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街景很可愛,就是再怎麼小的窗台,都會冒出幾株綠植!居家的這段時光,這種療癒更加重要了,MOT TIMES 特別企劃「療癒植物時光」系列報導,由不同的創意人客座分享他們的居家花園。
 
這次我們要潛入的,是曾經打造台中花博、不只是圖書館嘉美館景觀的建築師吳書原,位在陽明山腳下的老宅露台。落地窗外,從大小喬木到灌木、花草地被,滿滿台灣原生植物,及最近從森3《日日森》展覽搬回的日本植栽與古道具,像極了一座小森林!書原老師分享了他設計這座露台的過程與栽植方式,其實這裡只是建築師回到人初生自然的一種實踐,有個怡人的空間,讓植物長出該有的樣子。
(本文以第一人稱敘事)
 

在家裡種一座森林,必須先處理好植物的排水系統

 
當初找房子,我的考量就是希望離山近一點、窗打開可以看到遠方。不過因為是老房子,這裡一開始有管線不通、漏水、發霉的問題,唯一的好處就是位在五樓,還有個 40 年前就蓋了的頂樓加蓋跟陽台,前面是外雙溪、後面是陽明山。

頂加在一般人印象裡都是較為破敗、悶熱,但這裡卻讓吳書原想起還在英國工作時,大家每週五下午一起到總裁頂樓辦公室,在花園裡喝酒聊天的場景。對於預算有限的他,找到這座老宅就像如獲至寶一般地看見它的潛力。(Photo Credit:吳書原)

很難想像窗外長滿綠植的場景,居然是老屋頂樓!吳書原將原本漏水、老舊的空間整理過後,大片落地玻璃引入陽光,外頭庭院種滿植物,這裡也是許多好友、創意人喜歡聚會拜訪的好地方。(Photo Credit:吳書原)
 
照顧植物最重要的就是保持陽光、空氣、水的暢通。為了在這裡種植,首先必須把排水孔管線疏通,接著我在地面架高一層排水板,再上不織布、鋪碎石,為的就是讓水能自然順著洩水坡度往樓板流,即時排水,植物才不易爛根,也避免讓泥土破壞建築的防水層,導致漏水。最後,所有植物都放在盆栽裡,大小錯落讓這裡看起來有點像森林,但其實都是盆栽(笑)。


吳書原說,自己小時候是住在荒野邊緣長大的孩子,在城市邊緣、自然交界處,親眼經歷過那段城市擴張、侵略自然、填平水塘、蓋房子的過程,對他來說很是衝擊,往後的日子便一直嘗試著讓自然滲透、回歸到都市裡。(Photo Credit:吳書原)
 

「我不太喜歡造景,我喜歡模仿自然有機的組合」,讓植物自然長出它該有的樣子吧!


我的露台上大概有 150 多種植物,可以約略分做幾個系統:「大喬木」有油橄欖、樹葡萄、桂花、吉野櫻、檸檬桉、台灣肖楠、台灣油杉;「小喬木」有燈稱花、土佐水木、青楓、台灣三角楓;「蕨類」則有海岸擬茀蕨、長葉腎蕨、觀音座蓮、台灣桫欏、筆筒樹、山蘇、各種天南星科的蔓綠絨......;還有很多生長在各個盆栽裡不同的地被。

2018 年策劃台中花博植栽時,吳書原接觸許多植物研究員、保種中心,發現到台灣有上萬種豐富的物種,但過去國內景觀設計卻往往只用到20多種植物、模仿國外庭園造景。運用台灣原生植物展現島嶼特色,自此便成為他內心的一種使命,在自家的庭園裡更可以發現眾多台灣原生植物,甚至是特有種。(Photo Credit:吳書原)
 
選擇植物時,我一直在想,如何模仿住家附近陽明山步道裡看到的組合狀態,因為我不太喜歡「造景」,我喜歡模仿自然有機的組合。土地上,樹跟樹靠在一起、底下有繁複的複層草花灌木、蕨類、地被,這樣的狀態是很迷人的。
 
其實這也跟為什麼有些人種不好植物是一樣的。假設從花市搬一棵樹、一個盆栽回來,大家都忘了這一點都不自然,就像我們走在山裡,樹不會是一棵棵站好、底下沒有任何植物的狀態,因為土壤必須有地被、蕨類保濕,不然陽光曬一個早上土就乾了,接著植物沒兩天便會枯死。如果盆栽裡長出「雜草」,就表示生物裡有某種互助機制,應該適度讓它長出該有的樣子,生態整體的環境是很重要的。

仔細觀察,各個盆栽裡幾乎都自然生長出不同種類的地被,與家人在庭院裡觀賞四季的變化也讓心更貼近自然。(Photo Credit:吳書原)
 

疫情讓人重新審視自己,回歸人初生的自然才是最放鬆身心的方式

 
過去台灣最大的問題就是模仿錯東西,我們模仿峇里島、巴洛克花園、日本禪宗庭園,但卻可能完全不適合台灣環境,人心最終要回歸的不是這些旅程裡的片段記憶,而是初生時候的自然。

將住家附近陽明山步道的植物場景寫入露台的院子,是吳書原在家中最放鬆的地方。(Photo Credit:吳書原)
我們人類在森林裡生活了數百萬年,但直到這一兩百年才出現文明病,COVID19 在此時出現也是有意思的,它強迫大家回歸家中,面對自己。現在工作關上電腦就回到家裡,我可以跟孩子有更多時間相處,也能待在花園照顧植物。每個人對「好」的定義不同,但在家中佈置這樣的空間,我的工程預算其實不高,只是試著做出一個接近原生、讓自己放鬆的環境。冬天坐在院子裡讀書,夏天從落地窗就可以望見滿滿的植物。

(Photo Credit:吳書原)
吳書原在森3《日日森》展覽上,帶回了苗圃「里山」搜集的許多日本古物,如今都成了花園裡的一份子!(Photo Credit:吳書原)
 
這裡四季的樣子都不同,每年我喜歡的植物都不太一樣,最近特別喜歡那顆來自日本的土佐水木。以前設計很堅持發掘台灣原生種,但是認識專門進口日本植物的苗圃「里山」、做了《日日森》展覽後,覺得也可以有不同的想法。台灣氣候宜人,是個乘載植物的方舟,外來植物若不壓迫原生種也是很好的。
 

(Photo Credit:吳書原)

(Photo Credit:吳書原)

(Photo Credit:吳書原)

最近沒辦法回日本的家,庭院新來的樹木也就成了我移情的對象(笑)。冬天掉光了葉子,但春季一到,又會開出滿樹黃花。

景觀建築師 吳書原
太研規劃設計顧問有限公司(Motif)主持人。畢業於英國AA建築學院,為英國皇家景觀建築師協會副會員(ALI),在倫敦及台北已累積多年跨國之工作資歷,執業尺度包含都市、住宅開放空間及公園之規劃與設計,期許以在倫敦多年之經驗,豐富的國際視野為業主提供新的觀點及動力。著名作品包含2018年台中花博、松菸不只是圖書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C-LAB(空總)、嘉義美術館之景觀設計。

編輯/林沛伶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