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 建築 Architecture

學校走廊變身「層間美術館」、山林裡的用餐閱讀空間「森食製造所」!精選今年6個亮眼的校園改造設計

近年校園美感逐漸受到重視,對孩子們來說不只是擁有舒適的學習空間,在日常間就培養美感鑑別能力,更可能因此開創出不同的教學方式而有所收穫!

 

「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今年計畫來到第三年(110年度),由公開徵件 159 所提案申請的學校中,遴選出 25 所位在北、中、南、東部及離島金門等地區的校園,配合 21 組設計團隊,進入教育現場共同執行改造任務。

 

目前已有 21 個完成美感變身的工程,繼上次開箱位在台北校園的新設計,本次新亮相作品除了為各式特色與主題教室空間進行大變身,如積木社團教室、音樂教室、美術教室、木工教室…等,也包含複合型餐廳、圖書閱覽室、指標系統、戶外多功能場域等校園機能與景觀環境的變革實驗 ,將校園原本紛亂或閒置空間,改造成學生們經常造訪的地方!一起來看看本次精選的 6 個設計!
1. 新竹市竹光國中x共序工事——浮.撫-層間美術館
 
想不到學校尋常的走廊,也可以變成藝廊般的展示、創作空間?
 
這樣的改造可不容易,在改造建築體四樓公共空間及廊道前,一走上樓來就會發現這裡風吹十分強勁,儲物空間缺乏完整規劃、燈光昏暗,色彩也相當紊亂。不過,有別於日常所見的建築防風方式,「共序工事」利用「溫室網」適度阻擋,既不破壞景觀與光線的同時,也讓空間透氣、調節風流動向,同時具有分界的功能,搭配連續的女兒牆構築出簡練的展覽廊道。


改造前藝文中心廊道外觀、走廊。(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共序也特別為改造校園走廊的層間美術館「拾藝光廊」做整體CI視覺設計。(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改造後,在藝廊入口設置了兩顆月亮外型的燈具,若點燈即代表「光室」或「暗室」有展覽,直覺的提示學生們可以來參觀!(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利用「溫室網」適度改變建築內的風向,同時維持氣流通透的效果。女兒牆上則可放置美術用具或展示物件。(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走廊處設計連續女兒牆,其上、下方都可以放作品展示,並以使用網布結構軟化女兒牆的內外界線,既美化又能調節風流動向。(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整個四樓空間除了走廊如美術館的展示空間外,也有多個不同功能區域,最具特色的為改造自科展教室的「光室」、「暗室」兩個多功能空間,一明一暗提供不同的教學與展覽使用,後方走廊也在重新規劃下,變成可供展示,亦讓學生們進行小型雕塑、繪畫、創作,整體整合成為發想、創作、展覽到推廣的實驗場域。

「光室」原有的採光罩狀態不佳,經改善後,同學們可以在自然光下創作。同時在此也做了新的截水盤來改善漏水問題。(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共序為改善美術器具收納零散問題,特別設計可作為收納盒的多功能展示座椅。(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光室(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暗室」可供學生以多媒體創作、展覽。 (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2. 苗栗縣南河國小x絮絮空間感知——歐姆 Ω 蛋計畫 / Project Ω
 
南河國小過去就有食農教學場域,不過過往雞舍空間四周被牆面及植物圍繞,一旁又設有落葉堆肥計畫,然而沒有明確的堆積方式、動線、以及空間分界,使得空氣並不流通,飼養的雞隻多為老師與校工餵食,學生們並不會主動接觸這個場域。


改造前的落葉堆肥區與雞舍分區不明,難以作為教學場域。(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設計團隊「絮絮空間感知」分享,建築大師 Louis Kahn 曾説:「『學校』始於一個人在樹下分享,其他人則專心聆聽他的思想」,若教與學的原型空間來自於一個提供遮蔭的場所,人們在此分享所知,那提供給學生與大自然共學的教學場域應該呈現什麼樣的姿態呢?
 
從創造一個能讓老師、學生、社區居民和雞群生命共好、共學的場域出發,設計團隊將既有雞舍從封閉的角落移至開闊的中央,用流暢曲線的白色金屬圍籬,輕輕的在台灣櫟樹下創造了一個「 Ω 」形、內凹場域,串聯起雞舍、大樹、食農花園、堆肥空間,提供給師生一個親切舒適的自然學習空間、一個可以互動的教學場域。

全新的時農教育場域「歐姆 Ω 蛋計畫」不只明確雞舍與堆肥的分區和動線,景觀上也栽植香草植物增強學生五感體驗。(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除了圖左側雞舍,落葉堆肥計畫的堆肥箱置於圖右側,讓小朋友可以靠近觀看、接觸,聽課的同時也能體驗實作。(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掃除道具整理區。(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食農教育互動板。(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左)雞舍的圍籬特別設了飲水區。(右)餵食區分為右側管狀的自動餵食器,以及左側供體驗的手動餵食處。(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改造後的空間,學生們可以近距離觀察雞的行為、生活,讓每隻雞都有自己的名牌、有蛋架,堆肥的工具也各有其所,夜間更採用最低限光線照明,人行安全亦不影響環境,愜意的串起生命與生命的連結,師法自然。
 

(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3. 臺中市忠孝國小x究境建築——「Wonderland 小食光」食農教室
 
台中市忠孝國小原本的食農教室空間不大,師生上課時甚至需將課桌椅搬到走廊,牆邊的矮櫃也無法有效收納廚具及食材。


(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改造團隊「究境建築」透過「服務設計」的流程,引進情境式的設計想像,重新規劃整體空間,透過裸露局部廚房設備,營造食農教育的場所氛圍,並以大型落地窗格引進戶外光線與美景;旋轉式窗戶讓教室內外得以互動,想像隔壁班的同學也許會在課堂下課間探頭進來看看,設計其實在無形中增加了教室的腹地。


(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而後走廊則打造了方便置物的清洗台,並將掃具及廚餘垃圾桶整合收納於木櫃中。更特別的是,改造團隊為本案打造有機型態的「單元式桌椅」,不僅在小組或團體教學上皆能彈性使用,也具有多元排列的特性,成為本案最大的改造亮點。
 
有機型態的課桌椅,滿足不同教學情境需求。(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配合課程的教學流程與方式,「Wonderland 小食光」整合走廊、陽台等空間進行功能及整體性的配置,兼具功能與美觀,以作為食育教學空間之示範。(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4. 雲林縣樟湖生態國中小x日衍規劃設計——森食製造所
 
隱身在海拔 800 公尺的山林茶園之間,樟湖的學生餐廳是全校師生使用最頻繁的空間,除了一日三餐外,還要作為自習與教學之用。不過這裡緊臨廚房,因地形及建物之故導致空氣凝滯,內部悶熱、油煙經常匯聚於室內;加上廚房與餐廳的界限不明、儲物空間凌亂,致使空間更顯擁擠。


改造前的樟湖國中小學生餐廳立面及內部。(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因此在室內改造上,「日衍規劃設計」新增天花板抽風設備、拆除舊有鋁窗改為窗邊平台來解決空間對流問題,同時增加空間明亮度;接著考量到這裡兼具用餐、自習及教學功能,特別在廚房、用餐區之間設置收納與教學兼用的「雙向收納櫃」,並且新增中島改善學生用餐時的打菜動線、課桌椅則可隨用餐或學習情境改變擺放方式,多種彈性設計因應不同情境使用。


廚房到餐廳之間有個中介倉儲空間做為收納使用。(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中島後方的「雙向收納櫃」除可收納廚具設備與食材,收納櫃拉門結合書寫白板的功能,提供老師教學、公布每日菜單。(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新增中島作為打菜區域,重新規劃打菜動線。(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打開與戶外遊樂土坡的牆面,除讓空間通透外,另外增加窗邊多功能平台,讓學生能夠在此活動、閱讀與休憩。(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在戶外設計上,原建築外觀顏色紊亂、餿水回收設備直接裸露在外造成美觀及衛生問題,設計團隊也透過重新粉刷調和建築顏色,並運用木棧板打造「洗滌平台」,將洗滌槽、變電箱、排水管,有系統地整理整齊。同時,重新規劃「廚餘乾溼分離槽」,讓油脂水正確排進截油槽,維護環境整潔外,亦將好的空氣與環境帶入室內設計空間,讓整體改造空間由內而外煥然一新。
 
樟湖國中小校長觀察,設計完工後進一個月的時間,學生們在此用餐的廚餘量明顯減少,甚至大家願意花比以往多上 20-30 分鐘的時間待在室內看書、吃飯。

粉刷外牆將整體建築色彩重新進行調整,並新設木棧板與櫃體,將洗滌槽、變電箱、排水管整理整齊。 (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規劃廚餘乾溼分離槽,將油脂水正確排進截油槽,避免油汙直接裸露於地面、下水溝,除維護環境整潔外,亦可帶領學生瞭解友善環境的正確廚餘分類方式。(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5. 高雄市仁武高中x暁房子創意設計——「作伙.辦桌」家政教室
 
你還記得高中時家政課的情境嗎?對料理不太熟悉的狀況下,食材存放處、廚具物件分散在教室不同角落,總是有點手忙腳亂!仁武高中的家政教室也有類似問題,過去教室物件放置零散,且檯面、水槽、爐具分別為在三個地方,使料理時動線交錯混亂。


改造前的家政教室與室外走廊。(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暁房子創意設計」以台灣辦桌文化為靈感,想像大家一起大棚架底下辦桌般,圍繞在一起烹調、享用,是台灣文化的延續,也是團隊合作的發揮。他們透過設計手法轉化烹飪教室的機能配置,創造出新的環狀教學動線;並且重新定義收納模式,設計牆面系統性整理冰箱、收納櫃等大型裝置,讓繁雜的器皿、設備各就各位。此外,將燈具、排油煙機加以整合於教室中央,塑造烹調區域的視覺焦點,讓烹飪做菜成為一種表演。


上掀式窗戶,可做為學生義賣窗口。(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空間連結傳統辦桌文化。(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設備依照設計團隊色彩規劃重新配置,讓整體更加活潑。(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大型設備系統性的收納入牆面,而部分家電則直接展示出來成為空間裝飾。(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學生實作區以紅色排煙管與教學區的銀色做出區隔。(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6. 金門縣金湖國小x創客吧+FabCraft「光合美術館」
 
這次金門金湖國小將舊圖書館 1 樓約 38 坪的閒置空間改造成小「藝廊」,希望將美感帶入校園,同時賦予空間複合性的機能,讓用途不侷限於靜態展覽,更能讓動態的展演也能發揮地淋漓盡致。


改造前室內空間與舞台區。(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在有限的資源下,「創客吧+FabCraft」以減法設計,先去除舊式空間內的雜訊,再透過淺色基調重新整理空間,將窗戶換裝成透明玻璃,引入更多自然採光,為空間帶來純淨與通透的美感。

移除二進式門,打通部分牆面,窗戶以透明玻璃增加採光及通透感。(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戶外設計鞋櫃區,方便孩子們進出脫鞋。(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且為了讓未來使用上,空間配置能夠更有彈性,特別量身設計訂製一系列「模組化展示櫃體」,帶出簡潔且靈活的空間調性,透過簡練的設計,為金門的孩子提供一個啟發美感的所在。

統一空間的視覺,以新的建築面料為展演空間打底;並重新規劃光線配置,提升觀展體驗。(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使用活動式展櫃,打造多樣且靈活的的空間配置。(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窗戶及布簾更新,使用具純淨明亮感的白色。(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教室除了作為藝術展示空間,也可供混合型團康活動使用。(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學美.美學」計畫三年來已改造了全台共55所示範學校,不只是讓學習空間變得美,值得稱許的是,改造過程特別讓學校師生與設計團隊一起攜手合作,雙方充分地針對使用需求討論,在有限的經費下創造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校園環境。
 
設研院今年特別創建「學美.美學線上展」,將這幾屆的改造實例系統化呈現,以圖像化與動畫的互動方式線上展出,內容更彙整了學校、設計團隊、指導委員等不同參與對象的經驗與觀察,提供一個學習美感再造的開放平臺,讓更多關心台灣教育現場者都能參考「學美.美學」的成功案例,再製出富有校本特色、符合師生需求的改造方案。
 
目前111年度「學美.美學 4.0」計畫也已徵選出即將要改造的16所合作學校,正號召各界熱血的設計好手加入校園美感改造行列;徵選期間自即日起至111年6月24日止,歡迎各界踴躍參與。期望透過設計參與,讓臺灣下一代的美感從教育的環境紮根成長。
 
■ 110 年學美.美學 3.0
指導單位:教育部
主辦單位:台灣設計研究院
網站:
http://campusfield.design.org.tw
本次改造學校×設計團隊:
台北市仁愛國小×米索空間設計
台北市士東國小×非常態空間
台北市古亭國中×風泉設計
台北市萬芳高中×3+2 Design Studio
新北市板橋高中×3+2 Design Studio
新竹市竹光國中×共序工事
新竹市培英國中×JHStudio+工式建築
新竹市成德高中×創客吧+FabCraft
新竹縣竹東國中×JHStudio+工式建築
苗栗縣南河國小×絮絮空間感知
台中市忠孝國小×究境建築
台中市桐林國小×青宇室內裝修+易新設計
台中市后綜高中×創客吧+FabCraft
雲林縣樟湖生態國中小×日衍規劃設計
台南市南大附聰×木介空間設計
高雄市仁武高中×暁房子創意設計
屏東縣泰武國小×彡苗空間實驗
臺東縣大武國小×有禮設計
台東縣富山實小×春福舍計+久奇設計
台東縣臺東女中×全鑄所
金門縣金湖國小×創客吧+FabCraft
特別感謝:云光科技、台灣富美家、四點設計、HCG和成、冠軍磁磚、得利塗料、喜的燈飾
 

延伸閱讀 More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