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里昂當代舞蹈雙年節(La Biennale de Lyon)中受邀為開幕演出的舞碼《有機體》(Yo Gee Ti),表演一結束全場觀眾立刻起立鼓掌歡聲不停,在當地獲得極大的肯定。《有機體》是由法國編舞家 Mourad Merzouki 帶領卡菲舞團(Käfig)與台灣中正文化中心舞團合作的作品,這支舞作結合當代舞蹈與街頭嘻哈,呈現出當代舞蹈的多元與趣味性。而 MOT/TIMES 法國外派記者也藉著《有機體》到法國巡演的機會,聯繫到極度忙碌的 Mourad Merzouki,與他暢談《有機體》的製作過程,還有他與台灣服裝設計師古又文、台灣舞者一同合作的經驗。
Mourad Merzouki 自小在馬戲團與拳擊中成長,他於街頭的嘻哈舞蹈中尋獲畢生的志向,當時才 17 歲的他便獲得里昂舞蹈中心館長 Guy Darmet 的賞識,雖然極早才華就獲得肯定,但他謙卑與柔軟的特質,讓他不斷的向前邁進,並成為今日耀眼國際的編舞家與舞蹈家。現年才 39 歲的他,已經擔任巴黎克雷泰伊國家舞蹈中心(Centre Chorégraphique National de Créteil et du Val-de-Marne)的藝術總監,並將嘻哈舞蹈帶入更具美學的形式與境界。今年與台灣兩廳院合作的《有機體》,受邀到里昂當代舞蹈雙年展中演出,獲得法國觀眾熱烈的喜愛,現正在德法電視台 ARTE 全程播出,明年將再度回到台灣巡迴演出,以下是與他面對面零距離的專訪紀錄。

    
    舞作 《有機體》(Photograph by Michel Cavalca)

Q《有機體》是台法合作的結晶請您跟我們更具體談論它的創作核心與根源?另外《有機體》中羊毛製造的服裝是來自於台灣新銳服裝設計師古又文的創作,從觀看他製作服裝的過程與和他互相交流過程中,是否改變您過去觀看人事物的方式?
 
A:我發覺設計師古又文的藝術世界著實迷人,當我觀看他的製作過程讓我收穫很多,他使用羊毛的手法相當奇特,在最初並沒有任何的形體下,逐步地編織出如「有機體」般的服裝,這對我來說實在非常有趣,更讓我因此想從他以羊毛編織服裝的藝術出發創作這齣舞碼,於是我先從認識他的服裝製作過程開始,觀察他如何以手勢與機器從線條編織出整個服裝的樣貌,而從中得到的許多觸動與靈感,深深地帶動並影響我的舞蹈創作,進而產生《有機體》整齣舞碼的編舞語彙與最終呈現的樣貌。

換句話說,《有機體》裡面主要以身體展現出設計師編織的各種手勢與運作的機器狀態,並交相串連,其實並沒有所謂的「故事」在裡頭,它談的不是設計師古又文或台灣的故事,而是以許多帶給我靈感的連續影像所連結出的舞作,用來呈現設計師古又文製作服裝與編織過程中他的手勢變化、以及機器的動態與樣貌。 

Q請問您在與不同國家的舞蹈家或舞團合作的過程中,如何橫越語言隔閡的障礙,並成功地開啟像與《有機體》台灣舞蹈家一起創作般,這類跨文化合作的每一個起步
 
A:舞蹈不似戲劇需要文字,因而會有其障礙,舞蹈來自於身體展現的語言,是可以共通的,這是它的優點。當我前往其他國家與其舞者合作的時候,字彙的使用並不在預計之中,共通的身體語言才是我們所使用的,這是舞蹈很大的優點。以和台灣舞者的合作為例,自始至終我們之間很少以文字交流,最多只以極少量的英文溝通,彼此之間以身體語言相互理解,也由於舞蹈深具這樣的優點,可以超越文化藩籬,讓我的舞蹈能見度在世界各地得以增加。

Q從此您對台灣人是否有不一樣的看法
 
A:在這個合作之前,我的確對台灣這個國家無所認識,經由這次的合作,發現台灣人以堅毅的意志展開雙臂迎向世界,同時盡力分享與展現自己的才能,並渴望得到認同,我深深地感受到台灣人這一面,這意味著台灣人不會畏縮,勇往直前,也不會帶給人拒絕感或距離感,同時我也感受到台灣人有著驕傲的另一面,接受人事物的同時,也很有興趣且以開放的態度認識它們。以合作的台灣舞者為例,他們來到法國演出,除了做好準備表演的工作,他們也抱持著想要認識挖掘法國文化的渴望,同時也擁有相當的自信,想要好好展現分享他們舞蹈的才能,我喜歡這樣的他們,在他們的身上,我沒有感受到異文化的無通與抗拒,同時台灣的行政與大眾都很熱情與熱心,台灣人對嘻哈與當代舞蹈如此成功地連結也得到很大的感動。

    
    舞作 《有機體》(Photograph by Michel Cavalca)

Q您總是說:「與他人的相遇是您靈感的泉源!」這樣的思考是否因為您的舞蹈來自街頭的緣故?
 
A:是的!從我在街頭跳舞開始就與社會中不同的社群與人們緊密不斷地有所連繫,對周遭總持有一定程度的注意力,也因而讓我一直擁有創作的渴望,對生活中人事物的關心,也讓我得以產生創作的想法與根源;更由於來自街頭,讓我對於在社會中可以尋得的定位與角色更感興趣,若我出身自舞蹈學院,內在的思考可能就會不太一樣。

      
     《有機體》、右 《Agwa》(Photograph by Michel Cavalca)

Q您出身自街頭舞蹈,但您的作品已獲得國際肯定,如舞作《Récital》在全球演出超過 600 次,而結合您過去經驗的Boxe Boxe》則讓人眼睛一亮,今年的《有機體》在里昂舞蹈雙年展中也有非常好的評價,什麼是讓您如此成功的動力呢
 
A:我所做的表演建構來自多元風格與不同音樂的混合,在影像方面,我做了很多的處理,也結合了其它不同藝術的風格,有音樂,也有舞蹈,最終觀眾所看到的是它的整體,他們因而較容易接受,甚至國際化。換句話說,我的舞蹈有著年輕活力的嘻哈語言,觀眾從中辨識到與當代舞蹈不同的部分,裡面有來自世界各地的音樂、舞台視覺設計與服裝等等,最後呈現出來的表演是平易近人的、更大眾化,而不是只屬單一類別或饒有定位於當代舞蹈的觀眾群,我所做的舞蹈誠屬於更廣泛的觀眾群,因而擁有更多更大的歡迎度。

      
    舞作 《Boxe Boxe》(Photograph by Michel Cavalca)
 
Q 事實上您所建構的舞蹈世界中的形式與美學都相當豐實並非如街頭舞蹈那麼簡單在《Terrain Vague》中您放入了一些劇場元素在《Tricoté》中您更加著重舞台設計,而舞者間的肢體表現也更具互動性與語言性,具有現代主義的色彩濃厚與深具幽默的舞蹈語彙,您的靈感來自何方呢?
 
A:我沒有既定的框架,喜歡嘗試新的思考,開發新的面向,就像在《Terrain Vague》中挖掘馬戲團元素,或在為小朋友製作的《Tricoté》中動物的運用,而《Boxe Boxe》就屬於比較個人的作品,是回到我的過去開發拳擊藝術的可能,嘗試讓運動、舞蹈與古典樂接近並結合在一起,也就是我知道如何讓來自不同故事的個體親近在一起,製造出有點超乎預期的效果,而不是除了嘻哈還是嘻哈,應該讓不同面向的事物相互滋長,而不是將自己只閉鎖在嘻哈的範疇內。
 
QBoxe Boxe》這齣舞碼中,您結合嘻哈與管弦四重奏,劇場表演與幽默,遊戲與挑戰,更在舞台視覺表現上做了顯著的對比效果,而《有機體》中,您以具強烈反光效果的黑色地面帶出您的舞蹈在舞台視覺上的效果,在這些歷程中,您是如何選取您想要的藝術表現與走向
 
A:事實上,我是就每個當時的機遇去取決每個舞碼的做法與走向的。以《Boxe Boxe》為例,當時我與弦樂四重奏的那 4 位音樂家相遇,和他們一起工作過一段時日,也對古典樂有興趣,雖然當時對古典樂的認識很少或沒有,我還是想做這樣的嘗試,《Boxe Boxe》正是來自當時的這個機遇。但現今和過去有些不同,自從我擔任巴黎克雷泰伊國家舞蹈中心的藝術總監,開始有多一些時間與財力,讓我可以行進到較遠處進行舞蹈的探索,包括舞台設計、燈光、服裝等等;在學習舞蹈之前,我在馬戲團學校學習如何巧妙運用物品進行表演,物品的運用至今在我的舞蹈中依然發揮很大的養分;且擔任藝術總監後,我也花了更多心力在舞台設計上,與更專業的團隊一起工作,也因此得以和弦樂四重奏做了那樣成功的演出,以及在《有機體》中,可以那樣精確地設計舞台,運用地毯、鏡面與其它媒材,將效果做全面的發揮,藝術總監這個身分為我的舞蹈帶來更多可能性。

    
    舞作 《有機體》(Photograph by Michel Cavalca)
 
Q在法國人們以「您的眼睛與您的身體一樣地敏銳您抓住一切、觀察一切、勇於嘗試一切、也從中活用一切。」這樣形容您,而您創立的卡菲舞團在全球 大洲不斷地有演出機會您對如此的表現擁有什麼樣的感受?
 
A:當然,我非常高興能夠向世界各地展現我的舞蹈,每當我與其他國家的舞蹈家一起工作的時候,同時也從他們的文化中攝取到許多的靈感,從中挖掘新的事物,讓我得以創作新的舞碼,這對我非常重要。以起源自街頭的嘻哈舞蹈為例,過去社會並不將嘻哈視為「一種文化」,僅只於「流行於街頭的事物」,如今在法國與世界各地得到認同,讓我感到欣喜與驕傲。

      
    舞作 《有機體》(Photograph by Michel Cavalca)

Q:在德法公共電視 ARTE 播放《Boxe Boxe的專訪中您談到拳擊藝術所帶給您的生活啟發,著實動人,您將之在《Boxe Boxe》中做了深具藝術性的呈現相當迷人。在此可否請您與台灣觀眾分享一些您的生活哲學?
 
A:我的生活哲學是「擁有開放的胸懷」。一位藝術家身段越柔軟,越懂得與人合作,對其他人事物越有好奇心,將更有創意,而我喜歡這樣的哲學觀。若每個人封閉在各自的文化中,只運用自己的經歷與故事,這樣將難以產生真正好的計畫,嘻哈的歷史雖然短暫,但也有 30 年的光景了,它的存在來自於其深具開放性與可以承擔風險的特質,而這正是擁有分享的哲學觀在其中。
 
Q可以和我們談談您未來可能的計畫嗎?
 
A:放假(大笑)!由於近幾年做了許多的創作,接下來 2012 至 2013 年之間,我渴望前往其它國度觀看一些其它不同的表演,好好自我充電一番,同時做一些與非洲和印度交流的小型創作,這類的小型創作一直存在在我的創作計畫中,接著計畫於 2014 年推出全新的大型創作;我也期待能繼續與不同國家、不是來自嘻哈舞蹈的舞者一起創作,也許是音樂或 DVD 之類的交相作用,進而影響我未來的創作也說不一定,目前確定的是我還沒開始著手新的計畫(笑)。

    
    舞作 《Agwa》(Photograph by Michel Cavalca)

編輯/劉宏怡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