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金剛經
 
生命無常,我們卻常遺忘,深陷其中難以走出。
 
活躍於各大重要創意事件的策展人黃偉倫,我們總是喚他Frank。時常開朗笑笑的他,策展的光譜很兩端,有超生猛的《草率季》、超庶民的《混水釣蝦場》;另一方面,他也沈靜向內探尋,策劃《赤松音呂》聲音裝置藝術展,將療癒的自然聲景帶入滾滾紅塵。
 
在滿滿行程中,家人始終是Frank最重要的核心。因為爸爸早逝,讓他很早就釐清生命中的優先順序。
 
然而,生命雖無常,卻也是自然。Frank透過與植物的相處、觀察植物的生命變化,讓自己安靜;同時也提醒自己,生命各有循環,或短或長,都是常態。留給自己一些力量,繼續好好走下去,因為每一個你都承繼著另一個生命的印痕,他們透過你永遠存在,也不會離開。
我覺得「安靜」是知道自己重視的是什麼,找到心中真正想做的事,但不代表說不party不參加熱鬧活動。我還是很喜歡人群,與朋友一起討論,發現不同觀點。
 
昨天就想到,如果端午節辦「一個人的龍舟」會變成什麼樣子?可以怎麼玩這件事?在此時,還是希望能透過舉辦一些活動去互相鼓舞、感受到每個人的存在。


這次採訪,我們來到Frank的家,頂樓的書房是他的靈感場所。(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Terry Lin)
 
安靜的練習:觀察植物的變化,意識到生命消逝本就是自然,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生命的優先順序
 
總覺得在疫情爆發前,生活速度好像有點太快了,沒有好好想過如何把事情做好,自己喜歡的是什麼?薪水是為了過活,還是過自己想過的生活? 疫情期間其實提供了很好的緩衝,可以再多陪陪兒子,到朋友家串門子。
 
一直以來,早上六點起床後,我大概會花個20分鐘觀察植物每天的變化、週末時則會花一至一個半小時幫植物們移位。一開始是為了「美」,但後來覺得其實讓植物健康生長更重要,像蘇鐵也是移位後,才長得比較好。


每天早上六點起床後,Frank都會來到這片頂樓的大露臺,為植物澆水,觀察植物每天的變化。(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Terry Lin)

其實植物每天都會有點不同。像這棵足球樹的裂痕肥胖的很好看(笑),這新芽昨天剛冒出來,超可愛。之前,花朵盛開時像粉撲般,可惜現在快掉光了只剩下一條花絲。雖然它現在看起來很好,但其實剛來時,只有三片大葉子,還有蟲蛀,樣子有點不健康。如今新芽再出,感受到生命不斷的循環。


露台上一片綠意盎然。Frank特別喜歡感覺很狂放的多肉植物,露台上有足球樹、溶血樹以及各種不同的蕨類等。(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Terry Lin)

對我來說,知道植物的Life Cycle(生命週期)與我們不同,就會產生一種安心感,意識到我們都同屬於這個地球。尤其在疫情擴散時,當你看到樹木、海洋依然如常運作,甚至運作得比你更從容、更慢、更舒服,自己會因而沈穩。
 
現在的教育似乎缺少面對死亡的學習,或是身而為人本來就較難接受生命消逝,但其實這是很自然的。意識到此時,就會更清楚生活中的priority(優先順序)。不能說幸運,但我一直都算滿清楚我的priority,很重要的就是「家人」。
 
爸爸其實在我國二時就過世。我們一直滿親的,還記得小時候問問題時,他都不會直接解答,而是引導我尋找方向、思考如何解決,這經驗一直啟發著我。如今,雖然爸爸已離開,但我想或許他其實還是透過我在說話,傳遞著他的價值,持續著他的影響,這樣想時就會比較釋懷。現在,最重要的應該就是讓小孩能獨立思考、盡我所能啟發別人。

「閱讀」也能讓Frank靜下心。通常是在兒子睡著後,晚上九點多時開始靜靜讀書。最近喜歡的書很多,例如《The Art of the Hollywood Backdrop》,發現超多厲害的背景,其實都是畫家在五六公尺高的「背景布」上細細描繪而成。他笑說,本來在疫情前,還希望能策劃以此為主題的展覽,如今只能先緩緩。(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Terry Lin)


陪伴著兒子一起堆石頭,是Frank最近讓自己安靜下來的另一種方式。有一天Frank看到兒子在堆石頭,就跟他說:「我們來比賽吧!」。每次一玩就會玩一個多小時,這樣比,可以比個三天,也滿讓自己安靜的。(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Terry Lin)

策展目的不僅只是提供資訊,重點是「啟發思考」,感染力與互動參與反而更重要
 
生活在價值觀持續變動的時代,我們應該更包容的了解各領域的觀點。
 
像去年與《巡流劇場》做展覽時,對我來說很奇妙的是,他們一開始就不認為要呈現100%正確的資訊,甚至是在裡面故意要埋藏虛構的故事(fiction),它是fake的,但是fake又如何?
 
此時的展覽,比較像是劇場、電影。策展目的反而不只是提供資訊,「感染力」跟「互動參與」反而比較重要,像是一個「啟發點」,並且透過展覽發生延續的效應。觀眾可能離開時會伴隨著難以言述的複雜情緒,進而反思並且搜尋更多相關資訊。透過觀展、參與工作坊,激盪更多不同想法,我覺得這樣子的影響力,對我來說滿吸引人的。


左圖:Frank也喜歡透過點線香,讓自己的心慢慢平靜。右圖:整個家中,遍布了Frank的各種收藏。(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Terry Lin)
 
或是在草率季,我們大概只處理50%的介面,剩下的,則是讓大家進到展場中再發生碰撞及火花。我們會故意設計一些「困擾」,例如攤位間會有互相重疊的曖昧空間,而不是像商展的攤位間互不干涉。
 
因為,人生不可能沒有摩擦,我們就會故意創造一些小摩擦。可能在你桌上多了一根不知道是什麼的東西,但只要你願意跟對面的說『誒,我們兩個拉一個線』,你們就會有另外一個介面可以使用、還可以交到新朋友呀,我覺得這一直都是草率季很重要的精神。


(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Terry Lin)

後疫情時代的策展想像,從聲音與陪伴開始

因為疫情,人們藉由實體展覽實際互動接觸機會變少。但相對而言,自己獨處、或是聽廣播的機會變多,聲音上的情感律動敏感度會更高,我覺得,這好像有可能成為未來策展的方向。
 
另外,我自己滿喜歡聽廣播或是Podcast,它讓我有種被陪伴的感覺。以前我有一個很喜歡的Podcast叫「Suntory Saturday Waiting Bar」,像是一個虛擬酒吧,每集會有老客人與Bartender的聊天內容,可能聊文化、聊誰在釣魚呀,內容很好玩也很帥,有生之年一定要嘗試一下這媒介!
 
這次疫情,讓我們突然遇到有可能隨時結束生命的狀態,所以這時,更應該去想有哪些事是人生中一定要完成的。


策展人Frank黃偉倫。(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Terry Lin)
 
Frank 黃偉倫
策展人、草字頭負責人、2021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策展人,過去也曾擔任過空場負責人。從線上媒體起家,2016年首度在空場舉辦的《草率季》,三年內成長為每年超過100組獨立藝術書市集。過去策展包括:《少少醒 × 少少睡–芬蘭當代藝術家 KUSTAA SAKSI 亞洲首展》、《赤松音呂》聲音裝置展、與樹火紀念紙博物館聯手發起的《睡眠林床試驗》、2019文博會《混水釣蝦場》等。

編輯/彭永翔 Josh Peng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