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在地人一起過上不平凡的日常!陳冠華帶領「潮州小直」駐點屏東潮州,從打掃、改造空屋到街上策展
今年早春四月的週末,屏東潮州「舊街」建基路,陽光一如往常,但原本安靜的小街道,竟突然像嘉年華一樣,大家都走到街上來參加《春潮集》!
好久沒回家的年輕人在門口擺起攤位,閒置荒廢好一陣子的布莊老屋打開了大門,沿街都是綠色植物,但這不是城市常見的週末文創市集,反而像一場不尋常的現地「街上策展」,主題就是這裡的當地藤椅職人、老獸醫、傢俱店老東家、厝邊居民們!不住在這的人能從居民身上一窺往日繁榮故事,生活在此的人則打開了家門,也重新打開心門。
這場市集雖然只有短短兩天,但由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後簡稱藝設系)系主任陳冠華所帶領的「潮州小直」可是早從 2020 年底就開始駐點醞釀,且現在仍持續與居民一起生活、不斷發酵新的可能!
好久沒回家的年輕人在門口擺起攤位,閒置荒廢好一陣子的布莊老屋打開了大門,沿街都是綠色植物,但這不是城市常見的週末文創市集,反而像一場不尋常的現地「街上策展」,主題就是這裡的當地藤椅職人、老獸醫、傢俱店老東家、厝邊居民們!不住在這的人能從居民身上一窺往日繁榮故事,生活在此的人則打開了家門,也重新打開心門。
這場市集雖然只有短短兩天,但由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後簡稱藝設系)系主任陳冠華所帶領的「潮州小直」可是早從 2020 年底就開始駐點醞釀,且現在仍持續與居民一起生活、不斷發酵新的可能!
台灣好基金會與元智大學藝設系合作「潮州一點綠計畫」,四月中舉辦邀請在地居民一起參與的市集展覽《春潮集》,圖右為建基路周遭街區地圖。(Photo Credit:台灣好基金會、PeilingLin)
潮州一點綠計畫《春潮集》街景(Photo Credit:台灣好基金會)
潮州一點綠計畫《春潮集》街景(Photo Credit:台灣好基金會)
為什麼要這麼做?陳冠華說:「台灣美學教育失敗的根本,在於學習跟生活是脫節的。所以要讓同學們可以回到地方,開始關心成長的土地,從地方學習真正屬於自己的『創作』。」
元智大學藝設系系主任陳冠華教授(Photo Credit:台灣好基金會)
今年,元智藝設系繼參與打造「池上穀倉藝術館」及一系列衍生的美學計畫後,再次受台灣好基金會邀請執行「潮州.一點綠計畫」,這次他們組成了「潮州小直」團隊,進駐沉寂多年的建基路,將其中一座閒置空屋改造成「一點綠工作站」。一年多的時間,陳冠華和學生們就在這裡煮飯、打掃、和居民聊聊天,以「和居民一起生活」的方式融入潮州社區。
曾從事地方工作的人都知道,與居民互相認識的磨合過程並不簡單,但這次他們卻在短短一年的時間,就讓老居民打開心房,從重拾往日的自信,到取得街上 22 戶人家同意、封街辦市集!
陳冠華教授帶領元智大學藝設系同學組成「潮州小直」團隊,並將閒置空屋改造成駐點基地「一點綠工作站」。(Photo Credit:PeilingLin)
陳冠華教授帶領元智大學藝設系同學組成「潮州小直」團隊,並將閒置空屋改造成駐點基地「一點綠工作站」。(Photo Credit:PeilingLin)
潮州小直一點綠工作站(Photo Credit:PeilingLin)
潮州小直一點綠工作站(Photo Credit:PeilingLin)
不只是潮州,全球化下台灣鄉鎮怎麼都變得扁平了?
建基路是個什麼樣的地方?
這裡其實是潮州最早開發的聚落所在地,街口有建於清代的三山國王廟,以此為中心發散出去的建基路、長興路、西市路,從前就是交通轉運樞紐,也是農業、物產的集散地。街上多為格局狹長的建築,部分居民還保留著過去前店後廠的形式(比如走進永昌籐具店,你可以從建基路的門口通往長興路上,中間即是他們製作籐具的廠區)。然而隨著產業道路啟用、發展重心移轉,從前有著時髦車子經過、大家趨之若鶩採買日用品的商業區,便漸漸沉寂了下來,漸漸面臨許多問題。
陳冠華說,「潮州跟台灣許多城鄉一樣,不知道為什麼出現色彩強烈張揚的招牌、各式非在地的商店與小吃,大家對潮州最深的印象僅止於圓環燒冷冰,這是台灣現在相當棘手的問題。我們的城鎮在全球化過程失去了特色,扁平化現象下,每個城鎮都長得很像。」
從「永昌籐具店」在建基路上的店面(左),可直通到長興路(右)。(Photo Credit:台灣好基金會、PeilingLin)
「永昌籐具店」吊掛著許多藤製家具,建築中間即是工作空間。(Photo Credit:PeilingLin)
這裡和之前元智藝設系在池上參與改造穀倉藝術館時,農民有意識、團結的形塑自己生活的經驗不同,剛來到這裡,「潮州小直」團隊就發現,人們的生活充滿了不經意,街上牆面貼滿花花綠綠的廣告、電線凌亂、盆栽隨意放置,而最令人難過的是居民面對年輕人外流的無力感,曾經繁榮的產業今日沒有人傳承,日子依舊,卻帶著一股黯淡憂傷。
「過去即便台灣很貧窮時,都還保有生活的尊嚴,但這二、三十年發展下,不只是文化美學、自信尊嚴的喪失,未來還可能演變成更大的問題,在這樣環境下長大的年輕人,將來問他們什麼是台灣?什麼是文化?可能會變得很困難。」
建基路上其實有許多有特色的老建築,(左)在78號的林家是教師世家,他們的建築當年還請來建築師特別設計,(右)74號一樓空間目前由「還在想」經營創意料理。(Photo Credit:PeilingLin)
走進地方一定有挫折,先慢下來,從打掃開始!
在地方,第一件事不是做出改變,而是把心慢下來了解這裡的生活,還有,打掃!
旁人看來覺得不可思議,居民一開始也摸不著頭緒,想著「這些年輕人究竟在做什麼?」,但「潮州小直」除了把空屋改造成門面通透的工作站,每個月有兩週的時間在這裡生活,早晚餐煮飯、工作討論都讓居民看得到,感受到他們真的希望長期與地方相處之外,「打掃街區」這項看似低限介入的工作,卻是最走入人心的方法。
尤其這裡的居民許多已年邁、日常也有店務工作,難有心力整理街上環境,清潔以低成本直接美化環境,過程裡也會有很多好奇而人自然上前攀談聊天,慢慢的彼此就熟絡了起來。
居民協助攤位展架組裝、修剪植物。(Photo Credit:台灣好基金會、Photography by 楊啟佳)
(Photo Credit:台灣好基金會、Photography by 吳若怡)
但最重要的,是這一切都相當緩慢、持續的進行,一開始潮州小直的同學們邀訪、詢問也經常被拒絕。比如在「小直」對面,阿伯家裡珍藏的很多今日已不復生產的老農具,但每次團隊想多了解一點,阿伯都會一口拒絕,「後來才知道原來他是耳朵不好,不方便交流,但他兒子養了鸚鵡,我們就天天去玩!」陸同學說,經過了好一段時間,阿伯也開始願意分享;或是在街口的「泉發」布莊老宅,起初屋主陳先生不太得空,但得知同學們對這座老宅的歷史做足了功課後,「他當天就幫我們打開大門,帶我們參觀、介紹,也跟我們一起打掃!」
潮州小直團隊整理泉發老宅。(Photo Credit:台灣好基金會、Photography by 楊啟佳)
泉發號布莊老宅已擁有百年歷史,內部還保留著清代至民國的建築設計,是一座三進三院的長型街屋,不過目前許多結構已腐朽,小直團隊與屋主陳大哥目前已初步清理老屋,未來希望以在地角度,發展更多可能性。小直團隊分享,「市集剛開始佈置時,陳大哥親自來這裡三次,自己出錢請工人清理碎瓦,還帶民眾來參觀,是非常熱心的居民!」(Photo Credit:台灣好基金會)
潮州小直也特別製作了泉發老宅的模型,展示建築特色。(Photo Credit:PeilingLin)
潮州小直也特別製作了泉發老宅的模型,展示建築特色。(Photo Credit:PeilingLin)
(左)泉發一進空間已初步整理好(右)二進之後的空間仍在整理中。(Photo Credit:PeilingLin)
其實居民都深藏不露!透過街道展覽,重拾潮州的自信
此外,這一年的時間,小直團隊也參與了地方的福安宮千人移廟、馬拉松等活動;並邀請在地文史工作者來小直演講、走讀潮州;同時也在建基路上仔細調查,測繪建築立面後,透過手作建築模型來了解鄰里之間的關係,以及建立植物地圖,嘗試非常多構造、植栽擺放方式的綠化實驗,與居民們一起修剪花圃,將原本凌亂蔓生的植物,變成點點綠意。
(左)在建立以基建路為主的潮州鎮1/200模型時,模型組團隊透過地圖比對、空拍、實地勘察製作,過程中也發現許多有趣的事,比如可以從跨建築的頂樓鐵皮雨遮,發現鄰里之間的關係,或是1957年的地震與1977年的颱風重擊後,街區許多建築損壞,然而有些因年輕子女出外工作,家庭空間需求減少便直接放任建築荒廢,許多屋頂磚瓦未修整、甚至長出了植物。
(右)一點綠工作站中工作記錄。(Photo Credit:台灣好基金會)
小直團隊分享,在潮州生活,會發現住在這裡的人其實對於往日還是非常驕傲,只是隨著繁華褪去,生活的黯然讓大家沒有機會訴說自己的故事。
其實當年有「家具街」美名的建基路,手工傢俱的風光年代總是讓老店主們津津樂道。街上第一家籐椅店「祥瑞籐椅店」,開業76年,早期顧客可說是遍及全台,許多途經東部的旅客都會慕名而來;經營近半世紀的老店「協成家具」,第一代陳老闆帶著當年在屏東市馬祖廟習得的技藝,為愛跟著妻子楊琇蘭落腳潮州,甚至培養了一批木工學徒,也是非常有影響力的重要老店。
祥瑞籐椅店(Photo Credit:PeilingLin)
協成家具(Photo Credit:PeilingLin)
而位在建基路94號,是曾經照顧潮州人健康的杏林春暖「竹田紀念醫院」,當年陳蘭珍醫師醫術高超、救急救窮,仁心仁術傳遍潮州,即使醫院在2012年歇業,建基路上還是感覺得到陳醫師待人的溫暖,比如曾在此工作的護士黃惠美女士租下醫院舊址,轉而經營手工麵包店「美恩坊」,食安與用料把關彷彿延續醫院精神,絲毫不馬虎;而曾於84號經營「懷恩動物醫院」的陳忠賢大哥就是陳蘭珍醫師的兒子,陳氏夫妻退休後甚至還有飼主來敲門請託急救,醫德遠播,現在夫妻倆留著當年器材,偶爾還會到市場去買豬皮回來,回味當年縫合手術的手感。
「美恩坊」位在竹田紀念醫院舊址。(Photo Credit:PeilingLin)
懷恩動物醫院舊址(Photo Credit:台灣好基金會、PeilingLin)
聽大家分享故事的同時,小直團隊說「我們在訪談過程中都盡量跟居民一起學習,進入生活裡學手工藝、種田,讓他們感受到自己在做的事是真的很有意義、很有趣的」,而且認識的居民更深一點,就會發現他們每個人都有對生活的獨到逸趣,在看似平凡的屋宅,裡頭可能有座繽紛的後花園,上了年紀的老夫妻,可能是攀登百岳的好手,生活風格的質感曖曖內含光。
四月中旬的《春潮集》,是小直團隊把這一年來的階段性成果,這場「街道展覽」把不為人知的鄰里關係與小故事直接變成展覽主題,而市集攤主們就是當地居民,以及屏東在地特色店家或企業,陳冠華教授說「我們不是要展出偉大的藝術家,而是居民的生活。這樣的過程,漸漸讓居民再度建立尊嚴和對生活的信心。」
《春潮集》市集一景(Photo Credit:台灣好基金會)
《春潮集》市集一景(Photo Credit:台灣好基金會)
在《春潮集》裡,只要你停下腳步、願意傾聽,居民(攤主)都很樂意分享自己的故事,讓在地人或旅人都有更深度認識彼此的機會。而且,其實潮州小直搜集與梳理出了許多有趣的街區脈絡,市集只呈現了建基路的片段,目前他們正在整理著泉發號老屋,未來也將繼續駐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