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倫敦設計節】吃進倫敦設計節!Eataipei 以台北美食征服倫敦客的胃
如何向倫敦客介紹台北與台北設計?
旅英回台的設計師曾熙凱與建築師吳雅筑,今年在倫敦設計節策劃了一場「Eataipei 食物設計展」,不僅先利用食物抓住倫敦客的胃,更進而讓他們對台灣設計好奇不已。而 MOT TIMES 的倫敦特派員也來到了現場,且盡情地大快朵頤(咦?)。不過為什麼會選擇「食物」呢?難道只是為了跟上現在的食物設計熱潮呢?現在就讓我們跟著倫敦特派員前進現場,並與策展人們聊聊,一起挖掘出更多隱藏在展覽背後的精采故事吧。
旅英回台的設計師曾熙凱與建築師吳雅筑,今年在倫敦設計節策劃了一場「Eataipei 食物設計展」,不僅先利用食物抓住倫敦客的胃,更進而讓他們對台灣設計好奇不已。而 MOT TIMES 的倫敦特派員也來到了現場,且盡情地大快朵頤(咦?)。不過為什麼會選擇「食物」呢?難道只是為了跟上現在的食物設計熱潮呢?現在就讓我們跟著倫敦特派員前進現場,並與策展人們聊聊,一起挖掘出更多隱藏在展覽背後的精采故事吧。
還記得日前台灣設計將「吃」進倫敦設計節的報導嗎?現在就讓我們前進現場,直擊圓滿落幕的「Eataipei World Design Capital 2016」吧。
今年在倫敦設計節 Tent London 展區內,最具話題性的就是來自台灣的「Eataipei 食物設計展」了,話說展區裡總是圍滿了人潮,搶著品嚐台北的美味。「Eataipei 」一展是由旅英的產品設計師曾熙凱和建築師吳雅筑共同策劃,兩人迥異的設計訓練背景,替過往總以物件展示為主的設計展,帶來了新觀點。
Eataipei 在 Tent London 展出,以半開放式空間登場,緊抓住從入口處進來的人潮目光。會場以高低不同的木製展示台包覆著中島餐桌,天花板以黑色的可塑性金屬網佈置,微微垂降,使整個攤位既有空間感,又保有穿透性的視覺效果。(Photo credit:WDC Taipei 2016)
為什麼是「食物設計展」?
不過,為什麼會選擇「食物」作為這次設計展覽的表現方式呢?
策展人熙凱說,當他接下台灣創意設計中心的邀約時,他意識到如果用一個個產品來介紹台北,是不容易的,但是如果是用說故事的方法來介紹台北,免不了需要透過一些生硬的數字。同時他也考慮到,如果依造自身的經驗來發想,怕太過狹隘,無法引起共鳴。
因此到底該如何「向倫敦人介紹台北」?熙凱發現近年來越來越受到歡迎的食物設計,也許是一個好的出發點,把台北這麼龐大的議題,拆成多個小議題,包括歷史、地景、人、生活娛樂和未來等,再透過食物來傳達想法,「這不是跟潮流,反而像是發現新大陸,發現有一種新工具,可作為溝通,來講故事。」
因此,原先只是負責空間設計的建築師吳雅筑,在第二次討論過後也決定一起加入了。雅筑表示,最初在討論展覽雛型時,熙凱提到不想做一個靜態的展覽,而是想以「家」的形式請人來作客,那個時候「食物」的概念已經存在,「但我當時還不是很理解食物設計,是要設計一間餐廳、一個產品、還是一個過程呢?」
Eataipei 的展場草圖。(Photo credit:Eataipei )
食物設計對兩人來說都是新領域,也因此讓兩人一頭栽入研究,不過,既然要以食物設計作為介紹台北的主軸,廚師的角色自然不可或缺,經過諸多介紹後,才找到年輕主廚蔡中和。雅筑笑說:「如果只有我和熙凱來做,那可能只會是一個產品了。」
熙凱和雅筑最初只給主廚一些點子和關鍵字來發想,像是第二道菜「島嶼 ‧ 海」,他們不說這道菜用什麼食材,反而使用許多「形容詞」,像是煙霧繚繞、海浪拍打等。經過一次次討論後,整個 Eataipei 的菜單和主軸,才慢慢越趨完整,像是在餐廳品嚐菜色一樣,從前菜、主菜、另外一道鹹食、再到飲品、冰品,雅筑說:「中和帶給了我們抑揚頓挫,給了我們架構,讓這計畫能更推進一步,是我們一開始無法想像的。」
第一道菜: Mixture of the Past。侍者會先將醬油倒在碟子上,接著放上不同層次、色彩的粿,象徵台灣過去豐富的歷史,形塑今日的台灣。(Photo credits:翁浩原、WDC Taipei 2016)
第二道菜:The Land surrounded by the Mountains and the Sea。這是充滿嗅覺、視覺和味覺的一道菜。侍者先點燃松針,讓你聞到土地和自然的氣息,同時製造氤氳、雲霧繚繞的氣氛。不規則的波菜調味馬鈴薯泥,座落在海鮮高湯裡頭,上頭還有著伊比利火腿,點綴一點油蔥和香菜,色香味一次滿足。(Photo credits:翁浩原)
左圖第三道菜:Taipeiren。饅頭配上墨魚調味的奶油,在上菜的時候,侍者會用噴槍炙烤這道菜,讓原本是固體的奶油,些許的融化,讓饅頭吸收。意旨台北人虛懷落谷和熱心待人,有時堅強、有時柔軟,就像饅頭上的奶油,遇熱融化,被饅頭吸收一樣。
右圖第四道菜:Sing。唱 KTV 是台灣人最熱門的休閒活動,廚師利用分子料理手法,解構了台灣有名的珍珠奶茶。依造順序,吃下烏龍茶泡沫、跳跳糖、蜜煮珍珠,再搭配上萊姆汽水,呈現台灣人多姿多彩的休閒娛樂。(Photo credits:翁浩原)
第五道菜: Forwards a sweet future。自己的冰棒自己做!饕客可以使用時令水果,搭配廚師準備的 6 種果醬,利用液態氮的低溫,來製作自己的冰棒,一個冰棒10秒鐘,現場大家都像小孩子一樣,屏氣凝神,相當有趣。這道菜暗喻現代的開放資源現象,而該如何運用完全操之在手。(Photo credits:翁浩原、WDC Taipei 2016)
從食物設計到產品設計的連結
不過,要如何從食物設計,串聯到介紹台灣設計師的產品呢?熙凱說:「其實是在請 Mariah Nielson 幫我們做文字整理的時候,她建議可以將這 5 道菜的主題延伸展示。我覺得很有趣,因為我當時確實很煩惱,到底要選哪些設計品。」經過提點後,5 道菜 5 個主題,歷史、地景、人文、生活娛樂與未來,就成了 5 項展示設計產品的主題。
像是「歷史」就使用吳孝儒的瓷器和柒木設計的燈具,來呼應台灣過去和日本之間的關係;「地景」則可看見蛋造設計的地景收納盒,與能征服顛簸地形的 Allrover 8 輪滑版;或者像是第四道菜象徵台北人生活的多姿多彩,因此展出《Taipei 1/2 建築大叔的城市異想》一書、品家家品的蒸鍋蒸籠等;第五道菜探討的是現代的資訊運用,因此他們選了太陽花運動的攝影集,來作為「社會設計」的展品。
在酒足飯飽後,環顧四周也將看到這回展覽的另一重頭戲,策展人針對不同主題,共精選 25 件台灣設計,像是柒木設計的燈具、22 Design 的水泥創作、蛋造設計的地景收納盒、以及日前被國際媒體瘋狂報導的 Allrover 8 輪滑板等,將讓倫敦客驚豔台灣的設計實力。(Photo credits:WDC Taipei 2016、翁浩原)
一票難求的 Eataipei 品嚐會
在開展前夕,Eataipei 也舉辦了展前品嚐會,而所有場次的品嚐會也都在短時間內就售罄了。在品嚐會舉行時,外圍有許多人前來詢問,這葫蘆裡在賣什麼藥呢(笑)!品嚐後的外國人,都對於這次別開生面的活動和展覽,留下深刻的印象,並進而對台北產生興趣。因此,這回展覽可說是相當成功。
Eataipei 展場盛況。(Photo credits:WDC Taipei 2016)
最後,人也同樣在展覽現場的台北世界設計之都執行長吳漢中則表示:「CNN 都說台灣是擁有最美味食物的地方,因此如何把最有潛力的設計,和台灣最被國際看重的地方結合起來,就是這次展覽的目的。我們談的不是食物,我們談的是 Thought!Food for Thought!」
今年在倫敦設計節 Tent London 展區內,最具話題性的就是來自台灣的「Eataipei 食物設計展」了,話說展區裡總是圍滿了人潮,搶著品嚐台北的美味。「Eataipei 」一展是由旅英的產品設計師曾熙凱和建築師吳雅筑共同策劃,兩人迥異的設計訓練背景,替過往總以物件展示為主的設計展,帶來了新觀點。
Eataipei 在 Tent London 展出,以半開放式空間登場,緊抓住從入口處進來的人潮目光。會場以高低不同的木製展示台包覆著中島餐桌,天花板以黑色的可塑性金屬網佈置,微微垂降,使整個攤位既有空間感,又保有穿透性的視覺效果。(Photo credit:WDC Taipei 2016)
為什麼是「食物設計展」?
不過,為什麼會選擇「食物」作為這次設計展覽的表現方式呢?
策展人熙凱說,當他接下台灣創意設計中心的邀約時,他意識到如果用一個個產品來介紹台北,是不容易的,但是如果是用說故事的方法來介紹台北,免不了需要透過一些生硬的數字。同時他也考慮到,如果依造自身的經驗來發想,怕太過狹隘,無法引起共鳴。
因此到底該如何「向倫敦人介紹台北」?熙凱發現近年來越來越受到歡迎的食物設計,也許是一個好的出發點,把台北這麼龐大的議題,拆成多個小議題,包括歷史、地景、人、生活娛樂和未來等,再透過食物來傳達想法,「這不是跟潮流,反而像是發現新大陸,發現有一種新工具,可作為溝通,來講故事。」
因此,原先只是負責空間設計的建築師吳雅筑,在第二次討論過後也決定一起加入了。雅筑表示,最初在討論展覽雛型時,熙凱提到不想做一個靜態的展覽,而是想以「家」的形式請人來作客,那個時候「食物」的概念已經存在,「但我當時還不是很理解食物設計,是要設計一間餐廳、一個產品、還是一個過程呢?」
Eataipei 的展場草圖。(Photo credit:Eataipei )
食物設計對兩人來說都是新領域,也因此讓兩人一頭栽入研究,不過,既然要以食物設計作為介紹台北的主軸,廚師的角色自然不可或缺,經過諸多介紹後,才找到年輕主廚蔡中和。雅筑笑說:「如果只有我和熙凱來做,那可能只會是一個產品了。」
熙凱和雅筑最初只給主廚一些點子和關鍵字來發想,像是第二道菜「島嶼 ‧ 海」,他們不說這道菜用什麼食材,反而使用許多「形容詞」,像是煙霧繚繞、海浪拍打等。經過一次次討論後,整個 Eataipei 的菜單和主軸,才慢慢越趨完整,像是在餐廳品嚐菜色一樣,從前菜、主菜、另外一道鹹食、再到飲品、冰品,雅筑說:「中和帶給了我們抑揚頓挫,給了我們架構,讓這計畫能更推進一步,是我們一開始無法想像的。」
第一道菜: Mixture of the Past。侍者會先將醬油倒在碟子上,接著放上不同層次、色彩的粿,象徵台灣過去豐富的歷史,形塑今日的台灣。(Photo credits:翁浩原、WDC Taipei 2016)
第二道菜:The Land surrounded by the Mountains and the Sea。這是充滿嗅覺、視覺和味覺的一道菜。侍者先點燃松針,讓你聞到土地和自然的氣息,同時製造氤氳、雲霧繚繞的氣氛。不規則的波菜調味馬鈴薯泥,座落在海鮮高湯裡頭,上頭還有著伊比利火腿,點綴一點油蔥和香菜,色香味一次滿足。(Photo credits:翁浩原)
左圖第三道菜:Taipeiren。饅頭配上墨魚調味的奶油,在上菜的時候,侍者會用噴槍炙烤這道菜,讓原本是固體的奶油,些許的融化,讓饅頭吸收。意旨台北人虛懷落谷和熱心待人,有時堅強、有時柔軟,就像饅頭上的奶油,遇熱融化,被饅頭吸收一樣。
右圖第四道菜:Sing。唱 KTV 是台灣人最熱門的休閒活動,廚師利用分子料理手法,解構了台灣有名的珍珠奶茶。依造順序,吃下烏龍茶泡沫、跳跳糖、蜜煮珍珠,再搭配上萊姆汽水,呈現台灣人多姿多彩的休閒娛樂。(Photo credits:翁浩原)
第五道菜: Forwards a sweet future。自己的冰棒自己做!饕客可以使用時令水果,搭配廚師準備的 6 種果醬,利用液態氮的低溫,來製作自己的冰棒,一個冰棒10秒鐘,現場大家都像小孩子一樣,屏氣凝神,相當有趣。這道菜暗喻現代的開放資源現象,而該如何運用完全操之在手。(Photo credits:翁浩原、WDC Taipei 2016)
從食物設計到產品設計的連結
不過,要如何從食物設計,串聯到介紹台灣設計師的產品呢?熙凱說:「其實是在請 Mariah Nielson 幫我們做文字整理的時候,她建議可以將這 5 道菜的主題延伸展示。我覺得很有趣,因為我當時確實很煩惱,到底要選哪些設計品。」經過提點後,5 道菜 5 個主題,歷史、地景、人文、生活娛樂與未來,就成了 5 項展示設計產品的主題。
像是「歷史」就使用吳孝儒的瓷器和柒木設計的燈具,來呼應台灣過去和日本之間的關係;「地景」則可看見蛋造設計的地景收納盒,與能征服顛簸地形的 Allrover 8 輪滑版;或者像是第四道菜象徵台北人生活的多姿多彩,因此展出《Taipei 1/2 建築大叔的城市異想》一書、品家家品的蒸鍋蒸籠等;第五道菜探討的是現代的資訊運用,因此他們選了太陽花運動的攝影集,來作為「社會設計」的展品。
在酒足飯飽後,環顧四周也將看到這回展覽的另一重頭戲,策展人針對不同主題,共精選 25 件台灣設計,像是柒木設計的燈具、22 Design 的水泥創作、蛋造設計的地景收納盒、以及日前被國際媒體瘋狂報導的 Allrover 8 輪滑板等,將讓倫敦客驚豔台灣的設計實力。(Photo credits:WDC Taipei 2016、翁浩原)
一票難求的 Eataipei 品嚐會
在開展前夕,Eataipei 也舉辦了展前品嚐會,而所有場次的品嚐會也都在短時間內就售罄了。在品嚐會舉行時,外圍有許多人前來詢問,這葫蘆裡在賣什麼藥呢(笑)!品嚐後的外國人,都對於這次別開生面的活動和展覽,留下深刻的印象,並進而對台北產生興趣。因此,這回展覽可說是相當成功。
Eataipei 展場盛況。(Photo credits:WDC Taipei 2016)
最後,人也同樣在展覽現場的台北世界設計之都執行長吳漢中則表示:「CNN 都說台灣是擁有最美味食物的地方,因此如何把最有潛力的設計,和台灣最被國際看重的地方結合起來,就是這次展覽的目的。我們談的不是食物,我們談的是 Thought!Food for Thou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