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新冠肺炎的蔓延,許多人的生命、生活、工作、經濟,都搖搖欲墜。曾經清楚的未來方向,如今一切都陷入曖昧不明。面對這波疫情,做為設計媒體的我們,也不斷地思考,此時我們扮演的角色可以是什麼?
 
哲學家蘇格拉底曾經問過:「當你連要找什麼都不知道的時候,你要如何找起?」面對這難以回應的千年命題,1942年法國哲學家梅洛龐蒂說:「用全部的你去思考」。因為疫情所帶來的「不得不的慢」,或許是讓我們練習安靜的時刻,回到你自己,用我們身上的每一個部分去貼近你的感知,從中找到你所需要的答案,也是我們希望分享給大家的。MOT TIME明日誌5月份推出【安靜的練習】專題,跟著不同領域的創意人們練習安靜,練習思考,練習認識自己。
 
認識你現在所做的事,究竟是否值得。
 
MOT TIMES 總編輯/彭永翔
印象中張鐵志總是持續不間斷的書寫,從早期寫搖滾樂與政治,到近年擔任香港《號外》和文化總會《新活水》總編輯;他說自己從小就是個搖滾少年,心中有一把火,點燃以後一直都沒有熄滅,也不曾因人近中年而消退,「這就跟人想吃好吃的食物一樣,是種本能。」因此,「即便在這黑暗的時代,地球難得轉的比較慢」他認定的安靜不是隱匿躲藏的萬籟俱寂,也不是鴉雀無聲,而像ㄧ團火焰,燃燒時沒有聲音,直至燎原,才發現早已無可磨滅。
 


在人生的選擇上,張鐵志始終不習慣待在舒適圈,就是想要衝一下。(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Terry Lin)

我認為的安靜並不是字面上silence的意思,不是躲起來。而是因為疫情被迫關掉外在喧擾、雜務變少後,反倒擁有更充裕的時間,能專注在自己一直以來想做的事。
 
疫情爆發後,許多以個人身份出席的計劃都被迫中止,包括演講,馬來西亞設計論壇、音樂節策展等三檔大活動,以及文博會,通通取消。飯局邀約變少,回家時間變多,原本計劃要去的日本旅行也只能暫緩。
 
最初預計今年三月要正式啟動創辦獨立刊物的計劃,在這個時機點投入,心裡難免有壓力,也曾經想喊停,不過箭在弦上、熱血在沸騰,即便對大環境存疑還是要衝一下。因為在人生選擇上,我始終不習慣待在舒適圈、不喜歡重覆的自己,如果手邊接觸的東西已經很熟練,接下來也難以帶來收穫以及興奮感時,就想換個軌道試試看。


因為這段安靜的日子,張鐵志正好可以集中精力專注在創業上。(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Terry Lin)
 
安靜的練習1:越忙碌越能心無旁騖,專心打一場紙本雜誌的仗

我的忙碌是常態,但因為疫情,這段安靜的日子即便密集開會、在外奔走,但心卻只專注在自己的新事業上。畢竟不衝一把做自己想做的事,不可能等到更老的時候再做。

二十年前大家都會說,想害一個人就叫他去辦雜誌,更何況現在這個數位時代,做紙本談何容易。但雜誌可以彌補在書本與網路之間的空隙,它是有累積性、系統性的知識,可以反映現實、回應時代。
 
這本新刊物將會以文化為主,也會關注新商業、生活風格和各種新社會價值等領域;在視覺上要創造出嶄新的感官體驗,讓人有想收藏的慾望。它代表這個時代的台灣精神,但不會像任何一本雜誌。

因為一本雜誌與時代息息相關是非常重要的,它不能不痛不癢。

不可能只做浪漫的理想者,而是要做思想品味的製造者(tastemaker),尤其這本雜誌會做群眾募資與訂閱,有沒有命中一下子就會被市場驗證,而壓力的部份則來自夢想能不能落實,讀者、客戶、文化圈會不會買單,聲量能不能做出來。 

張鐵志認為紙本雜誌相對於網路更能建立品牌認同。(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Terry Lin)
 
安靜的練習2:一個人開車時,真正安靜的時刻
 
但最近我每天會花30分鐘,開車從天母往返大稻埕青鳥書店的辦公室上下班。那時才赫然發現以前很難有真正安靜的時刻,如今邊開車,邊聽爵士樂電台,或紐約時報、NPR 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台的Podcast,既可以沉澱思緒、安排事情,腦袋打結的狀況也比較容易解開。

不過安靜比較多還是心靈層面。比如說做為寫作的人我沒有自己的書房,回到家,我、太太還有一隻貓,我們會創造在一起的時光,一起看電視,或者她追劇、我工作,通通都在一張大桌子上,那種安心感即便不開口說話,內心依舊相當平衡。


張鐵志說因為疫情,生活慢下來後,我們才會發現哪些事對自己來說比較重要。(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Terry Lin)

畢竟日常裡,每個人都在被不同的事物捲動。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比起歐美封城、封境,台灣的生活相對如常。然而慢下來之後,我們應該重新思考人跟人、人跟社會之間的關係,重新去設定自己的agenda(待辦事項)。你需要每天排滿行程嗎?什麼事對自己最重要?哪些事才真正有意義?
 
做為樂觀派,我相信一切最終都會好起來。因為疫情,世界對台灣的關注度開始增加,台灣在國際上所扮演的角色也慢慢被重視,從文化層面來看,這是疫情為台灣所帶來較為特殊的意義。但如何跟世界說台灣的故事,除了民主、自由、文化多元外,我們還有什麼?這是接下來在新刊物裡會探討的主題。
 
反正這段時間大家也安靜夠久了,夏天,當8月出刊之際,可以像點把火一樣,好好燒一回。
 
張鐵志
1972年出生,天秤座。曾任香港《號外》雜誌總編輯暨聯合出版人、《彭博商業週刊中文版》創刊總主筆、《報導者》總主筆、《Fountain新活水》雜誌社長暨總編輯等職務。目前為一頁文化社長、青鳥書店總顧問。曾出版《聲音與憤怒:搖滾樂可以改變世界嗎?》以及《想像力的革命:1960年代的烏托邦追尋》等書。
 

編輯/Christine Chen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