非常多元的變化性,諸如手繪動畫、停格動畫/影片、MV式(音樂主導)、拼貼、3D、劇情、Motion graphics、偶動畫.....等等,若再加上各種實驗性的、美術風格的變化,種類可說是無限多種,因此往往能帶給我驚奇,這是長片做不到的,無關製作經費或導演功力,例如停格動畫要是拍成 120 分鐘的電影,想必是會讓人產生痛苦的反效果。
 
此外,短片是影片創作者必經的路途,在這過程中有很多最純淨的創意在其中,因為通常是私人或是小團隊製作的短片,不會有各種的商業或是黨派種族之間的考量,所以能夠看到最直接的創意原貌,或是最直接尖銳的批判等。
 
Q: 那麼有哪些短片讓你留下特別深刻的印象?
A:說到印象深刻的影片,其實我會回想起第一部用心看的影片是《佳麗村三姊妹》。


《佳麗村三姊妹》預告
 
因為大學一位老師的作業,我第一次好好的去分析一部影片的元素,從那之後漸漸的會去看除了劇情之外的影片趣味,一開始從鏡頭、拍攝的手法、角色造型的好壞,慢慢的到劇情結構、敘事手段、元素符碼應用,最後到情感的流串。甚至是更多的觀點和更多的角度去切入一部影片,很多好的影片除了本身創作者想表達的意念外,更可貴的是能帶出許多衍伸議題,讓觀眾細細探討。

另外,《Father and Daughter》也算是讓我滿印象深刻,獨特的構圖以及重複元素的變化,帶出了相當濃烈的情緒。

 
《Father and Daughter》預告

而另一部Paul Driessen 的《La belle et la boite》,以極為簡單的線條,呈現了有趣的畫面變化及故事情節,又有相當的諷刺寓意在裡面,除此之外當然還有很多,都是帶給我滿多驚喜的短片。


 《La belle et la boite》預告

Q:那我們接下來就來好好談談這個獨樹一格的影展「未來電影日」。可以先跟我們談談影展的緣起嗎?
A:在舉辦幾次活動後,有件事成為我們辦影展的契機。

4 月 22 日世界地球日時,全世界有超過 150 個國家同時在這一天響應,舉辦關懷地球各個角落的影展。瑋倫此時正在負責日本影展的執行,在他返台後我們才驚覺這麼重要的國際盛事,台灣居然沒有舉辦。因此我們立刻著手執行,5 月 19 日我們在台中教育大學舉辦了第一場影展《地球日影展 in 台灣》,同時我們也邀請到《I Love Taiwan 我愛台灣》的召集人尚恩來現場分享他怎麼愛台灣。
 

台灣「未來電影日」預告

這對我們有相當的啟發,「我愛台灣」這樣的活動由一個英國人來發起,實在讓身為台灣人的我們有很深的感觸,大家都愛台灣,但是需要一些實際的行為來支持這樣的口號的,同時,也感受到在與國際接軌的步調上,台灣是相對的緩慢,其實台灣的東西真的很優秀,只是需要有人把它推廣出去,因此我們秉持著這樣的信念,要讓台灣的年輕學子們看到世界不同的視野與文化,同時希望能建立一個台灣創作者累積能量的指標性平台,使台灣能多一個機會能與國際接軌,影片是我們目前發展的第一步。

Q:你們跟國外很多發展有成的短片影展合作,例如一開始你們主要跟英國的 Future Shorts 合作,這次又擴及日本的 CGアニメコンテスト影展,可否跟我們談談你們跟這些外國影展單位溝通、交涉的過程?
A:未來電影日在台灣雖然是剛成立的一個新影展組織,但在交涉過程中我們有兩個訣竅:誠信與耐心。或者應該說是我們只是以最坦誠的態度,來取得國外影展組織的信任。同時我們以對等、交互合作的模式與國外影展組織取得更親密的合作關係。

比如說英國 Future Shorts(以下簡稱FS),所有影片中出現的不論繁體字幕、簡體字幕都是由 LOOL 未來電影日執行委員會來提供。藉著特殊的合作模式,更使台灣從所有華語區中脫穎而出,成為 FS 重要的華語合作指定國,同時使我們能在 150 國家中最先取得影片,並有更充裕的時間執行規劃影展應該注意的細節。另外我們也秉持誠信的態度,確實支付所有上映場次、影片之版權費。我們的堅信唯有誠信才是能與國外合作最重要的關鍵。


本屆台灣 FS 將播放的《親切的火柴》

Q:我注意到你是以「策展人」的角度來擔任影展主辦人,可以跟我們談談你如何挑選影片嗎?
A:無論哪一個展覽,一定或多或少希望能帶給觀眾一些什麼,我們也是以一樣的想法在推動未來電影日。我們希望挑選的影片是具有思考深度的,它可以是生活狀態,社會議題或是精神層面,我們有精心的挑選過,因此雖然是才 3 屆的小型影展,但是在片單的選擇上,以及整體的水平上,我們團隊對此是相當有信心的
 
Q:日後也會繼續跟其他國外短片影展合作嗎?你們如何將未來電影日中的台灣短片介紹給其他影展單位?
A:這是我們一直在做的,同時也是我們的使命。比如說 2012 年日本 CG 動畫盃,這是日本文化廳支援舉辦的國與國之間近年最優秀動畫的親善交流競賽。

由馬匡霈《「我說啊…,」我說》、紀柏舟《光之塔》、余品翰《龍燈大界》、虞雅婷《Out of Sight》、王立蘋《murder》所組成的台灣代表隊,正是由我們所推薦。在林瑋倫的推動下,同年的10月日本、歐盟、台灣三支各代表國家榮譽的動畫,台灣獲得亞軍。未來我們希望能擴大至全亞洲、美洲大陸,讓台灣更多優秀創作者們能在全世界發光發熱。


本屆台灣 FS 將播放的台灣短片《呼忽》

Q:關於未來電影日,我還注意到一個很有趣的特徵。雖然是個小型影展,但你們的合作對象非常廣泛,除了放映場地是在北中南不同類型的藝術空間,也跟很多大學(台中教育大學等)合作,你本人也到南藝大參與華語電影講座。這樣的多角發展是一開始就預設好的嗎?
A:英國的未來短片組織原本的出發點,就是希望影片是可以出現在任何地方的,我們相當喜歡這種概念,同時它也跟我們 LOOL 的理念相當一致,因此我們也選擇延續下去。在我們的概念裡,影片應該是生活的一部分,當然在戲院也是觀看電影相當舒適的環境。

但是像金馬影展、台北電影節......等等較大型的影展活動(我在這裡沒有批判那些影展的意味,單純做定位性比較),每次的片子長,場次多,會讓人覺得這是一場觀賞影片的盛宴,一年一度的盛事,但是說實在的,對我而言我覺得看一部好片子是會累的,尤其是長片,在 2 個小時的觀看後,要去消化,要去思考,然後在看完之後慢慢地感受影片的強度,因此看一部好片是會累的,那麼這樣一場盛宴,數十部影片放在一起要在幾天之內看完,我覺得會成為一種負擔,漸漸的變成一種不能消化的精神糧食,看電影的行為變成一種儀式性的要去電影院坐下的觀賞典禮,相當可惜。


南韓 FS 影展預告片,精闢呈現了微型影展特有的氛圍。
 
而未來電影日因為是短片,觀賞起來比較輕鬆,同時將觀影這項行為放置在任何的場域,整個觀感也會完全不同,在白淨藝廊放映的時尚感,在地下室 live house 放映的實驗感以及在咖啡廳放映的悠閒感,在這樣的狀態下,更具可能性的微型影展能夠呈現出更多元的面貌,此外在經費的運用上也相對的好去規劃,同時跟不同空間的負責人合作又能建立起更多有趣的可能性,在這方面我們本身也是對每一次的每一個空間戰戰兢兢,卻又充滿期待。
 
至於跟學校合作的部分,是我們從本次(第 3 屆)開始的企畫,我們希望透過學校的力量與經費,以及老師的帶動,能更直接且更低廉的價格讓學生接觸到這樣的影展,其一是因為學生是被動的,透過老師的帶領,能夠讓學生有觀看優秀影片的機會,其二,更主動地讓在學的學生知道這樣一個平台,或許是在一兩年後畢業製作有好的作品,也可以來投稿或選擇未來電影日這樣一個平台,那麼未來電影日持續辦下去,有好的作品持續投入,是未來電影日與新生代創作者共同成長的一個願景。
 
讓大眾能夠直接接觸到國內外優秀的短片作品,觀眾可以轉進巷口的咖啡廳,喝杯咖啡看完影展後,再悠閒的離去,在我們的想法中,微型影展存在的必要性,是將影片融入生活的一種捷徑。


本屆台灣 FS 將播放的短片《Auf Der Strecke(On the Line)》

Q:經過三季的影展活動以來,觀眾的反應如何?有沒有什麼難忘的經驗?
A:因為場次小每場人數不多,所以和觀眾的距離滿接近的,還記得春季影展時,影片充滿著各式各樣的愛情故事。記得影展放映完畢後,我們說道各位是不是感受到春天來了? 頓時全場大笑。
 
不過當然也有讓人捏把冷汗的事,夏季場舉辦當天是農曆 7 月 1 號,我們忙到完全忘記這件事,當天播放為求保險我們還使用了平日工作用的好電腦,桌上型主機整台搬去,結果播放到第一片電腦無緣由的直接死當,在搶救的同時我後方第一排的觀眾敲敲我的背跟我說:「你鬼月沒拜拜吼~~~」,頓時我頭上真是滴了好大一滴汗,趕快偷偷的合掌默念,還好接下來就順利播放了。
 
每次影展,或許都有些差強人意之處或是現場小狀況,但是可以感受到觀眾們的善意,以及對我們的支持,這部分是真的讓我們很欣慰的。
 
Q:「未來電影日」日後有可能發展為更大型的影展嗎?或你希望能維持小場地的形式?
未來電影日在本屆也加入了座談會,往後也會籌辦各式各樣可能性的活動,同時也有在計畫累積數次之後可能會舉辦一次雙年展之類的活動,這些都是有可能的。
 
但是我希望不會捨棄掉微型影展的感覺,因為我覺得微型影展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就像是金字塔,必須要有在其尖端,做為領航指標性意義的影展,如金馬等,同時也要有在下方支撐的微型影展。
 
同時我們目前的價位相當便宜,對於學生族群是一大福音,高規格的戲院、宣傳、會受到層層的利益分紅,最終轉嫁至消費者的票價上,所以在各種空間舉辦的微型影展可以省去掉這些成本,讓學生單純的回歸到欣賞影片。


本屆台灣 FS 將播放的台灣短片《我的房間》 

Q:最後,想問問你心目中最理想的影展是什麼樣子?你給目前的「未來電影日」打幾分?
A:這應該是這次專訪最難的問題吧!!!!!
 
所有的未來電影日執行委員會成員都是工作之餘,大家自發性舉辦這樣的活動,以這樣的熱情和態度,我相信絕對是超過100分。在片子的挑選上在,在整體形象的規劃上,也是盡心盡力,也值得 100 分。但是當然我們有相當大的不足,諸如宣傳、場次、經費、聲光.....等等,但慶幸的是我們有看到問題,並解正在逐步解決。
 
因此,截至目前為止 3 屆未來電影日,我姑且給個 88 吧,無限的 double 啊~~~~(賊笑)。
 
 

編輯/陳書俞

未來電影日秋季場
- 台南場 時間:12月1日/地點:小西門時光驛棧(台南市中西區西門路二段2號)
- 台北場 時間:12月8日/地點:防空洞(台北市大安區泰順街60巷11號B1)

放映片單
- A 場:親切的火柴、Auf Der Strecke、我的房間、A Brief History of John Baldessari、瓊斯先生 
- B 場:Rite、呼忽、開羅的咖啡館、チルリ、The Black Balloon

延伸閱讀
這一天,讓我們窩在咖啡廳看電影吧!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