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腳下的嘉義市,沒有台北新潮摩登,也非台南拾步皆是老城風華,卻在尺度不大的街廓裡,新舊交合,散發熟悉的親切感。尤其這幾年,從改造老菸廠的嘉美館,到巷弄老屋中充滿店主個性的咖啡廳、小餐館、獨立書店,一個個悄悄打開門扉,讓生活感本就濃厚的街區,像受螢光點綴一般,越發有魅力。
 
有些人覺得這裡像被時光封存的城市,一點兒也沒變。其實是嘉義骨子裡的內斂氣質,讓一切都發酵的更慢、更深層。
 
這次,我們跟著平凡製作主理人、2021台灣設計展《剛剛好的城市》與《中間試驗場》策展人黃銘彰,一路以機車+步行時速 5 公里的速度(沒錯,就是這麼慢!),走進他回嘉義最喜歡的四間小店。不論是「咖啡一派」店主對黑膠與音樂的熱愛,或是「桃城豆花」二代返鄉改造老醫館、繼承家業,日常卻有溫度的往來、獨具美感用心經營的空間,都是土生土長的他重新認識家鄉的座標,也是今日不一樣的嘉義。
12月冬天,嘉義陽光仍然暖和,我們在距離火車站不遠的西門街,探頭探腦沿路尋著不現於 google maps 的店家「咖啡一派」。這棟純白色的建築還是上個年代步登公寓樣式,推開木門後放著一排黑膠唱盤,空氣裡流淌咖啡香與柔軟後搖音樂,銘彰當時就坐在高吧台的角落與老闆聊著音樂。(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Rafael Wu)

作為雜誌編輯,明年馬上就是銘彰北上工作的第十年了,曾任《大誌雜誌》主編,也編寫過《本地 The Place 03:屏東》、《在路上On the Road》等地方性刊物書籍,每次回到故鄉都會不小心被觸動,心裡頭一直有股書寫嘉義的渴望,這兩年雖然開始往返台北-嘉義二地居生活,不過鄉愁就像初戀吧,清晰的畫面映在遙遠的距離上,反而有點近鄉情怯。
 
銘彰說,大概是直到《VERSE》總編輯張鐵志在創刊號邀稿撰寫關於嘉義的文章,他才被迫踏出第一步,約訪在地店家木更的主理人 Rainie、嘉美館館長賴依欣,不過卻也因此接著認識阮劇團團長汪兆謙、有時間影像......,發現其實有很多志同道合的年輕人都和自己一樣,回到了家鄉。而且用自己最喜歡的樣子生活。

平凡製作主理人黃銘彰。(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Rafael Wu)
 

慢下腳步,從獨立小店認識一個街區、一座城市

 
「嘉義很特別,它介於變與不變之間,很多街景都停留在日治時期、戰後的樣子,表面上不見細瑣的改變,可是如果你願意鑽進巷子、把自己浸泡在這個城市生活一陣子,就會發現很多不一樣的東西。」銘彰說。
 
這座城市快不得,匆匆走過可能一無所獲。其實銘彰剛回到嘉義時候,對於東市場阿姨們在東市場慢速騎車一攤攤物色、咖啡店老闆們慢慢來的出杯速度都很不習慣,不過一但融入這裡的速度與生活,才體會到,其實正是這種氛圍,保留那一點屬於自己的習慣,才把慢靈魂們都留在了嘉義。
 
對比十年前剛離開嘉義時,只有國王。蝴蝶。秘密基地、Come home 咖啡漫步等少數獨立咖啡館,現在市區高密度的生長出風格、個性大不相同的咖啡館,其中有許多源自六、七年前輔導老屋新生的「舊屋力計畫」,留下了許多珍貴的建築樣貌;近兩年就連舊工廠或廟旁空間,也開始長出自己的樣子。銘彰向來喜歡探訪獨立店舖,回到嘉義籌備設計展的日子又有更多新發現,「這些小店像幫我建立了很多座標,讓我發散出認識不同街區的過程。」

出發!跟著土生土長的嘉義人銘彰逛嘉義。(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Rafael Wu)
 

☞ 咖啡一派:從黑膠的A面到B面,音樂裡感受生活的溫度

 
銘彰帶我們拜訪的第一站「咖啡一派」,是個不存在於google maps上,為生活保留一點空間與距離,讓真正喜歡的人尋路造訪的咖啡館。一打開門,老空間裡在減法設計下搭配木質調元素,簡約的牆面僅放了兩排黑膠唱盤與音樂海報,有Miles Davis的爵士樂,也有山下達郎經典的CITY POP,空氣裡則是柔軟的後搖。

「咖啡一派」選在48年前左右落成的獨棟建築,由店主與好友霜空咖啡店主Sammy一同討論設計。(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Rafael Wu)
(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Rafael Wu)
放鬆的深色木調裡有愜意暖陽照入,空間簡約,心裡平靜。不過老闆笑說他們除了必要的門窗、樓梯、吧台外,沒有其他特別的設計,純白色的外觀當初也是為了處理老屋防漏水問題意外的結果(嗯,沒有設計也是一種設計呀!)。(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Rafael Wu)
白色簡約的牆面上都是老闆的愛盤與海報。(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Rafael Wu)
當然不只是咖啡與空間,還有一派人是受老闆音樂品味吸引來的。got music?聽說老闆最近常聽的是韓國 indie、city pop,87 dance、Sesor N Snug 是近期的愛團,來訪一次音樂歌單瞬間增加。(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Rafael Wu)
 
來自馬來西亞的老闆,過去曾在新加坡獨立書店「草根書室」工作,溫柔招呼的老闆娘則是嘉義人,對他們來說,嘉義有種懷舊、得以感受日常節奏的生活感,這大概也和蒐集黑膠的感情有點相似。兩人雖然都非音樂人,但若你詢問的口袋歌單,他們一定大方分享最近新發現的獨立樂團。「在嘉義,你跟咖啡廳的距離很近,人跟人之間很容易就聊起來」銘彰說,他自己總是私心選在高吧台角落的位置撰稿,「可以看到老闆製作餐點、換黑膠,在這裡特別有靈感(笑)」

這裡有好咖啡,還有附上靈魂半熟蛋加醬油蘸醬的咖椰吐司南洋料理。(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Rafael Wu)
「你可以透過咖啡店,輻散出一個城市輪廓。比如我本來對西門街不熟,但因為到了咖啡一派,發現這附近很「國際」,有國際肉粽,還有國際青草茶,後來好奇到『台灣圖書室』翻了嘉義的文史資料,發現原來70年代這裡有個國際戲院,雲嘉南地帶很多人會專程來嘉義看電影,因此形成一個獨特的聚落。」銘彰說。(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Rafael Wu)

身為嘉義人,當然到哪都要騎機車!跟著銘彰的腳步走訪下一站「Hunter Goods & co.」。(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Rafael Wu)
 

☞Hunter Goods & co.:如果嘉義像個精良的選物店,這裡就是店中之店

 
戴上安全帽,騎著機車來到西榮街跟北榮街的交會街角,因地點而得名的「雙榮」是當地的繡學號老舖,老字號熄燈後,位在大通(中正路)附近的地理位置,其實並非大家會特別駐足之所,但當時弓箭手咖啡與選物店 Hunter Goods & co. 一幫好友還是看中了這裡,讓復古的青綠與棕色磁磚的建築內又亮起的燈火。

Hunter Goods & co. 建築過去為「雙榮」繡學號老舖,立面保留著戰後建築特色,店主蕭蕭說他們剛來到這裡時,樓上還有一個個小隔間,提供女工們休息。(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Rafael Wu)
 
「嘉義市是個方圓只有八公里的城市,甚至比台北士林區還小,我有時候覺得嘉義就像『選物店』,雖然很小但一應俱全,且都是經過時間篩選留下來的,無論是咖啡廳、牛雜湯、縫鈕釦袖學號、買旗袍、修鐘錶......,也許台北選擇很多,但嘉義會留下最好的那一個」銘彰說,「而 Hunter Goods 就是選物店中的選物店,任何地方都可以有選物店,但能忠於自己就沒那麼容易了。他們的東西從來不會譁眾取寵,那種熱情、喜歡東西的感覺是騙不了人的。」


Hunter Goods & co. 店主蕭蕭、Louis 說話總是親切溫柔,選物卻有不少如軍用品、機車器具的自由直率,性格也充滿職人堅持精神。(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Rafael Wu)
 
今年弓箭手搬到了永安街上,Hunter Goods & co. 則擴大到兩層樓空間,從機車周邊、軍用品、工作服、到線香與蠟燭,來自世界各地的物件,都是由店主蕭蕭與 Louis 生活興趣的延伸,有些硬派直率,卻又有溫暖柔情,沒有特定風格與局限,卻因為兩人的品味處處散發迷人氣質,甚至吸引到許多同樣品味的職人、創作者,在店裡不定期合作策展。

內部將相連的兩棟建築打通,裡頭陳列選物的老件都是兩人走訪不同地方蒐集而來,品味率性又不失細節。(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Rafael Wu)
(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Rafael Wu)
蕭蕭向我們推薦了幾件選物,左為來自洛杉磯的品牌MAAPS融入芳療藝術的「職人手工線香」,店內也經常能聞到其相對放鬆與專注的氣息;右為由過去製作重機零件的設計師自創品牌Wild Treasure(野寶),黃銅飾品中能感受到純粹的質感與個性。(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Rafael Wu)

二樓牆面的線條都是蕭蕭、Louis 一筆一畫手工繪製。(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Rafael Wu)
銘彰起初其實是為了嚐嚐弓箭手的好咖啡,走上二樓意外發現個性選物店 Hunter Goods & co.。這次2021台灣設計展《中間試驗市集》也邀來兩人參與選物。(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Rafael Wu)
 
雖然嘉義人總習慣騎車代步,但漫步徐行又是另一番味道。「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有家鄉濾鏡,但我覺得嘉義沒有很鄉下,反而很在生活當中」,時間確實為這座城市留下某個年代的樣子,步行往桃城豆花的路上,一路經過老中藥行浩然堂、仁武宮旁新開幕只營業到下午兩點的咖啡廳 supiido,路邊家庭理髮廳雖然已被鐵皮包覆,卻仍可見到舊木窗櫺,裡頭街坊客人閒來無事在聊天。


銘彰猶豫了一會,決定還是將機車暫停Hunter Goods,沿街邊說著某間中藥行其實喜歡推廣藝文活動,仁武宮旁這個月開了一間只營業到下午兩點的咖啡廳,而嘉義還有許多專門商鋪群集的街道,像是專賣春聯、眾多律師事務所匯聚之處。(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Rafael Wu)

(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Rafael Wu)
 

☞ 桃城豆花:舊時光與當代的結合,老醫館裡出現傳承二十年的濃郁豆花

 
到了「桃城豆花」門前,這座前身為「德山醫院」的建築,立面的水泥格柵與上頭飾有花紋的各色磁磚,更是訴說著戰後經濟發達的年代,醫館尤為桃城精緻氣派的建築代表。「嘉義有種世代交織,雖然這裡建城得早,但卻不像台南以城市古老面貌為傲,嘉義把老的東西與當代結合,呈現出來的樣子,真的很棒。」銘彰說。

「桃城豆花」建築前身為德山醫院,店主Sam關注它獨特的設計已久,返鄉後父母希望能在市區再開一間分店,便毅然選址於此。(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Rafael Wu)
 
此時店主 Sam 正忙著將冰涼的豆花端上桌。這位低調的主理人熱愛旅行、鍾情於老物與當代設計,在尚未開店前就一直受這座老屋吸引,為了傳承父母輩的豆花店,同時結合自己的興趣,Sam當時還親自致電給遠在美國的老醫館後代洽談承租。
 
當時屋內狀況並不理想,他除了申請嘉義市府的「老屋卸妝計畫」,卸除後加的鐵窗,並使用建材銀行提供的木窗、門框以恢復原貌,同時修復二樓陽台抿石子欄杆、水泥格柵等等;內部原本的候診掛號台、梯間錯落有致的格柵也都保留了下來,並且添入許多 Sam 挑選的桌椅老件;後棟結構不堪的建築拆掉後,也留下地基平台,保留戶外原有樹木,成為放鬆休憩的後院。

過去老醫館的掛號台被改造為門口櫃檯,依然扮演迎接客人的角色。(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Rafael Wu)
 
現在桃城豆花除了有傳承的好滋味,也有 Sam 旅居國外與相遇的在地媽媽、旅人相互學習的料理手藝,「我爸媽在嘉義開店二十年了,他們對自己東西很有信心,讓我做什麼都可以,只要在地人願意走進來,現在真的有嘉義的客人時間到了就來用餐,這就是我們想看到的畫面。」

豆漿豆花也是嘉義的著名美食,濃郁的滋味還能配上湯圓、珍珠、花生、薏仁、紅豆等等配料。(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Rafael Wu)

Sam為室內選入許多特色桌椅老件,梯間保留的格柵恰似與立面水泥格柵相互呼應。(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Rafael Wu)
(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Rafael Wu)
 
☞渺渺書店:溫柔包容每個人的社區型書店 
 
除了遍地開花的咖啡館、特色小店,小小嘉義還有高達六間以上的獨立書店。「渺渺書店」位在離市區較遠的嘉北國小附近,店主彥汝以前還是嘉北學生時,放學都會經過現在的店址,今年在偶然機遇租下了這間小店,也讓渺渺成為這附近的社區型書店。
 
是日主理人彥汝正好外出旅行,銘彰回想起上次到訪,「店主彥汝有點害羞,但如果你願意,她會很真心的推薦適合的書給你。店裡的選書陳列有點像 Hunter Goods,都是從自己的生命經歷出發,很打動人。」

彥汝在陳列上很有自己的想法,不時會定期幫書換位置,希望每本書都能找到有緣的讀者。最特別的是座席前的大面落地木書櫃,她捨去了放置更多書籍的空間,陳列許多給大人們看的童趣繪本。(Photo Credit:渺渺書店)
 
渺渺以華文作家作品為主,同時也有許多書寫嘉義的書籍,以及國內外作家的繪本、詩集。在店舖的最後方,彥汝規劃了一個隱密的小走廊,讓讀者們有個不被打擾的閱讀空間,偶而店貓中分還會過來討摸撒嬌。渺渺沒有訴求標語、沒有商業置入,她只是很溫柔、包容的陪伴著當地的居民與孩子們。

渺渺書店地下室也選入了相當豐富的書籍,並且提供安靜隱密的閱讀空間。(Photo Credit:渺渺書店)
店門口的黑板時常更新,一筆一畫寫下關於文學、關於生活的字句。(Photo Credit:渺渺書店)
 

在變與不變之間——剛剛好的城市,剛剛好的生活

 
「我覺得自己很像慢慢拾荒一樣,在撿拾很多過去在嘉義遺留下的東西,我很想去找,我是如何成為今日的我?」銘彰說。
 
返鄉的路上,銘彰從編輯的視角穿梭在嘉義星羅棋布的小店,記憶總會任性的突然出現在街角隙縫,勾起當時在嘉義平凡的東市場早餐,北興街橋下日日凌晨三點開始準備的無名羊肉攤,在嘉義公園玩沙畫、打棒球的場景,那種心情或許如同吉本芭娜娜曾寫「街頭就像有幽魂透明重疊,沁染無數影子,無論風景如何改變,依然瀰漫那種氣息」。不過,唯有如此平常的嘉義,感情才勾得如此深遠與強烈。

(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Rafael Wu)
 
「小時候常會覺得為什麼嘉義沒有發展、交通不方便,可是現在回頭來看,有時一個城市發展程度越高,並不代表生活越快樂,如同許多北歐國家是因保有某種生活方式而幸福」,也許就是這裡的速度、時間、尺度都如此「剛剛好」,曾經因木業興盛的嘉義,戰後經歷交通變遷而未如其他城市迅速發展,卻留下了適切的生活步調與街景,使得今日回鄉的人得以再次尋回往日的痕跡。
 

找回嘉義的自信,我們已經在路上

 
或許是歷史烙印的痕跡,嘉義人傾向各自好好生活。不過近十年,除了有返鄉年輕人逐漸帶來轉變、「覺醒音樂祭」讓更多人認識嘉義,去年(2020)開幕的嘉美館,尤其對地方的人開始有些想法上的擾動。
 
無論是改造老建築,讓原本平凡場域帶來不凡的可能,或是館長賴依欣導入不同的策展團隊、藝術家,論述嘉義對內與外的連結,都讓嘉義的轉變漸漸發酵,「我一直覺得嘉義有很棒的空間、可能性,可是或許嘉義人比較內斂、不太宣揚自己,沒有像幾年前『我屏東我驕傲』的自信感,但我覺得嘉義有在慢慢找回自己的自信、形成某套方法說在地的故事。」銘彰說。

(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Rafael Wu)
 
回到嘉義,銘彰梳理自己也分享嘉義的美,今年一口氣策劃「台灣設計展」中兩場展覽。除了有《剛剛好的城市》,找來同為嘉義人的印花樂團隊、設計師廖小子、大象設計、早起設計,一群人回到家鄉,重新回想那些平凡的日常,如何堆砌出今日的自己,在共有的城市記憶中提出「理想生活」的另一種可能性;《中間試驗市集》則邀請耕耘在地多年的店家木更、Hunter Goods & co. 參與策劃,找來各自熟識的在地店家與品牌,期待讓展覽成為在地店主們的交流場。
 
那麼嘉義還未來如何走的更遠,更自信?「這需要有人去搭建一個平台,論述一個地方,必須找到詮釋地方的新觀點,需要激盪、彼此交流,並非一時半刻的事,嘉義目前還在過程當中。」
 
而我們已經上路了!

黃銘彰
平凡製作主理人、曾任《VERSE》執行主編。1993年出生,嘉義人。畢業於台灣大學法律學系財經法學組,曾任《The Big Issue Taiwan 大誌雜誌》主編。編有《本地 The Place 03:屏東》。以編輯作為志業,持續努力讓文字與圖像在版面上創造感動人心的最大可能。

平凡製作
Facebook:平凡嘉義

 

編輯/林沛伶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