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宥宜

 從第一次舉辦個展到第十次於MOT/ARTS的展出,對於藝術家吳東龍而言正好是個總結回顧的時機,而其普遍被稱為冷抽象的作品風格,近幾年來早也已在觀者心中建立了不可抹滅的視覺印象,提到台灣抽象藝術家,似乎就少不了這位固定成員。儘管抽象藝術對於大眾欣賞而言稍有難度,但實際上有越來越多的觀者在文化工作者的引導之下,已深深著迷於抽象藝術的箇中趣味。
Q:在這十個個展的歷程中,是什麼契機或原因引導您的作品發展成今日的樣貌?
 
A:最重要的是,我覺得好像可以做點什麼,這個什麼在創作初期還是一種未知的狀態,但我一開始便很清楚知道我喜歡或不喜歡什麼,例如我喜歡簡單自然的,沒有過多敘述的,我完全不從作品裡面談故事,就只談感受。我也希望這樣簡約的東西,它的力量遠大於它的內容,在過往傳統繪畫教學裡,老師會告訴我們畫面裡面要加什麼,以前我也接受這樣的教育,那時年紀小不懂得去思考和分辨差異,久而久之開始有點想法了─為什麼我要這樣畫?你要我做的我都做得到,難道沒有其他的可能性嗎?我提出了這樣的想法,慢慢地就發展成現在的風格。其實這個階段也是經歷將近十年的養成,從自己創作到發展,一直到後五年的時間,才成為現在的樣子。這和我的環境很有關係,我到台南藝術學院念研究所,和之前的台灣藝術學院有很大不同,學生到了台南那樣鄉村地方變得有很多自己的時間,可以去思考許多問題,也很適合我這樣風格的養成,回歸自我。也因為在南藝大幾位重要的老師在觀念與想法上的指導,例如蕭勤老師、莊普老師、薛保瑕老師,他們幾乎都是繪畫性質上偏抽象或簡單類型的,潛移默化之下自然就有影響。
 
Q:也許每個人都有自己解讀您作品的方式,而您個人在這繪畫風格的發展過程中,哪些是您專注投入的面向?
 
A:第一個是材質性,我在畫面上有很重要的特質和許多藝術家是不一樣的,例如以單純的油畫來說,很多藝術家會去堆疊,會有傳統油畫裡的肌理,我的繪畫完全沒有這些,就是去繪畫性,但有的是材質性。是我自己手工組膠與裱貼,造成畫面上的肌理,從最原本的打底動作都自己進行,這些準備工作以及來回的處理需要很多時間。除了材質以外就是色彩、造型,這些是很基礎的東西,但需要去探討理解從裡面知道自己要什麼,而我覺得這是現在年輕藝術家或在學學生很欠缺的東西。
 
Q:目前即將開展的臺北美術獎,有超過半數以上的入圍藝術家選擇觀念藝術或裝置藝術為創作形式,創作材料的多樣化令人不容忽視,而相較於一直處於主流傳統的繪畫,您如何看待這件事情?
 
A:我覺得藝術當中媒材的選擇不是問題,不管你使用的是新媒體或裝置,只要能找到自己的東西才是最重要的。科技進入藝術是現代必然的狀態,任何東西都可以和藝術結合,材料多樣性是很好的現象,沒有必要去否定它。至於選擇油畫是因為我喜歡這種表現方式,繪畫是很人文手工的,雖然不是靠滑鼠鍵盤但還是能夠做出很多厲害的效果,我覺得這就是一種很單純的狀態,我就是很喜歡這樣的東西所以就做這個。當然未來十年裡,我不排斥和科技結合,但在現階段我還是以這樣的表現形式為主,因為我還有源源不絕的想法想以繪畫來表現,而且還會隨著經驗和年紀而有更多想法出來。
 
Q: 對於初接觸藝術的人,抽象類型的畫作還是屬於較難接近的,所以想透過這個問題試著接近它─什麼樣的時刻您認為一幅畫已經完成了?
 
A:一般人都會想看懂抽象作品,但我從沒要求看懂,因為所有傳統藝術的閱讀都是有內容的,他看到樹、房屋與一座遠山,他都看懂了,但看到幾個色塊就呆住了,換個角度來說,可以看造型的結構、力量與色彩。一位朋友看我這張畫,覺得聞到木頭的味道,事實上畫作沒有這個味道,他是從嗅覺的經驗去連結,或許他曾經有這樣的經驗讓他感覺到;也有人告訴我看到這幅畫時好想喝咖啡。人就是這樣要把感官放大,很多人在閱讀畫都只有視覺,把耳朵、鼻子、嘴巴關起來,但這些東西都是我們感受作品很重要的東西,有些人則是眼不盲心盲,眼與心與腦都是連在一起,如果把這些都放大的話,就是一種感受的整體。至於我創作時決定什麼顏色或形狀,都是某個感覺或是中心思想,可以是當下的,也可能是幾十年來的記憶,都有可能成為我的創作。我現在住在靠近山上郊區的地方,下過雨泥土、草地與太陽的味道,都是我感受的來源。但我不透過畫來表達,那會流於敘述,我只賦予圖像性格,給圖畫擬人化的感受。至於什麼時候覺得畫完了,我有些步驟跟順序,哪個階段完成了就是完成了。 一開始會先有簡單草圖,在進行繪畫當中也會經過顏色深淺層次的調整,直到感覺對了。很多人覺得我的作品很理性,但其實我一點都不理性,你看到的理性都成就了我的感性。
 
Q:即使您現在已經明顯有了自己的風格,但每次展覽還是可以看到不同的變化,您如何表現出這不同的性格?
 
A:我有很多想法,我無法在一張畫作裡完成我某一個想法狀態,總是要很多張作品才能完整表達。我喜歡內縮、環繞力量的狀態,也喜歡外擴、分裂、線性、書寫、立體感和擠壓的,它們代表了各種感官狀態,不只侷限在視覺上的變化,因為視覺會圖像化。如果我們跳脫出視覺,感受就會更全面,例如踏入冰涼的溪水中,由外在感受到內在喜悅,那麼在繪畫中有沒有辦法傳遞這樣的可能性?我不是要描繪這種東西,我試圖透過繪畫 把各種可能的狀態傳遞出來,但傳遞的結果是什麼也不太重要,我想讓所有人去認真考慮到我們各種感官狀態,例如因此引發了嗅覺,就達成了某種與作品的連結。 我試著透過作品喚醒觀者的知覺,過往的經驗、精神層面或內在狀態因而產生連結。
 
Q: 最後,當您自己觀賞其他抽象藝術家作品時,您如何體察到他們所欲表達的內容或題材呢?
 
A:我會用力去感受,就像做自己的作品那樣。

編輯/龍傑娣

吳東龍
藝術家吳東龍為國內年輕一代抽象藝術的代表, 多年來一直探討幾何與有機形體之間的符號表現,擅長運用空間、線體的形色塑造,追求純粹、簡約、隱靜的抽象語彙。作品當中同時具有古典繪畫的隱靜沈穩,與當代藝術的創新思維,以大器的表現手法加上獨特的畫面肌里,建立起個人鮮明的繪畫風格。
  
MOT/ARTS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