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Interview

【如果西城是一首歌】廟埕前的一夜萬華,專訪《萬華世界》策展人曾熙凱、李政道

那晚,月剛升起,台北街頭依舊是剛下班的人群與喧囂車聲交織。

 

我們跟著長期關注台北文化的線上雜誌《西城》主理人李政道、擅長轉化體驗的設計師兼策展人曾熙凱,穿梭在艋舺巷弄裡。在關係疏離的現代大都會裡,李政道熟門熟路溜入電器街,與老店家們一個個交關;帶著我們坐在他們的私房景點-「艋舺清水巖祖師廟」的廟埕中,一群人就著折疊桌和塑膠椅,吃著有無敵瓜仔肉下飯的清粥小菜。然而,這一切的日常,在大多數都市人眼裡,都顯得如此超現實。

2021年1/16到5/9,兩個好朋友將在新富町文化市場展出他們眼中的《萬華世界WAN der LAND》,以食物設計的角度重新詮釋萬華街區的文化。在他們眼中,萬華從不簡單,就像那清粥小菜的家鄉味,看似家常卻絕不平凡。讓我們跟著兩位策展人,從廟埕開始,走入他們的萬華萬花界。
AAA :在2021年即將於新富町文化市場展出的《萬華世界》,會從食物設計的角度探索萬華。面對萬華這麼龐大複雜的議題,你們是以什麼樣的角色切入與合作呢?
 
李政道(後簡稱李):「西城」這個線上雜誌原本就是深入在地、挖掘店家的網路平台,這次我會以協同策展人身份負責引路、帶路。在採集地方的部分,則是由擅長探索台灣、曾出版過《現地熱炒》、《晚安條通》的「Project in situ 現地計畫」團隊負責田調。
 
曾熙凱(後簡稱曾):萬華是一個非常龐大的議題,政道的作法偏向撒網式地跟在地店家交往,慢慢發展出深入的認識和了解,例如他會去青草巷從第一家喝到最後一家,一而再再而三地反覆嘗試苦茶,只為了找出最苦的苦茶(笑),還會問一些奇怪的問題,喝到每個店家都知道他是誰。我則是以設計為主,所以在田野調查時,也一樣會參與、陪同了解,保持一些距離,這樣的優點是,當他們在某些議題迷路時,我可以從比較客觀,或是觀眾的角度來給予建議。
 
例如在我們在成衣批發聚落大理街挖到很多歷史與趣事。像是在台灣經濟起飛的年代,這裡曾有數錢數到睡著的盛況,彷彿就是50至80年代台灣經濟的縮影。但我就會想,這些事可以帶給觀展大眾或是現在的萬華人什麼新的刺激?如果刪去「大理街」這三個字,又與其他成衣批發聚落有什麼不同?所以我希望可以拉回到大理街的性格,去呈現它與其他成衣批發聚落的不同。我們試圖在蒐集到的資料裡找出有趣的東西來轉化,成為接下來展覽重點「食物設計」的養分,我想這就是策展人的角色。


Studio Shikai曾熙凱(左)、西城創辦人李政道(右)。(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鄭弘敬)

AAA :面對這麼豐富而龐大的萬華,該如何化繁為簡,整理出脈絡呢?
 
曾:萬華的龐大與精彩,就彷彿是台北的萬花筒般,24小時都可以在萬華的生活中得到許多靈感。不過,由於我們只有一年時間去籌備,很難全面梳理呈現,所以必須先綜覽幾個脈絡,再透過與一些關鍵人士訪問、紀錄……,然後再以設計師、企劃人的角度去找切入點。
 
我們目前從萬華的常民生活、文化脈絡、飲食、民藝等幾個方面去田野調查後,決定以「萬華的24小時」為線切出六大活動,不僅呼應萬華的六大知名街區,同時也呼應食物設計時「Fine Dining」——給予特別的感受和體驗的架構。如此發展下,期望能將美感與飲食生活體驗結合,再現華美的萬華。
 
李:「萬華的24小時」目前規劃是清晨7-9時為「廟宇時間」、上午9-12時為「市場時間」、中午12-14時為「喝茶時間」、下午14-17時為「工藝時間」、傍晚17 -20時為「貨品街道時間」、晚上20-21時為「花街時間」。而這六個時間事件分別對應完整的Fine Dining 架構,例如「廟宇時間」對應前菜、「市場時間」對應麵包與湯、其他依序還有酒、第一道主菜、第二道主菜餐後甜點互相呼應。

我們與政道及熙凱,穿入未來將都更的電器街,在這條街中,仍維持著共食的老老人情味,未來將不再復見。城市進展的同時,文化也消逝了。(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鄭弘敬)
 
AAA:在目前田調過程中,有什麼讓人興奮的發現?
 
李:最有趣就是,資料太過豐富、太有意思,讓人一直想要做下去。像是大家都知道大理街成衣,但你真的有去走一趟嗎?如果你真的有親自到訪過,會發現這裡的衣服的花色特別花、特別豐富,讓我覺得有一種「價值觀偏差」的感覺(笑),原本不會買的人,都會不由自主帶上幾件,回家後才發現,「買這是合理的嗎?」
 
不過仔細的探究,大理街就像一個「愛麗絲仙境」。因為這裡曾經是生意好到沒時間數錢,為了便利就在桌上直接開一個洞,把錢直接塞下去的盛況,與現在認知的衰落差距非常大。
 
曾:的確,以大理街來說,這裡色彩非常濃烈,各種不同類型的色彩都很強,而且還會出現超現實的畫面。例如在一間專賣阿姨們廣場跳舞用具的專門店裡,看到高跟鞋配熱帶魚,讓人感到莫名其妙毫無邏輯可言,因為這些衣服上都縫了很多閃亮亮片,色彩之華麗,用現在的美學來看,非常奇妙。又或者看到一件類似Hello Kitty圖案的T恤,下面一行奇怪的英文拼音,你得想辦法念出來才知道是什麼梗……,諸如此類「另類」設計,都讓我們覺得是異世界般,讓人腦洞大開!


對於熙凱跟政道而言,大理街服飾商圈豐富的色彩、各種圖紋的配搭,就像是一個超現實世界,彷若愛麗絲夢遊仙境一般。(Photo Credit:李政道
 
AAA:深入一個有如此豐厚傳統的地區,最常遇到的困難與待突破的部份是什麼?
 
李:事前調查時,我們就發現在萬華很難找到清楚的脈絡。台灣的歷史是斷代式的組成,沒有明確的延續性,再加上萬華各區、每條巷子都有自己的發展脈絡,所以幾乎不能下一個統整概括性論述。前期調查時常常會讓人摸不著頭緒,甚至有點崩潰啊!因此在深入在地的過程裡,往往都有一位關鍵人物,透過他的知識與分享,讓觀點得已浮現,幫助我們解開那個難解的結。例如一般人對萬華的刻板印象常與庶民連接,但當我們認識了萬華望族黃家後代,以仕紳、商工等角度來看時,我們刻板印象中的萬華就顯得過於單一和狹隘。
 
因此想要深入研究萬華,最重要的就是要找到正確帶路人,會說台語也很重要啊,不然永遠都是局外人霧裡看花。例如我們很難進入的花街,在找到帶路人後,才得以一窺花街夜生活,也因為有正確的帶路人,才有幸聽到花街中許多的生命故事。在那裡所感受到的生命,是一種極少見的濃厚。
 
曾:最困難的部份,是在解萬華這個題目時,常常要跳出來想如何看待,因為在萬華有上百個有趣題目,而每個題目都可以抽出來做。但問題是,拿掉萬華後,這些題目似乎也能各自獨立。例如萬華有著名的三大廟宇,如果談信仰,那抽掉萬華這個元素,好像也符合整個台灣信仰文化,在這些思考下,要如何做出「萬華」,才是真正解題的必要關鍵。這部份我們思考很久,直到不久前才有了突破點,例如萬華的廟宇,除了三大廟宇的信仰文化外,廟宇的建立其實與最初來自泉州的三邑人、同安人、安溪人勢力版塊息息相關,所以最後在廟宇部份,會定調在透過宮廟文化看族群版塊擴張與移動,並不著眼於廟宇信仰文化。


祖師廟前清粥小菜,是西城主理人李政道的心頭好,那瓜仔肉在他心中,更是不能錯過的必點小食。(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鄭弘敬)
廟埕是美食聚集的所在,在下午的祖師廟旁點一份沙茶牛肉大王炒牛腦,配上店裡的月桂冠加隔壁店的冬瓜檸檬。(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鄭弘敬)
 
AAA:為什麼選擇以食物設計切入萬華?目前六個街區分別發展出哪些想法?
 
曾:如果說設計是抽象的語言,需要文化來理解,那麼美食就是世界通用的語言,無論來自哪一個國度的人都能夠在品嘗之際,通過舌尖感動而體驗共同情緒,因此我認為通過食物講故事,是立體而深入的。日常食物只要加入設計者的巧妙構思,就能承載更多的文化訊息,也更容易被人接受與吸收,這就是我們想用食物設計呈現的主因。
 
不過有別於我在2015、2016年《EATAIPEI》、《修龍》的作法,這次不以設計強烈主導,而是希望打開大家對萬華作為一個文化根基或創意來源的可能性。所以在確定六大方向後,就邀請廚師們進行創作,將素材、資料、甚至是進入現場,讓廚師以Fine Dining 的手法充分發揮,我們會協助搭配器皿的部份。
 
會如此設定,最根本的原因是,我們期許這次的食物設計創作都是廚師作品,是他們以台灣在地元素創作出來的代表,展覽期間甚至可能在店裡推出販售。當我們以食物設計去回應社會時,接地氣的食物設計更應該能真正被吃到,這才是我們期待、論述在地的效應。
 
李:目前比較深入探索的幾條街區,都已經發展出對應的食物想像了。例如青草巷,現在主要是老一輩去抓藥熬茶,但未來如果少了這些懂得抓藥熬茶的人,青草巷該如何繼續生存?當我們看到青草巷中許多的台灣原生香料、植物等,就覺得這個超值得深入談論,同時也想,國外都有這麼多運用特色香料做出來的調酒,我們有沒有可能運用青草巷裡豐富的台灣原生植物,設計出風行世界的台灣青草調酒呢?這次我們就找了胭脂食品社與Sidebar一起來玩這件事!
 
「東三水街市場」的食物也是重頭戲。大家到傳統市場買菜時,一定都有菜販攤商分享如何料理食材的記憶,這種口頭加值服務,是當今超市無法提供的體驗。所以目前關於市場的食物想像,預計會是以一碗「東三水街市場」麵店當天手工新鮮製作的百搭白麵為核心,搭配市場裡各式各樣的食材,就能從一間麵店延伸到不同店家,形塑出市場變化無窮的無限可能。


「東三水街市場」中仍留有傳統市場的底蘊,許多老店也仍留在此。圖為食品雜貨舖「福餘號」,盛裝食材的木箱,已用了60多年。(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余松翰)

但相信大家更期待花街主題,如何用甜點將我們從花街中觀察到的性別與權力移轉,以及這樣甜蜜但空虛、堅韌又幻滅的世界呈現出來,將是甜點主廚的最大考驗。


(Photo Credit:李政道

此花非彼花。萬華有著由來已久的「花街文化」,當夜晚來臨,你開懷,我開唱,以酒話別人世紛擾。(Photo Credit:李政道
 
AAA:探索萬華、田調至今,有沒有很難處理的面向?
 
李:六大主軸裡,工藝是最難突破的點。因為這些繡坊、木雕等工藝的價值,常民無法輕易消費,再加上這些老店都還保有獨門的工藝技術,要保護獨家技術,如大廟繡旗上的龍,得用八條金線去繡出半立體的鱗片。這些手繡技術都只剩下最有經驗、技術最精湛的師傅會了。二來,這些工藝多半與宮廟文化有關,都還保有神聖不可褻瀆的一塊,因此要想認識店家、老師傅,唯有靠正確的引路人帶進去後,還要花更多時間才有辦法敲開心門。
 
曾:資料很龐雜但時間有限,因為真的挖下去,是三、五年都做不完的厚度,這個展只是第一步。所以我們忍痛割捨了日治時期豐富的歷史,而是以中華商場啟建後的萬華發展為軸,希望更能切中現代人從萬華發展中應獲得的刺激。


Studio Shikai曾熙凱(左)、西城創辦人李政道(右)。(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鄭弘敬)

拍謝少年的西城之歌,來賓請搭配此張專輯,閱讀西城
Album:鄉土・人民・勃魯斯
Artist:濁水溪公社
作者:拍謝少年 薑薑

翻攝自濁水溪公社《鄉土・人民・勃魯斯》專輯封面。(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余松翰)

文章寫到一句:「在萬華很難找到清楚的脈絡」認真放大來看,許多我們生活裡習以為常的事情,在青年輩認真想要追本朔源知其所以時,大抵都會有相同的感受吧,但對於在地文化探索與傳承的情感並不會因此而止息,而是邊做邊學,像是一張又一張的濁水溪公社專輯,持續在台式歌謠、綜藝曲與搖滾樂的邊界裏遊走嘗試,特別喜歡這張《鄉土・人民・勃魯斯》豐富而充滿韻味的台味聲響,各種曲風、音樂元素精巧的嵌入每首歌曲,與內容相互呼應的裝幀更是畫龍點睛的一筆。
 
策展人 曾熙凱
獨立設計師及策展人,Studio Shikai設計總監,致力以物件為載體紀錄文化並回應當代需求,作為傳統與當代間的文化銜接者。以產品設計與展覽策劃為主軸,對應不同專案的條件需求,使用當代語彙及新式材料與手法,將文化凝聚於專案中,使其回歸生活。策展代表作如2016年英國倫敦設計雙年展台灣館的《修龍Eatopia》策展人、2018年台灣設計展主題館等。
 
協同策展人|李政道
線上雜誌「西城Taipei West Town」創辦人,美術、設計的本科生,因搬到台北歸綏街,城市小孩才從一攤攤小吃質樸的餐桌上,走入其實風華絕代的老派街區。致力於以低調、挑剔、偏執的態度,想辦法詮釋那些不甘願被理所當然遺忘的老城,與隱身臺北的老味道、場域、文化記憶及地方意識。
西城網站:http://www.taipeiwesttown.com/

《萬華世界WAN der LAND》展覽
時間|

2021/1/16-5/9 10:00-18:00
每週二至週日
(遇國定假日照常開放,春節連續假期另行公告)

地點|
新富町文化市場
臺北市萬華區三水街70號(捷運龍山寺站三號出口步行2分鐘)

如果西城是一首歌 ON AIR!
相揪來聽你不熟悉的萬華故事和那首歌
時間|2021/5/9 (日) 15:00-17:00
地點|誠品信義店 3F 音樂館
報名連結|https://www.accupass.com/go/AAAonair

【想看更多此次網站專題的內容嗎?請到「如果西城是一首歌」專題頁面,與我們一起探索擁有300多年歷史的老萬華】

作者/陳玟晴、編輯/彭永翔Josh Peng、Christine Chen

延伸閱讀 More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