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新冠肺炎的蔓延,許多人的生命、生活、工作、經濟,都搖搖欲墜。曾經清楚的未來方向,如今一切都陷入曖昧不明。面對這波疫情,做為設計媒體的我們,也不斷地思考,此時我們扮演的角色可以是什麼?
 
哲學家蘇格拉底曾經問過:「當你連要找什麼都不知道的時候,你要如何找起?」面對這難以回應的千年命題,1942年法國哲學家梅洛龐蒂說:「用全部的你去思考」。因為疫情所帶來的「不得不的慢」,或許是讓我們練習安靜的時刻,回到你自己,用我們身上的每一個部分去貼近你的感知,從中找到你所需要的答案,也是我們希望分享給大家的。MOT TIME明日誌5月份推出【安靜的練習】專題,跟著不同領域的創意人們練習安靜,練習思考,練習認識自己。
 
認識你現在所做的事,究竟是否值得。
 
MOT TIMES 總編輯/彭永翔
前一秒還正經八百談論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工作室與丰巢家居合作的計劃,下一秒聊到早睡早起規律生活不要瞎喝的話題,李霽瞬間又以宏亮的笑聲沖淡了空氣間原先略顯嚴肅的氛圍;因為安靜之於他,不需要練習,是與生俱來內建的核心裝置,想開啟時便自動開啟,隨心所欲。


李霽的生活精簡,作息規律,內在平衡。(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余松翰)
 
其實我很怕無事可做,那樣的時刻反而焦慮,在創作時才覺得踏實平靜。

我常常給人一種活躍、一心多用的感覺,明明還在畫圖,下一刻靈光乍現就要拉著同事討論,也常被很多人形容成不務正業的斜槓。但本質上,我的內在一直都是蠻安靜的狀態。

為了維持創作的持續性,我的生活滿精簡的,以目標為導向,必要時,需要割捨掉對自己沒有幫助的事。作息也很規律,每天早上6點起床,晚上10點就入睡。為了培養體能,參加9月在智利阿他加馬沙漠,長達7天6夜250公里的極地超級馬拉松,白天會從景美住家跑步往返承德路工作室上班,一天15公里、一週至少有60-105公里的訓練量。


李霽在跑步前的暖身。(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余松翰)


透過跑步可以讓思緒平靜。(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余松翰)

  
 
 
安靜的練習1:跑步是一種過濾思緒的過程

對我來說,跑步是過濾思緒的方式,而非藉由它直接尋求工作上的解答。有時當下情緒太激動,難以解決問題,我會透過跑步讓思緒平靜,藉由跑步時身體的固定規律,過濾原來自以為的想法,讓無法釐清的項目也得以歸納,面對選擇時也比較容易下決定。


在複雜的地形上跑步跟一般路跑擁有截然不同的樂趣。(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余松翰)

2016年首次參加極地馬拉松,我發現跑步是體驗世界的另一種方式。你會用自己的雙腳丈量一輩子也許都不會再去第二次的地方,例如去年造訪敦煌時,大多數旅客習慣前往莫高窟、月牙灣等觀光景點,但我們卻在人煙罕至的絲綢之路古道碑跑步,感受前所未有的探索。這又跟平常在台灣跑步時,戴著耳機聽音樂鍛鍊的狀態截然不同,面對極地遼闊的風土與複雜地形,必須掌控身體節奏,保持警覺,什麼音樂都不聽,僅僅只是感受風沙呼嘯而過。
 
安靜的練習2:透過靈氣回到內心,不再過度追尋,讓想要的東西主動找到自己

跑步之外,去年也開始接觸靈氣,因為人在城市裡棲居太久,原始的生命本能便會慢慢消失。

而靈氣是跟宇宙之間的連結,也是一種古老的治療方式,能讓自己成為載體,看見他人身上所散發出來的顏色,理解對方的狀態,最終可協助進行身心靈的療癒,同時也是能運用在工作環境上的溝通語言。一如過去會汲汲營營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但如今則是會讓想要的東西主動找到自己。


李霽的內在其實一直蠻安靜的。(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余松翰)

最近在看《生命的尋路人》,這是一本由加拿大人類學家Wade Davis所著作的書,主要講述世界各地少數民族,在經歷殖民時代流轉至不同土地過後所產生的影響力。比如大家會覺得印地安人是野人,但他們擁有許多來自土地原生的智慧,有些南島民族甚至不需要羅盤,無需使用任何現代科技,只仰賴木船切割的刻度、太陽、星星與海的波動,便能在茫茫大海中抵達目的地。

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公司營運其實並未受到過多影響,長期計劃都在持續進行,而單次性的個案也只是延後舉辦或縮小規模,但也多虧了這段安靜的時期,更確信一直以來所要做的是對環境無害的事,而不是大量破壞之後,再重新建構回來。


李霽不只聚焦有機植物花材,這幾年也將媒材拓展至回收再生材質,嘗試各種不同的可能。(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余松翰)
 
世界因為疫情暫停後,我們也得以重新審視過去自己所做的事,是否回歸初心,是否存在真正的自由?
 
所謂環境裡素材不只有植物,俯拾即是的無機體也可以是創作的一環。
 
我們2020年得到義大利A' Design Award 「藝術、工藝與現成物設計類別」( Arts, Crafts and Ready-Made Design Category)金獎的作品《無機體 Inorganic Mineral》(2019),在創作上90%都是人造及再生材質,如回收電線、熱熔膠所製成的球體等做為藝術轉換的內涵,僅有10%擷取葉脈、花瓣、樹枝等有機素材,因為這個創作並不是要談論永續,或排除現實生活中不美好的物件,而是藉此以另一種視角重新看待有機的結構與輪廓。


任何素材都可以是李霽的創作元素。(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余松翰)
 
尤其當藝術有所侷限,唯有結合機能與功能性的產業,才可以做出改變,這也是為什麼今年下半年質物霽畫要推出全新的家具品牌以及時裝品牌。好作品不能只停留在純粹的視覺美感,必須要正視對環境友善的事物。這是2016年底,當我為台灣愛馬仕打造年度主題櫥窗「未來博物館」時,便開始萌芽的概念;畢竟沒有人想等到所有物種都消失後,才進入博物館內欣賞觀看。
 
雖然這波疫情造就大環境的安靜,但也正因如此,我們得以消化,並審視一直以來所做的事是否存在自主意識,是否真正決定了自己想要的自由,並在按下暫停後,重新檢討全球化模式運轉下的盲點,才能讓環境再次發揮它原本長成的樣貌。

註解:靈氣,取自日文音譯Reiki,西方稱為Universal Life Energy,是一種無形且超越時空的宇宙能量。
 
李霽,質物霽畫創辦人,1983年出生於台北,因空間設計案的需求而開啓關於植物的思考創作,並持續以創新的敘事方式開啟當代藝術的無限可能,曾與台灣愛馬仕、De Beers等知名品牌合作,並獲得日本設計獎《Good Design Award》肯定。
 
 

編輯/Christine Chen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