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對於設計是不會有任何妥協的。」日前,日本設計大師柳宗理長子柳新一,隨著「柳宗理回顧展」來到台北,擔任柳工業研究會理事長的他,除了持續生產柳宗理作品外,更身負著推廣柳宗理設計理念的責任。在這個追求快速的年代裡,許多新設計不斷被生產,汰舊換新更是現代設計的風潮,但若仔細探究柳宗理的設計理念,將發現是跟這風潮相牴觸的,「父親最常掛在嘴邊的話就是,『不要盲從流行,而是要超越流行』。真正的好設計,是經得起時間的考驗,一定會被放在身邊使用,且不會膩的設計。」柳新一如此語重心長地說明著。除了工作領域的柳宗理,大家對私下的柳宗理性格好奇嗎?現在就讓我們透過柳新一的回憶,一同感受柳宗理私下的調皮與平易近人吧。
對於柳新一來說,他的父親,日本民藝之父柳宗悅之子,生長於民藝世家的柳宗理,自小就受到美的薰陶,他將自小享有的美,幻化成為自身擁有的設計天賦,並淬鍊出一件件完美的設計品。

「美是一件至高無上的追求,唯有吸收你身旁的美,將之內化,活用在設計上頭,融會貫通並創造出新的東西,這正是柳宗理先生最讓人敬佩的地方!」訪談中,柳新一語重心長地說出他對父親的讚嘆與景仰!

    
柳宗理之子柳新一 (右),現任柳工業研究會理事長,在柳宗理離世後,致力於生產與推廣柳宗理作品。而左方則是柳工業研究會設計總監藤田光一。(Photograpy by 翁子恆)

作為一位設計師,柳宗理除了先天對於美的執著追求,他也十分瞭解使用者需求,因而設計出一件件貼近人心的實用好設計。這回「Beauty born, not made:Sori Yanagi 柳宗理回顧展」從新加坡、香港,巡迴來到台灣,柳宗理長子、同時也擔任柳工業研究會理事長的柳新一,隨著展覽一同來到台灣參加開幕典禮,並接受了 MOT/TIMES 的採訪。

透過與柳新一的訪談,我們除了瞭解柳宗理工作時的設計思維,也探聽到大師私底下頑皮逗趣的一面,而每當柳新一回憶起父子間生活上的小趣事,他臉上所浮現出的光彩,對照背後父親柳宗理的海報照,別有一番薪火相傳的意味存在。

Q:「Beauty born, not madeSori Yanagi 柳宗理回顧展」為何會選擇新加坡、香港、台北這三個城市展出呢?
 
A柳宗理的名氣享譽國際,我們都為此感到十分驕傲,但聽過他名號的是一回事,真正看過他的設計品的又是另一回事,因此我們希望將柳宗理的設計品帶出日本,讓更多國家的人可以實際去觸摸,感受柳宗理的設計有多麼接近人性。
 
到各地辦展覽會認識不一樣的人,選擇辦展的地方也要具備一定的經濟成熟度,就像你不能跑到非洲部落去介紹柳宗理的鍋子有多麼好用,因為他們可能用不到。在這樣的考量之下,我們便挑選了幾個我們認為能理解柳宗理設計品的國家。

     
      
「Beauty born, not made:Sori Yanagi 柳宗理回顧展」首站從新加坡開始,於今年 4 月開展,並在 6 月底,正式巡迴來到台灣。(Photo credits:柳工業研究會)

這次籌備展覽的過程中,因為有許多專業人士一同協助,才促成這次的展覽,挺辛苦的。在這之前因為總覺得時機不對,我們曾連續 3 年婉拒新加坡的展覽邀約。

會來台灣展覽,也是因為最近《柳宗理隨筆》一書的中文版一書的中文版(大藝出版,編按:MOT/TIMES 將於 8 月舉辦贈書活動)與英文版接續出版,加上之前還有一本《CASA BRUTUS 特集:柳宗理》雜誌,讀者可以透過這些文字資料更了解柳宗理的設計想法。因此當這時候剛好又有人提出要不要順便來台灣展出,因為總總條件都具備了,我們便決定來台灣展覽。
 
    
    
柳新一認為辦展的時機點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像這次的展覽就很適合當前的台灣,柳新一說他曾在 20 多年前來到台灣,但當時的環境其實並不適合舉辦像這樣的展,若當地人無法瞭解這些作品,那麼即便展覽舉辦了,效果可能也不太理想。(Photo credits:柳宗理展覽委員會)
 
Q:請簡單為我們介紹這次的展覽內容,有哪些不可錯過的作品嗎?
 
A這次展覽展出的作品中,有 80% 都是販售中的商品,大約有一百多件,有小型物件、鍋碗瓢盆廚具用品,還有桌椅等居家生活物品。
 
比較特別的是,這次展覽中有一區是從未在台灣發表過的產品,像是柳宗理過去與「中井窯」與「山西窯」所合作的改良陶器,以及與天童木工合作生產的家具,全是我們歷年來嘔心瀝血做出的設計品,因此很想和大家分享。但是如果要擺出柳宗理的全部商品,那可能會是目前的 3 倍,甚至 4 倍之多,不可能全部展出。
 
另外在現場你還能透過圖片看見柳宗理過去為日本公共建設所做的設計,例如 1972 年札幌冬季奧運的聖火台設計等,還有一些影像記錄,這都是大家比較少知道關於柳宗理的一面。

    
柳宗理曾參與過日本傳統窯場出西窯與中井窯的製作,而這系列作品,可說最能展現出柳宗理的民藝背景。(Photo credits:柳宗理展覽委員會) 

     
展場牆面上除了掛有多幅柳宗理的肖像外,還有多件他知名的大型公共創作,像是 1972 年奧運火炬、陸橋等設計,另外也有一區介紹著柳宗理曾提出的「無名設計」作品。(Photo credits:柳宗理展覽委員會)

Q柳宗理先生已離世,請問柳工業研究會會以什麼樣的方式傳承(保存)柳式設計、技術?有沒有再繼續推出新的設計品?
 
A我們會讓柳宗理的經典設計品持續在市面上流通,也會持續推出新的設計,現在還有許多在測試階段,暫時還未對外發表的設計品。我們會讓這兩條線同時進行,不會讓任何一邊中斷。
 
Q:身為柳宗理先生的長子,請談談你心目中的柳宗理先生,工作或生活中的他是怎麼樣的人?
 
A父親在工作上所追求的就是一個「美」字,如果讓他看到不美的東西,那事情就嚴重(大條)了!
 
一般人看到小孩子穿的衣服如果髒了或破了,應該都覺得沒什麼大不了,但是父親對我小時候穿的衣服可是非常嚴格,看不順眼就會大聲斥責:「你穿這什麼東西!不要再穿了!」然後叫我脫下來丟掉,但是,父親卻也從未買過衣服給我們啊(笑)。或者工作室的女同事,如果穿著太隨便,父親便會對她說:「嗯,妳可以先回家,今天可以不用來囉。」但這樣說,不知道大家會不會誤會父親是個很嚴格、難相處的人?其實父親平時是一位很溫柔,很照顧員工的人,不過,父親也挺愛捉弄人的。
 
而我的祖父柳宗悅是一位學者,生長在武士家族,除了嚴以律己,也嚴以待人,因此總是十分正經嚴肅。沒想到這樣的性格,到了父親柳宗理這一輩卻突然走偏,父親老會在正經中帶點小頑皮。印象中祖父穿西裝一定會打領帶,穿和服也會燙的服服貼貼,從未穿著隨便,但父親卻是那種一旦天氣太熱,就會大吼:「今天怎麼這麼熱!」然後就會將上衣給脫下,穿著短褲走來走去。
 
像他這樣的人,有什麼資格嫌棄別人的穿著呢,你說他是不是很過份啊?!
 
     
你能想像柳宗理會因為天氣很熱,而直接把衣服脫掉嗎?聽說曾因為這樣,還把某個合作的工匠嚇壞了呢!另外,柳宗理平常跑步,居然總愛穿著極短的小短褲。這些不為人知的小故事,從柳新一先生的回憶分享中,讓我們看到了完全不同的柳宗理,也從中得知,原來私底下的柳宗理頗不修邊幅啊。

Q請問柳宗理先生是怎麼進行設計發想的呢?
 
A父親無論是發想或做任何一項設計時,他都會說「不要畫設計圖」,他認為畫的東西或用電腦繪圖都是紙上談兵,不管你想呈現什麼東西,都要用手去感受,因為手的觸感最為纖細。倘若你想用的材質是木材,那就請用手去觸摸木材,並想像它能夠做成什麼形狀,然後再用黏土去將模型給揉捏出來。
 
與其畫在紙上,當你實際去摸,做出來的東西會更貼近人們使用上的便利。
 
其實也不只父親提倡用手去做設計,例如德國的包浩斯也是這樣,父親受包浩斯(Bauhaus)與柯比意 (Le Corbusier)的影響極深,也曾到那邊學習過,因此習慣用手去感受設計。若要更精確的說,很多東西真的只能用手去做出來,當你用畫的時候,你並不知道東西會長得如何,它的角度、方向跟日常生活中實際的需求可能有很大的不同,甚至不實用。
 
父親也經常和平面設計師吵架,他會說:「你們設計畫這樣,但誰知道背面長得怎樣,是凹進去的嗎?看不到背面,怎麼會知道它的整體感呢?」所以立體的東西一定要用模型,絕對不能以平面的方式呈現。更何況日常生活用品,有很多都不是平面,既然如此怎麼能只用平面呈現呢!
 
     
    
在日前的一場講座中,柳工業研究會設計總監藤田光一也提到,雖說柳宗理總說不要畫圖,但其實工作室裡,到處擺滿了各種機具,即使想畫圖根本也找不到地方啊(笑)。而對於設計這件事,藤田光一也提到,在柳工業研究會裡,設計絕不是一個人埋頭進行就可以完成的,除了自己的手也需要透過工匠的手作設計,彼此要有信賴關係,才能創作出好設計。(Photo credits:柳工業研究會)
 
Q:日前 MOT/TIMES 採訪飲食作家葉怡蘭,她本身是柳宗理鍋具與餐具的愛用者,每當她使用柳宗理的用具,常常會驚訝於柳宗理設計的貼心,為什麼柳宗理如此了解使用者需求?柳宗理先生很會做料理嗎?
 
A:整個工作室的人都會在父親身上學到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當你要做這個東西時,一定要親身去使用,所以說,我們工作室中每個人都很會做料理。
 
設計的過程是,我們會做好模型再生產設計品,生產時我們便會測試優缺點,再慢慢將形狀調整到最完美的狀態。通常這會需要數 10 次、甚至數百次的實驗。而做完鍋子後我們也會試用,如果不行就再改,一直重複這樣的測試修正過程。
 
     
當我們請柳新一推薦一件作品時,他說他自己最喜歡柳宗理不銹鋼調理盆了, 可別看這個調理盆外觀簡單,這可花了他們好久時間才設計出,且仔細看,在調理盆的邊緣下,可是一點接縫都沒有(左圖),這是為了避免使用時手指頭不小心刮傷。(Photograph by 翁子恆)

Q:做料理多半是以女性居多,請問柳宗理先生要如何體會主婦的心情,做出深度、角度,使用上非常都能順手的廚餐具用品?
 
A:誰說只有女性才會料理,現在很多男性都很擅長烹飪!

其實並不是說去體會使用者的心情,畢竟每個人料理的習慣都不一樣,就像這款可用來烹煮義大利麵的平底鍋(下圖),有些人覺得深一點比較好,有些人覺得淺一點比較好,我們會去收集大家的意見,再慢慢修正出應該要有的感覺。所有的好設計都不是一個人做出來的。
 
這個鍋子有個特點,大家可能都沒有注意到,鍋子的中心點比倒出湯汁的出口還要低一點點,這傾斜的角度會讓湯汁更容易被倒出,你沒有實際操作過,絕對不會知道。還有食物要上桌前,一般都會讓煮好的料理涼一點,這款鍋蓋的設計,只要簡單的挪動角度,就會有個渾然天成的透氣口,非常方便。或是把手的位置,從細到粗的最佳角度,也是經過了不下百次的實驗,目的就是要讓拿起來的角度感覺最輕,這必須得經由設計者的親身體驗,才能發掘這樣的小細節,也讓我們贏得了使用者的信任。
 
     
    
柳新一先生說光是鍋具的設計,除了工作室裡的人都需要一再試用檢測外,他們更會邀請知名廚師一同使用,讓每件鍋具達到最完美程度才販售。另外,關於圖中這個平底鍋,柳新一也提到,如果是以事先畫圖的方式設計,一般設計師都會因為追求著平行(中心點),而讓鍋子兩旁的倒出口平行鍋子中心點,但若實際使用起來,將會發現這並不是好用的設計。(Photograph by 翁子恆)

Q:每一件柳宗理的設計,大概都花多長的時間研發製造呢?

A:我們每件設計品快則 1 年,慢則 3 年,難度高的甚至長達 5 年,都得經過不斷測試調整,才能做到最好。加上我們的品質真的很好,一百年、兩百年都不會壞,你的孫子的孫子的孫子都能使用,可以代代相傳!
 

編輯/劉宏怡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