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來首度雙得主,Robert Venturi 與 Denise Scott Brown 榮獲 2016 年 AIA 金獎
2016 年美國建築師協會(American Institute of Architects,簡稱 AIA)之金獎得主終於出爐,這讓普立茲克大師羅伯特‧文丘里(Robert Venturi)與丹尼絲·斯考特·布朗(Denise Scott Brown)夫妻倆成為 AIA 金獎自 1907 年頒布以來首見的雙得主。
然而身為建築迷的你一定要知道的事,除了他們間接打破了建築圈既有的授獎形式之外,這對建築俠侶在後現代主義設計與理論上的貢獻,更逐步開啟了建築不再只是「Less is more」至上的新視野,為費城及世界各地城市的建築空間帶來前所未有生命力。跟著一同往下直接進入他們設計裡的奇幻旅程吧!
然而身為建築迷的你一定要知道的事,除了他們間接打破了建築圈既有的授獎形式之外,這對建築俠侶在後現代主義設計與理論上的貢獻,更逐步開啟了建築不再只是「Less is more」至上的新視野,為費城及世界各地城市的建築空間帶來前所未有生命力。跟著一同往下直接進入他們設計裡的奇幻旅程吧!
日前美國建築師協會如期公布了 2016 年度 AIA 金獎(AIA Gold Medal)得主,然而今年的焦點,莫過於這項超過百年的單一獎項得主之「傳統」正式宣告打破。
今年 AIA 金獎由 1991 年榮獲普立茲克獎的美國建築師羅伯特‧文丘里(Robert Venturi),與妻子兼夥伴的丹尼絲·斯考特·布朗(Denise Scott Brown)共同獲獎,這也是繼 Julia Morgan 後,AIA 再度出現女性得主。不過或許建築迷會感到好奇的是:就連普立茲克獎都已有「單年雙得主」的出現了,這又有什麼值得關注呢?
羅伯特‧文丘里在 1965 年完工的老人住宅《Guild House》,其看似平衡對稱的外型下蘊含許多諷刺的手法,讓建築充滿矛盾感。例如看似庸俗的大字招牌、門口突兀的立柱和上層拱窗設計(原先頂樓是設計一個無實際功用的電視天線,隱喻用電視來支配老人生活)等等,象徵著普普藝術的「拼貼」手法,以及批判現代社會和諧裡的假象。(Photo credit:citta-materia.org)
普立茲克有「雙得主」的誕生,多虧丹尼絲·斯考特·布朗?
點名歷屆普立茲克獎雙得主,目前除了 2001 年的瑞士雙人組 Jacques Herzog 與 Pierre de Meuron,還有 2010 年的妹島和世與西澤立衛(SANAA)日本組合。但時間追溯至 1991 年,已與文丘里共事超過 20 年的斯考特·布朗(當時兩人已經營 Venturi, Scott Brown and Associates 事務所多年),當年卻無法得到相同殊榮,令斯考特·布朗感到失望,亦未出席該年其夫之授獎典禮。
事實上,作為一位知名建築和城市規劃師,斯考特·布朗不僅在設計、教育、著作及理論上都有出色的表現,尤其與文丘里的合著《向拉斯維加斯學習》(Learning from Las Vegas, 1972),更是大膽探討後現代主義建築的標誌性與流行藝術,可透過連結環境達到相得益彰的思維。這點,就連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as)都視其為學習目標。
丹尼絲·斯考特·布朗於 60 年代在拉斯維加斯留下的影像,這張圖後來也成為建築圈探討他們夫妻時常見的標誌形象。(Photo credit:VSBA)
也因為如此,當年這項憾事掀起建築圈無數的討論與爭議,而使不少授獎單位開始正視相關議題。爾後 Zaha Hadid 更在 2013 年時聯合眾多建築師,為斯考特·布朗請願納入普立茲克得主之列。雖然未獲成功,卻也讓 AIA 修改金獎評審制度,在隔年正式認可雙得主形式;而文丘里與斯考特·布朗也在 Moshe Safdie 之後,成為 AIA 自 1907 年以來、第 72 組金獎得主。
1976 年完成的富蘭克林中庭(Franklin Court),原為富蘭克林故居,後以地下紀念館形式慶祝美國建國 200 年。這裡還有 2 座別名「鬼屋」的建築,來自於文丘里為加強基地本身的意義與印象,將昔日毀損而無法考究的三層樓住宅,索性改以房屋造型的鋼製框架之意象,取代並超越了既有的修復重建形式。(Photo credit:Mark Cohn)
羅伯特‧文丘里向密斯凡德羅宣戰的口號──「Less is bore」
文丘里的建築生涯受到 Alvar Aalto、柯比意(Le Corbusier)和路易‧康(Louis Kahn)等人的影響,認為建築不該喪失活躍生命力且過度強求功能至上,於是他反對密斯凡德羅(Ludwig Mies van der Rohe)所提倡的「少即是多」(Less is more)訴求,以「少即是乏味」(Less is bore)的揶揄口號,來強調後現代主義風格可以富有藝術、文化深度、以及與環境緊密相連的意義。
文丘里於 1964 年完成的母親之家(Vanna Venturi House),是他生涯最知名、也最傑出的作品,在母親的鼓勵與包容下,處處可見文丘里對後現代主義設計的放手一搏。在他的名著《建築中的複雜與矛盾》(Complexity and Contradiction in Architecture, 1966)裡,提倡以美感、人文意象等非傳統手法施予傳統形式之上;好比將原本古希臘傳統山型牆結構,作為另類障眼法、在建築中並無實際支撐作用的設計,以及兩邊門窗所採用之非對稱構造,創造出一種蹺蹺板模式的平衡感,這些都讓文丘里的理論思維得以體現。(Photo credit:Kurfiss/Sotheby)
走進母親之家中,乍看找不到一處對稱和諧,實則來自於美感應在「型隨機能」之上的追求。而他在室內的設計,亦克服了房屋中心點樓梯和壁爐之間的兩相衝突,這種「自己的矛盾自己解決」的衝突感,也成為了文丘里後現代主義欲傳達的新符號美學。(Photo credit:Steven Goldblatt)
「融匯歷史傳達與普普藝術,羅伯特與丹尼絲的論述,在 60 年代就已深刻影響著我們每個專業領域設計者何以去改變這個世界。」同為後現代主義派的大師法蘭克‧蓋瑞(Frank Gehry)在本屆 AIA 金獎提名的推薦信上如此說道。無論是根深蒂固的家鄉費城,或是影響其設計靈感極深的拉斯維加斯,文丘里和斯考特·布朗在建築設計上獨特的「複雜」、「衝突」與「矛盾」性,在在開拓了現代建築潮流中一種全新的視野。
順道一提,文丘里與斯考特·布朗也有家具作品呢!這張為家具品牌 Knoll 打造的《Queen Anne Chair》造型,其實就是源自 18 世紀初英國安妮女王風格家具的靈感,透過彷彿被「輾」平的形態,幽默展現洛可可藝術風潮,曲木結構則帶有向 Alvar Aalto 致敬的意味,也讓這張椅子成為 MoMA 等博物館的永久蒐藏。(Photo credit:Robert Adelman/Life Magazine、dezeen)
目前高齡 90 歲的文丘里已經退休,斯考特·布朗則繼續於建築領域傳遞著他們的理念。而獲得 AIA 金獎有史以來的首組雙得主殊榮,他們夫妻倆的名字也將共同刻印在華盛頓 AIA 總部榮譽牆上,作為永恆的紀念。
今年 AIA 金獎由 1991 年榮獲普立茲克獎的美國建築師羅伯特‧文丘里(Robert Venturi),與妻子兼夥伴的丹尼絲·斯考特·布朗(Denise Scott Brown)共同獲獎,這也是繼 Julia Morgan 後,AIA 再度出現女性得主。不過或許建築迷會感到好奇的是:就連普立茲克獎都已有「單年雙得主」的出現了,這又有什麼值得關注呢?
羅伯特‧文丘里在 1965 年完工的老人住宅《Guild House》,其看似平衡對稱的外型下蘊含許多諷刺的手法,讓建築充滿矛盾感。例如看似庸俗的大字招牌、門口突兀的立柱和上層拱窗設計(原先頂樓是設計一個無實際功用的電視天線,隱喻用電視來支配老人生活)等等,象徵著普普藝術的「拼貼」手法,以及批判現代社會和諧裡的假象。(Photo credit:citta-materia.org)
普立茲克有「雙得主」的誕生,多虧丹尼絲·斯考特·布朗?
點名歷屆普立茲克獎雙得主,目前除了 2001 年的瑞士雙人組 Jacques Herzog 與 Pierre de Meuron,還有 2010 年的妹島和世與西澤立衛(SANAA)日本組合。但時間追溯至 1991 年,已與文丘里共事超過 20 年的斯考特·布朗(當時兩人已經營 Venturi, Scott Brown and Associates 事務所多年),當年卻無法得到相同殊榮,令斯考特·布朗感到失望,亦未出席該年其夫之授獎典禮。
事實上,作為一位知名建築和城市規劃師,斯考特·布朗不僅在設計、教育、著作及理論上都有出色的表現,尤其與文丘里的合著《向拉斯維加斯學習》(Learning from Las Vegas, 1972),更是大膽探討後現代主義建築的標誌性與流行藝術,可透過連結環境達到相得益彰的思維。這點,就連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as)都視其為學習目標。
丹尼絲·斯考特·布朗於 60 年代在拉斯維加斯留下的影像,這張圖後來也成為建築圈探討他們夫妻時常見的標誌形象。(Photo credit:VSBA)
也因為如此,當年這項憾事掀起建築圈無數的討論與爭議,而使不少授獎單位開始正視相關議題。爾後 Zaha Hadid 更在 2013 年時聯合眾多建築師,為斯考特·布朗請願納入普立茲克得主之列。雖然未獲成功,卻也讓 AIA 修改金獎評審制度,在隔年正式認可雙得主形式;而文丘里與斯考特·布朗也在 Moshe Safdie 之後,成為 AIA 自 1907 年以來、第 72 組金獎得主。
1976 年完成的富蘭克林中庭(Franklin Court),原為富蘭克林故居,後以地下紀念館形式慶祝美國建國 200 年。這裡還有 2 座別名「鬼屋」的建築,來自於文丘里為加強基地本身的意義與印象,將昔日毀損而無法考究的三層樓住宅,索性改以房屋造型的鋼製框架之意象,取代並超越了既有的修復重建形式。(Photo credit:Mark Cohn)
羅伯特‧文丘里向密斯凡德羅宣戰的口號──「Less is bore」
文丘里的建築生涯受到 Alvar Aalto、柯比意(Le Corbusier)和路易‧康(Louis Kahn)等人的影響,認為建築不該喪失活躍生命力且過度強求功能至上,於是他反對密斯凡德羅(Ludwig Mies van der Rohe)所提倡的「少即是多」(Less is more)訴求,以「少即是乏味」(Less is bore)的揶揄口號,來強調後現代主義風格可以富有藝術、文化深度、以及與環境緊密相連的意義。
文丘里於 1964 年完成的母親之家(Vanna Venturi House),是他生涯最知名、也最傑出的作品,在母親的鼓勵與包容下,處處可見文丘里對後現代主義設計的放手一搏。在他的名著《建築中的複雜與矛盾》(Complexity and Contradiction in Architecture, 1966)裡,提倡以美感、人文意象等非傳統手法施予傳統形式之上;好比將原本古希臘傳統山型牆結構,作為另類障眼法、在建築中並無實際支撐作用的設計,以及兩邊門窗所採用之非對稱構造,創造出一種蹺蹺板模式的平衡感,這些都讓文丘里的理論思維得以體現。(Photo credit:Kurfiss/Sotheby)
走進母親之家中,乍看找不到一處對稱和諧,實則來自於美感應在「型隨機能」之上的追求。而他在室內的設計,亦克服了房屋中心點樓梯和壁爐之間的兩相衝突,這種「自己的矛盾自己解決」的衝突感,也成為了文丘里後現代主義欲傳達的新符號美學。(Photo credit:Steven Goldblatt)
「融匯歷史傳達與普普藝術,羅伯特與丹尼絲的論述,在 60 年代就已深刻影響著我們每個專業領域設計者何以去改變這個世界。」同為後現代主義派的大師法蘭克‧蓋瑞(Frank Gehry)在本屆 AIA 金獎提名的推薦信上如此說道。無論是根深蒂固的家鄉費城,或是影響其設計靈感極深的拉斯維加斯,文丘里和斯考特·布朗在建築設計上獨特的「複雜」、「衝突」與「矛盾」性,在在開拓了現代建築潮流中一種全新的視野。
順道一提,文丘里與斯考特·布朗也有家具作品呢!這張為家具品牌 Knoll 打造的《Queen Anne Chair》造型,其實就是源自 18 世紀初英國安妮女王風格家具的靈感,透過彷彿被「輾」平的形態,幽默展現洛可可藝術風潮,曲木結構則帶有向 Alvar Aalto 致敬的意味,也讓這張椅子成為 MoMA 等博物館的永久蒐藏。(Photo credit:Robert Adelman/Life Magazine、dezeen)
目前高齡 90 歲的文丘里已經退休,斯考特·布朗則繼續於建築領域傳遞著他們的理念。而獲得 AIA 金獎有史以來的首組雙得主殊榮,他們夫妻倆的名字也將共同刻印在華盛頓 AIA 總部榮譽牆上,作為永恆的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