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新冠肺炎的蔓延,許多人的生命、生活、工作、經濟,都搖搖欲墜。曾經清楚的未來方向,如今一切都陷入曖昧不明。面對這波疫情,做為設計媒體的我們,也不斷地思考,此時我們扮演的角色可以是什麼?
哲學家蘇格拉底曾經問過:「當你連要找什麼都不知道的時候,你要如何找起?」面對這難以回應的千年命題,1942年法國哲學家梅洛龐蒂說:「用全部的你去思考」。因為疫情所帶來的「不得不的慢」,或許是讓我們練習安靜的時刻,回到你自己,用我們身上的每一個部分去貼近你的感知,從中找到你所需要的答案,也是我們希望分享給大家的。MOT TIME明日誌5月份推出【安靜的練習】專題,跟著不同領域的創意人們練習安靜,練習思考,練習認識自己。
認識你現在所做的事,究竟是否值得。
MOT TIMES 總編輯/彭永翔
不需要刻意出門,盧怡安笑說自己最愛宅在家裡,居家隔離20天都沒問題。訪問的當天早上,她臨時起意不做「花刀雞胗」,提及先前在拉拉山衝動買下一袋水蜜桃,不如來做「糖煮蜜桃」。於是當陽光篩進屋內,她的餐桌像一幀流動的風景,而煮好的桃片在鍋內散成一抹清新的粉色,美得要命。
(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余松翰)
我覺得廚房的聲音很性感,也是一種暗示,你知道自己做對了會很有滿足感。
對做菜來說,因為食物本身會發出許多充滿娛樂性的聲音,所以異常重要。像今天這道「糖煮蜜桃」,一刀切下去核,刀面碰觸到果核凹凸面產生「咖咖咖」聲響時,才好徒手使力轉開,將果肉與果核分離;而油炸也仰賴聽覺掌控油溫,當溫度升高到恰如其分之際,會發出微弱的「噓」聲,但萬一是「霹哩趴拉」的聲響就是油溫不足的象徵;而裹著地瓜粉的炸鹹酥雞,只要油溫不夠就會黏在一起。其它像滾到嘟嘟響的湯,以及放入紅蔥頭、香茅炒菜爆香,「擦」的ㄧ聲後香氣立刻噴發的艷麗氣味,是之後再怎麼炒香都抵達不了的狀態。
一刀切下「去核」後發出咖咖喀的聲音就對了。(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余松翰)
(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余松翰)
另外,逛傳統市場也非常舒壓,但菜市場其實有自己的語言,攤商一看就知道你是不是熟客;但這其實有個小技巧,如果第一次造訪,可先選一家面善投緣的老闆,接著連續光顧,讓對方比較容易記住你,日後買菜也較不易踩雷。這跟咖啡廳也異曲同工,像我以前認識的一位作家,每當他去咖啡廳一進門就會說「跟平常一樣」,那是種熟客的帥氣,而這句日文講起來也很帥「相変わらず」(音譯:ai kawa razu),但秘訣同樣是在很短的時間內經常造訪,便會留下深刻印象。
安靜的練習1:專注下廚時,像剛泡完澡的瞬間,五體舒暢
食物對我來說具有極大的吸引力,為自己下廚,什麼都不用管,也不需要討好別人,非常輕鬆愉快。通常在家想吃的東西,等到了市場又會改變心意,但買回家準備下廚前又會更改。非常任性。(笑)
「糖煮蜜桃」成品。(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余松翰)
主要是我的料理以中菜居多,講究細節,需要專注投入;因為中菜不是到最後才講究火候,而是要從刀工開始著重,切菜若是頭尾大小不一,索性不要下鍋,這樣炒起來才會是比較完美的狀態。尤其為自己下廚步調可以緩慢、不疾不徐,調自己偏好的風味,做自己想吃的菜餚,越麻煩的烹調過程我越喜歡;最大的滿足點就是外面絕對吃不到這ㄧ味。比如說做「糖煮蜜桃」因為水少,沸騰滾燙時不持續攪動,糖很快就會燒焦,如此專心一致,心特別安靜。
怡安很能宅在家裡,只要專心做事,心就安靜下來。(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余松翰)
聽說日本劇作家向田邦子也是如此,下不了筆就會做一道「威士忌漬無花果」,吃完便能乖乖交稿;因為日常腦袋裡裝了太多東西,當你專注做完某件事,就像剛泡完澡的瞬間,會五體舒暢。
安靜的練習2:佛系養花,適者生存
安靜不是坐在那邊就能達成的,而是要找件不得不專心的事來做。
怡安喜歡宅在家裡,剪花、下廚、整理書籍(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余松翰)
最初因為茶席上有植栽與道具,才開始接觸起花草器物。無論是鐵線蕨、金狗毛蕨、龜背芋都有其狼狽跟神采奕奕的階段,選擇植栽要找跟自己脾性相襯,能在環境裡生存的屬性。閒暇有空會拾起小巧的利剪,將鐵線蕨轉棕的枯葉細毛,從根部慢慢剪掉,這個過程也極為療癒。
剪鐵線蕨也是一件非常舒壓的事。(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余松翰)
每盆植物有自己適合生存的環境,不需要強求。(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余松翰)
不過泡茶對我來說,卻很忙碌。比如聞茶,主要在聞它的現況,才會清楚該如何沖泡。比如面對停留在表面過盛的香氣,就得謹慎掌控沖泡力道。但注水則要使力,那ㄧ刻必須保持安靜,不然一講話就真氣盡散。但我始終認為,新派泡茶沒那麼嚴肅,其實任何時候都能開口說話提問,畢竟太「矜」就失去學茶的意義。
後疫情時代,相信生命會自己找到出路
我是那種即便被隔離20天都沒問題的人,因為有太多事可做。
雖然最近因疫情關係,取消了一系列原先談妥的展覽與品牌活動,以教課為主,有台中 Cut & Paste Select Shop 減貼選物的「寫作俱樂部」課程,以及台北Salon Flowers「茶藝之道」。但也正因疫情突如其來爆發,每個人被迫待在家裡,才會發現很多宅在家裡的樂趣。為此我也有時間開始動筆進行今年的出書計劃。這本雖然也是料理書,但大多著墨於器物身上,比如喝魚丸湯要用哪種湯匙。比起純粹談器物,這樣的形式相對有趣。
盧怡安是湯匙控,從左至右分別是吃冰品、熱湯、中式甜湯、有料羹湯、冷湯等,不同用途的湯匙。(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余松翰)
畢竟世事變化無可避免,未必所有的遭遇與經歷都是負面的,一定也有好的部份,而我選擇相信生命會自己找到出路,也會找到接下來要前往的目的與方向。
後記:採訪結束後,仙氣的怡安緩緩端上自釀的草莓果實酒以及梅酒,讓往年季節裡才有的香氣風味,在另一個時節裡還魂;無論是鮮酸的草莓酒抑或甜潤梅酒,能在味蕾的淺酌裡,品嚐被封存的時光與記憶,當下什麼話都不用說,就是一場安靜的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