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尼根 Dream Space 夢發光空間設計展,來自瑞士的光與夢
今年夏天,海尼根以「光」為原點,結合不同藝術領域中的主題、結構、美學、哲學,在華山打造「Dream Space 夢發光空間設計展」。除了邀請在國內建築和藝術領域已負盛名的阮慶岳、徐文瑞兩位策展人,將台灣 15 個優選創作團隊在三大空間中重新整隊、相互碰撞對話,更特別將瑞士當代藝術家賽琳.拉莫妮 (Celine Ramoni) 與皮皮蘿蒂.芮絲特 (Pipilotti Rist) 的數件作品空運來台展出。16 幅攝影和 9 支錄像作品與展場中的竹影、磚牆、人形相互交織,無論你曾親身到場體驗或已錯過展期,讓我們再次開啟感官的毛細孔,更深層地發掘兩位瑞士藝術家的光夢之間。
籌備八個月,眾所矚目的海尼根「Dream Space 夢發光空間設計展」終於在初夏的華山文創園區紅磚區開跑,而國際間備受肯定的賽琳.拉莫妮 (Celine Ramoni) 與皮皮蘿蒂.芮絲特 (Pipilotti Rist) 兩位藝術家受主辦單位之邀來台,在「大師專區」展出一系列創作。
拉莫妮是個毫不花俏的攝影大師,不需要太多華麗設備及壯闊場景,僅用手邊一台標準單眼反光鏡相機,盡其所能地應用光圈特性,攝影作品也與此次的 Dream Space 主題相呼應。透過她的捕捉,簡潔乾淨的畫面多呈現都市景觀特色與建築結構等觀察,讓人感到十分親近,因為這都是你我再熟悉不過的景色。
作品中光影所產生的虛與實,視覺效果十足。然而,拉莫妮卻未使用長時間曝光 (曝光時間均低於 1 秒),而是藉著列車的運動及都市結構體帶出律動感,在瞬間的曝光下,結構深度與光影被拉了出來,作品自然呈現出一點或多點透視的無限距構圖。除了呈現炫目的光與影,還多了點對人生哲理的內在思考、動態下心靈的寂靜。
拉莫妮擅長捕捉速度與光,這些是我們常在都市叢林裡接觸的事與物,但成為她關注和拍攝的對象。她選擇不同的時間及不同的列車,留心車體速度,運用現有的條件,只購買車票及簡單的設備就拍攝出讓你我驚豔的作品,如要我們從文字去論述這些作品,不如直接用眼睛去看她的作品來得更直接、更能意會。作品中的元素圍繞著結構、建築體、直線與弧線、放射與弧射……意外的是,這些極具速度感的畫面,卻呈現出難以形容的平靜和協調。作品裡沒有人物,僅是幾何的構圖應用,卻把人的情感思緒帶了出來,總是那麼的讓人感覺希望的存在,這就是拉莫妮快門的迷人之處。
另一位大師級藝術家皮皮蘿蒂.芮絲特則是現今炙手可熱的瑞士籍錄像裝置藝術創作家。她所運用的影像技巧其實並不複雜,甚至可能是你我都辦得到的剪輯方式。然而從她展出的九支經典作品中,可發現早期的作品,如《I'm Not The Girl Who Misses Much》到近期的《I Want to See How You See》中,觀念思維已大有不同,早期影像單純卻衝擊視覺,近期運鏡和元素則趨向多元,顏色也更加飽和,不變的是都帶著詭異夢幻、飄浮式的特有風格,只要看了一次芮絲特的創作影像,便會深植於腦海。
芮絲特的作品裡有著極為強烈的裝置及暗喻,如果只是從螢幕裡去觀看作品未免可惜,若能投影在牆上、天花板、亦或地面上觀看,甚至更進一步運用多重投影,讓光影產生如萬花筒般交疊,更可以展現出空間影像的視覺錯位效果。觀賞者可以坐著或躺著,用最舒適的角度和主觀的「我」來觀看,加上空間中光與影的對話,視覺與聽覺的感官意識皆能有所震撼。
在作品《Pickelporno》中,以自然景色與男女軀體做交疊,並貼近身體用放大的主觀式鏡頭語言觀察,大膽的拍攝身體的每一個器官,細膩的表現出男女親密行為的開始到結束,並把過程中感官所會產生的「腦海潛意識影像狀態」,一一的透過暗喻或直接影像,毫不避諱地呈現出人最原始的慾念,讓觀者對這樣獨到的手法產生共鳴。
芮絲特的創作裡還有一個相當重要的元素,即是配樂。早期作品多改編通俗歌曲不斷吵雜地重複著,搭配人物們違抗人體工學的詭異姿態去演繹,到了90年代後期,她開始嘗試用純音樂創作搭配影像,因為如此,作品更能表現出深沉意涵的思維生命力,如《I Couldn't Agree with you More》便以低沉且慢節奏的配樂,搭上自拍後二次拍攝畫的鏡位,讓作品透露出戲劇性的張力。縱觀早期到近期的創作,不難感覺到芮絲特逐漸進化與成熟。
這次海尼根「Dream Space 夢發光空間設計展」與過去的展演最大的不同,在於海尼根除了在本次的展覽中將多元領域結合外,還帶入更多不同的元素,把建築、新媒體、影像、聲音藝術、服裝時尚等創作逐一整合,成為一種新形態藝術的潮流模式。同時也讓人體驗到不同的創作之間的距離,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的遠。更有趣的是當遊走於展間之中,我們不單只在觀賞創作者的作品,就連我們身處的空間本身,也是一個完整的創作。空間終結合了不同的創作的能量卻能不相衝突,合理地並存且相互依持著。
編輯/林宛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