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粗獷主義能影響全世界?專訪《SOS 拯救混凝土之獸!粗獷主義建築展》策展人Oliver Elser
1950-1970年代,粗獷主義建築成為席捲全球的一股建築浪潮,其裸露的混凝土結構、幾何的肌理所帶來的張力,種種「形式」上的特質讓人印象深刻。但除了以美學觀點思考建築,你對粗獷主義背後的歷史與文化脈絡了解多少?為何在即使當年遭受不少建築人批評,粗獷主義仍然於全球遍地開花,更恣意生長出反映當地環境紋理的樣態?
本次 MOT TIMES 專訪〈SOS 拯救混凝土之獸!粗獷主義建築展〉策展人 Oliver Elser,邀請他與我們聊聊,他所觀察到的各國粗獷主義建築有何特色,以及這波50年前的建築風潮,當年的影響與意義在今日又能為現代建築帶來什麼啟發。
本次 MOT TIMES 專訪〈SOS 拯救混凝土之獸!粗獷主義建築展〉策展人 Oliver Elser,邀請他與我們聊聊,他所觀察到的各國粗獷主義建築有何特色,以及這波50年前的建築風潮,當年的影響與意義在今日又能為現代建築帶來什麼啟發。
Q: #SOSBrutalism 已是個累積全球超過1900個粗獷主義建築的資料庫,透過此網站可以連結到世界各地需要保護的粗獷主義建築。#SOSBrutalism 建築保存運動當初是如何發起的?這個保護系統如何影響建築保存?
A:保存的意義植基於我們發現到某些事物已經變得非常稀有或瀕臨消失。因此,保存者必須概觀的檢視該建築物、藝術品,甚至是日常用品,是否可以四處可見?或者是否因時下潮流而顯得與眾不同?
沒有人會把最新的 iPhone 展示在博物館中,但如果是 iPhone 1 呢 ?時至今日,它已被視為一件稀有的物件,背後也同時代表著一個新時代的開始,這是 iPhone 1 剛進入市場時大家未曾預料到的事。
同樣的概念,認知到「時間」的意義,在建築領域非常重要:新的建築總是需要經歷一段時間後,才能被充分的理解與欣賞。而我們現在正面臨著艱困的處境,眾多粗獷主義建築被劇烈的改變,這也使得所剩無幾、尚未被改造的建築更為珍貴。
我們與烏斯坦羅特基金會(Wüstenrot Foundation)合作建立的全球調查,有助於給予學者、與特定粗獷主義建築相關的決策者更宏觀的視野。至今有不少文化資產的相關報告,引用 SOS Brutalism 資料庫(SOS Brutalism database)或建築清冊(catalog)來要求保護特定建築物的案例。
德國建築博物館策展人 Oliver Elser。(Photo Credit:Kirsten Bucher)
Q:「SOS Brutalism — A Global Survey」匯集了 1950-1970年代12個國家的120座經典粗獷主義建築,其中不乏記錄甚少、瀕臨拆除的建築,您與團隊成員Felix Torkar、Maximilian Liesner是如何收集資料的?您們在過程中有什麼困難之處?
A:我們有兩種收集資訊的方式。一是較傳統的方法:研究相關書籍,特別是1960年代的雜誌;第二種則是透過網路的「群眾智庫(crowd intelligence)」。 2017 年時,也就是法蘭克福展覽開幕前兩年,收錄約 300 座建築物的資料庫正式上線,並開始使用「 #SOSBrutalism 」的 hashtag 進行社交媒體宣傳。行動剛開始時,我們就收到了如排山倒海般的回應,其中更有著無數資料庫中所缺少的建築物。由衷感謝所有研究人員和攝影師,幫助我們建立了這個由「混凝土迷」們組成的強大組織。
Q:粗獷主義建築露出了混凝土材料本質,卻也因此在像北歐這樣氣候濕冷的國家,容易老化、碎裂和變色。導致有些人認為它為城市帶來較為破敗的意象,甚至覺得建築風格有些過時。您能否與我們分享,您認為粗獷主義建築的保存標準為何?
A:即使在德國,許多老混凝土建築仍保持得很好,很大程度上其實取決於其構建時的謹慎程度,其中,包覆鋼筋的混凝土層厚度非常重要。因此,我不是那麼同意混凝土老化後會變得破舊的觀點。在我們的建築清冊中,有一些來自加拿大的範例,它們都仍保存得非常好。幾乎每種建築材料都需要一定程度的維護,混凝土也是如此。
但你說得對,我們周遭的確有許多衰敗中的粗獷主義建築,不過我敢說:「將它們全部保存下來吧!(Let us keep them all)」因為摧毀這些建築物並不永續,我們應該思考各種保存策略,並將新契機帶入老建築之中。法國建築師 Lacaton&Vassal 曾提出「永不拆毀,永遠修建(never demolish, always repair)」,這是未來我們都該思考、保存建築遺產的新方法。
Q:展覽「SOS Brutalism – Save the Concrete Monsters!」 未來將持續巡迴各國,而每次皆與當地策展人合作,透過策展過程整理該地粗獷主義建築特色。這些旅遊城市中這些粗獷主義建築的設計是否也受到當地背景的影響,您能否與我們分享一些特別的案例呢?
A:最好的例子之一就是在台灣:我在前往三信家商時,發現了高雄文化中心。文化中心乘載著許多中國建築的設計傳統,是當地建築師將在地語彙融入大型混凝土建築「國際語言(international language)」的最佳案例。三信家商的「波浪大樓」也是如此,木建築被轉化成混凝土結構,陳仁和建築師甚至在樓梯間頂端設計了一座古典的「寶塔」屋頂。這兩件案例都是只有在當地環境背景下,才有可能形成的設計。
另一個完全不同的例子是「聖保羅大學建築與都市規劃學院」,我們也在本次展覽中,展示了這件由台灣建築系學生打造大型模型。在該建築中可看見由技術未臻成熟的工人澆灌混凝土的痕跡,反應了當時聖保羅的環境背景。 對於左翼建築師João Batista Vilanova Artigas來說,這即是「誠實」的象徵。在國際水平上當地結構工程處於領先地位,但建築表面卻保留著「普通人」的痕跡。
陳仁和建築師所設計的「波浪大樓」現況。(Photo Credit: 吳耀庭)
〈SOS 拯救混凝土之獸!粗獷主義建築展〉展出「聖保羅大學建築與都市規劃學院」大模型。 (Photo Credit:忠泰美術館)
陳仁和建築師所設計的「波浪大樓」現況。(Photo Credit: 吳耀庭)
〈SOS 拯救混凝土之獸!粗獷主義建築展〉展出「聖保羅大學建築與都市規劃學院」大模型。 (Photo Credit:忠泰美術館)
Q:根據您的觀察,台灣粗獷主義建築與其他國家最明顯的差異為何?能否與我們分享其中您認為最迷人的建築?
A:除了在高雄的兩座建築中所提及的一些中國元素,在台灣我特別欣賞一位女建築師——王秋華。她曾設計中央研究院美國研究中心、中原大學圖書館,有人尊稱她為「台灣圖書館之母」,我很高興這兩件作品都被策展人王俊雄教授選中。
女性在建築界中,已經歷太長一段時間不受重視,然而令我們驚訝的是,在一些大家可能不會想到的地區,像是巴基斯坦,仍然可以找到由女性獨立設計的建築物。在我們的建築清冊中,粗獷主義的女建築師分別來自冰島、波蘭、巴西、巴基斯坦,以色列的建築則有女性建築師參與其中,很高興這份列表的版圖,現在能擴展至台灣。
(左)原「中央研究院美國研究中心」現為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左)中央研究院美國研究中心的大演講廳歷史照片。(Photo Credit: 吳耀庭、國立臺灣博物館)
(左)原「中央研究院美國研究中心」現為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左)中央研究院美國研究中心的大演講廳歷史照片。(Photo Credit: 吳耀庭、國立臺灣博物館)
Q:粗獷主義在二戰後的建設需求下興起而快速傳播,是什麼原因讓它在當時蔚為風潮?
A:混凝土廣為使用的原因不只一個。在日本,戰爭時木建築構成的城市遭到燒毀,因而對於木造城市感到恐懼,也使得日本成為二戰後最早將混凝土防火材料作為現代化管道的國家。而在亞洲其他地區,無法取得鋼材,而磚材的建造速度又較慢,且無法用於建造更高的結構,因此混凝土是當時最先進,且相對可負擔的材料。
除了經濟考量外,混凝土也被視為建築誠實、真實表達的象徵。戰爭中的大屠殺與暴行,動搖了社會的道德基礎。混凝土建築「除了混凝土,別無他物」的特質,被認為是一個新的開始,是現代建築的第二個起點。
Q:粗獷主義滿足了時代的需要,但一些建築師認為粗獷主義有時過分強調其形式。您認為這樣的潮流,對當時的建築師帶來什麼正面或負面的影響?
是的,過分強調形式是粗獷主義決定性因素之一!若要討論其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早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就有許多建築師就反對粗獷主義「頭重腳輕(top heaviness)」,認為這是透過浪費混凝土來建造建築突出的肌理、多樣雕塑形式。
早期粗獷主義嘗試中的「準則(ethic)」演變成一種審美標準,而逐漸流行、形成另一種缺乏意義的風格。但若從今日往前回顧,五十年前,這種時尚、誇張的手法是建築業「由下而上」、在世界各地所進行的實驗。其所帶來的意義,讓我們更希望愛護這被稱為「怪獸(monsters)」、這曾經被許多人厭惡的東西。
〈SOS 拯救混凝土之獸!粗獷主義建築展〉展出水泥灌漿模型,展現粗獷主義建築結構比例與幾何元素。(Photo Credit: 忠泰美術館)
〈SOS 拯救混凝土之獸!粗獷主義建築展〉展出水泥灌漿模型,展現粗獷主義建築結構比例與幾何元素。(Photo Credit: 忠泰美術館)
Q:粗獷主義的核心價值是什麼?我們可以從粗獷主義上學到什麼,又如何應用於今日的建築之中?
A:除了誠實、真實的特質,大多數粗獷主義建築物都有相當高水準的建築技術。由於建築結構不隱藏於內,因此建材必須更加堅固、高品質。在粗獷主義風潮過後,建築的結構與外觀不再如從前具有識別性。今日,我們幾乎無法直接接觸建築物的結構,而只能感覺到經包覆後的外牆。因此,粗獷主義其實為現代建築思想的「基本(basic)」,留下了「浪漫」的一面。
如英國人所言,建築沒有多餘的裝飾。簡單、平價、堅固耐用是我們未來共同的挑戰,我們不再需要很快就被棄而不用、華而不實的建築。但我們不該再使用混凝土,因為它並不具備永續條件,木結構建築的碳足跡相對較少,是未來可發展的方向。
Q:您能否與我們分享您最喜歡的粗獷主義建築?它有什麼特點?
A:我熱愛所有的粗獷主義建築!在線上的資料庫 sosbrutalism.org 中登入了 1,963 座建築,書中(《SOS Brutalism — A Global Survey》)收錄 120 座建築物,展覽中則有 60 座。我並沒有親眼看過所有建築,最喜歡的大概是過去旅行時曾見過的建築吧,這也是我在 Covid-19 這段時間最懷念的事。
如果要說最喜歡的建築,這也許是我的標準:以色列有夢幻的 Beersheba University 校園,在美國則有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我備受這些建築震撼。若談及它們的共同點,大概就是建築的「大尺度」—空間配置遠大於所需。
此外,我也非常喜歡粗獷主義含有古典建築的特質,就像波士頓市政廳(Boston City Hall),它可以被視為一座若大的文藝復興時期宮殿。出於同樣的原因,讓我更為欣賞前面所提及的高雄文化中心。
王昭藩建築師設計的「高雄市文化中心」現況照片。(Photo Credit:吳耀庭)
Q:您認為粗獷主義的五個關鍵字是什麼?
A:
1. 裸露的混凝土( bare concrete)
2. 有意識地處理建築表面(如設置木板、打磨牆面)(conscious treatment of the surface)
3. 設計師自由的藝術創作(artistic freedom of the designer)
4. 是在社區中具有關鍵作用的建築物( buildings that play a key role in their communities)
5. 建築本質並非所見來得「粗獷」(not as brutal as it seems)
▌Oliver Elser
奧利佛.艾爾瑟(Oliver Elser)是德國法蘭克福的德國建築博物館策展人,曾任2016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德國館策展人(主題為「創建家園。德國,目的地國」[Making Heimat. Germany, Arrival Country])。艾爾瑟於德國柏林工業大學主修建築,2012至2013年間擔任德國美因茨理工學院客座教授,開設配景圖法(scenography)課程。他為德國建築博物館策劃的展覽主題包含粗獷主義、法蘭克福的德國建築博物館創立與後現代主義、二十世紀的建築模型,以及德國建築師埃里希.謝林(Erich Schelling)與西蒙.翁格斯(Simon Ungers)的作品。他長期為報章雜誌撰寫建築評論,也在各種畫冊與書籍中發表諸多文章。艾爾瑟曾與他人共同撰寫一本專書,探討建築在德國最知名的犯罪影集《犯罪現場》(Tatort)當中的角色。他曾與藝術家奧利佛.克洛伊(Oliver Croy)合作發展「特殊模型」(Sondermodelle)計畫,並於2013年威尼斯雙年展發表。艾爾瑟亦於2019年擔任香港M+博物館信言設計大使(M+ / Design Trust)研究員。
▌SOS 拯救混凝土之獸!粗獷主義建築展
展期:2020/07/04-11/01
地點:忠泰美術館(台北市大安區市民大道三段178號)
網站:http://jam.jutfoundation.org.tw/exhibition/2260
▌#SOSBRUTALISM:http://www.sosbrutalism.org/cms/15802395
▌延伸閱讀
-2020必看建築展!忠泰美術館重磅展出《SOS 拯救混凝土之獸!粗獷主義建築展》,集結超過百件案例,3大亮點搶先看
▌Oliver Elser
奧利佛.艾爾瑟(Oliver Elser)是德國法蘭克福的德國建築博物館策展人,曾任2016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德國館策展人(主題為「創建家園。德國,目的地國」[Making Heimat. Germany, Arrival Country])。艾爾瑟於德國柏林工業大學主修建築,2012至2013年間擔任德國美因茨理工學院客座教授,開設配景圖法(scenography)課程。他為德國建築博物館策劃的展覽主題包含粗獷主義、法蘭克福的德國建築博物館創立與後現代主義、二十世紀的建築模型,以及德國建築師埃里希.謝林(Erich Schelling)與西蒙.翁格斯(Simon Ungers)的作品。他長期為報章雜誌撰寫建築評論,也在各種畫冊與書籍中發表諸多文章。艾爾瑟曾與他人共同撰寫一本專書,探討建築在德國最知名的犯罪影集《犯罪現場》(Tatort)當中的角色。他曾與藝術家奧利佛.克洛伊(Oliver Croy)合作發展「特殊模型」(Sondermodelle)計畫,並於2013年威尼斯雙年展發表。艾爾瑟亦於2019年擔任香港M+博物館信言設計大使(M+ / Design Trust)研究員。
▌SOS 拯救混凝土之獸!粗獷主義建築展
展期:2020/07/04-11/01
地點:忠泰美術館(台北市大安區市民大道三段178號)
網站:http://jam.jutfoundation.org.tw/exhibition/2260
▌#SOSBRUTALISM:http://www.sosbrutalism.org/cms/15802395
▌延伸閱讀
-2020必看建築展!忠泰美術館重磅展出《SOS 拯救混凝土之獸!粗獷主義建築展》,集結超過百件案例,3大亮點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