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中的一口果核,艋舺中的一口新富,
口字,創造連結,串起了市場的生命,
口之為口,得以吃飯、嘗食,得以叫賣、喧囂。
口字,作為空間內外相通處,作為容器,
同時封存了生活的軌跡,串起歷史發展過程的一頁紀錄。
」
——山陽山陰《一口新富》
走入新富町文化市場,全新常設展《一口新富》沒有大眾對萬華生猛絢爛的色彩想像,安穩的木構件、小巧燈箱似乎說著的市場內在沉著溫厚的一面,「山陽山陰」讓大家照著自己喜歡的節奏與方向任意遊逛,用沉穩的語彙默默說著關於市場的故事。
用每一「口」串連從城市到市場的脈絡,也串連市場與你我之間的關係
《一口新富》展覽大致可分為三區塊「都市中的一口」、「艋舺中的一口」、「市場中的一口」,以及其中延伸的文化、果核、新富、滋味、生活等 5 個子題。
主牆面可見《一口新富》三個主題「都市中的一口」、「艋舺中的一口」、「市場中的一口」。(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汪正翔)
(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汪正翔)
這「一口」是什麼樣的概念?山陽山陰說,其實這就是在這裡人事物彼此的連結。在前期準備,他們就發現東三水街市場因為相對窄小,遊逛時小店舖一口又一口的出現;又或在地人描述此地總說「這裡就是東側昆明街、西側康定路、北側廣州街、南側和平西路」圍繞成口字空間;而用更宏觀的尺度來看新富町文化市場,更如同忠泰基金會「都市果核計畫」活化的其中一口都市空間。
當然它也是市場支撐起的每一家口子、你嘴裡嚐到的一口滋味。這些關聯,都是這段時間山陽山陰在市場裡發現的事。
站在新富町文化市場模型正前方,正好可以與建築空間相互對照。可以看見林友寒建築師修復時,留下了市場U型廊道,以及中央過去大家洗菜的天井。(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汪正翔)
(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汪正翔)
「我們只是把逛市場變成生活的一部分!」默默觀察東三水街的個性與味覺記憶
說起來,Janet 與 Kobe 都與萬華有些淵源。Janet 的阿公小時候就在艋舺一帶開菜刀店,而 Kobe 是道地南機場人,但現在因地緣關係,兩人通常都到離家較近的濱江果菜市場採買。
不過他們內在像有著跳脫體制靈魂,去年(2020)共同創立「山陽山陰」就是想自由在生活裡做熱愛的設計、展覽,所以即使對於東三水街不太熟悉,卻也不刻意短暫田調來介入這座市場,反而把這裡納入日常活動範圍,這一年來都是路過就順道走走、與老闆們聊聊天,用看看朋友的心態拜訪市場,默默觀察市場的個性,後期才從中發想出展覽的呈現方式。
那天我們跟著山陽山陰創辦人張哲惟(Kobe)與陳婕寧(Janet)一起走進東三水街市場,兩人身著一身低調的黑,走到認識的店前輕聲招呼,老闆們總一眼就能認出他們。(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汪正翔)
東三水街市場每個攤位就像一口又一口的選品店,不只物件都經過店家精心擺放,檯面上所有商品也都是自己私心愛用的物件。(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汪正翔)
或是市場內熟食比例高,店家們工作繁忙,不只買賣手腳俐落,通常三餐飲食料理也快速又簡單。Janet 就發現,在新富町經營製冰工廠的愛嬌姨,煮個飯後直接去市場買盤雞肉、鹹蛤仔搭配,或是有人到雜貨店買罐廣達香肉醬,加點辣椒、豆腐拌炒,就成了一道速成麻婆豆腐。因此這次展中也特別找了四個店家分享自己的私房手路菜(艋舺中的一口——新富),不管是唐記鹹光餅的「蚵仔蛋鹹光餅」、大豐魚丸的「紅燒鰻羹」,都因應著市場生活,善用周邊店家手邊的食材簡單烹煮,上桌就是一餐佳餚。
「林金子小店」販賣各式各樣調味料與雜貨,吃稀飯必備「大茂黑瓜」、抹土司就超好吃的「廣達香魚醬」(麗玲姐私心推薦),好吃的這裡都有!(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汪正翔)
隨著時間,有些攤位傳承給第二、三代,東三水街也開始出現不同年紀、世代的市場人。這次「一口滋味」展區,就分別邀請何家黑豬肉的頭家嬤、林金子小店、大豐魚丸第二代老闆、唐記鹹光餅第三代老闆娘,橫跨不同年齡層與味覺記憶。(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汪正翔)
這裡的市場人不一樣!因為有這座街區裡讓人們相知相遇的「容器」
策劃《一口新富》,山陽山陰不只在忠泰基金會 2014 年起蹲點市場採集的影像、訪談資料發現許多好玩有趣的故事,他們感觸特別深的,是店家對身為市場一份子的自信。
「三水食品花生行」老闆一看到 Janet 和 Kobe 就熱情拿出各式各樣台灣在地水果製作的果乾,番茄、梅子、鳳梨,樣樣都非常香!(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汪正翔)
「不只剛才那個老闆,很多攤都是這樣子。兩邊互相知道彼此在做什麼,這件事是很難得的,也代表單位在在地花了很多時間心力」Janet 說。
展覽開幕那天,一群老店主們圍繞在以前台北市市場處為他們拍攝的照片前熱絡地指認熟悉的身影,林金子小店麗玲姐眼神溫柔觀賞自己的手路菜如何被呈現成食譜步驟,唐記鹹光餅年輕老闆剛忙完店務、匆忙地趕到現場打招呼。你會發現這座市場除了攤位與顧客間的人情味,還多了一分對整個街區的文化認同感。
忠泰基金會這幾年蹲點新富町文化市場,陸續透過許多田調訪談了解這些攤商與居民,過去積累的資料眾多,卻少有機會曝光,本次也經整理編輯後分享於「一口生活」展區。(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汪正翔)
文字刻意保留當年的問答紀錄,讓大家更臨場感受店家們的故事。(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汪正翔)
其實不單是新富町的一口空間,Janet 分享自己還是景觀設計系學生時,2010 年開始忠泰基金會就持續透過「都市果核計畫」做閒置空間轉化,包含融入展覽與活動的「城中藝術街區」、「中山創意基地 URS21」,在空間再造還不那麼盛行的時期,就以討論台灣違章、附加建築的《垂直村落》展覽,或是進駐空間的創意團隊、咖啡餐館活化場域,「閒置空間裡發生很多展演活動,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原來一個策動力可以讓人開始駐足、街區也產生改變」。
「一口果核」分享忠泰基金會活化閒置空間的「城中藝術街區」、「中山創意基地 URS21」、「新富町文化市場」。(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汪正翔)
(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汪正翔)
現在的新富町是計畫的第三站,這幾年來也持續與市場攤商們合作舉辦工作坊、講座、展覽,因此《一口新富》也特別透過「都市中的一口」,討論空間如何作為一個與地方連結的「容器」,並透過更貼合原建築的空間策略,為未來展演、活動預留各種可能,希望讓這次的常設展作為連結市場內外、新舊之間的對話載體。
沒有華麗設計,只希望你也一口一口的感受市場底蘊豐厚、沉穩的內在風景
最終,每一次聽見的故事都被山陽山陰轉化成「一口」就能輕鬆咀嚼消化的觀展經驗。U 型的新富市場建築嵌入了一個又一個洞口般的展櫃,小招牌般的燈箱溫暖的引導三大分區,同時因應綿長展期,穿插裸露的鐵件材料,讓自然鏽蝕留下這段時間的痕跡紀錄。而主視覺則融合既有的「U」型語彙與「口」字意涵,透過遞進視覺效果呈現從鳥瞰城市走入市場的意象。
常設展的空間設計其實相當具挑戰性,Janet 形容這裡就如「容器」,除了必須規劃觀展體驗,還要一併考量未來可能性舉辦活動、特展可能的空間樣貌。(Photo Credit:山陽山陰、Photography by 簡子鑫)
展覽中可以看見許多木件、鐵件都直接露出材質本來的樣貌,其實也是山陽山陰呼應建築空間重視構件質地的特色。(Photo Credit:山陽山陰、Photography by 簡子鑫)
「山陽山陰」觀察到建築空間中,擁有花旗松夾板所展現出的「木質調」、塑楞板傳遞的「半透明感」,為了延續原有的調性,他們在將既有厚牆上密封的展示櫃加以改造,不只設計成可拆卸、易於更換展件的型態,外嵌木作邊框也於邊緣覆上不同主題色彩,設計具有識別性卻又呼應空間木質調。(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汪正翔)
無論是空間的色彩、質地,都與過去大家對「萬華印象」生猛五彩的樣子不同,他們的空間與會,烘托出市場更內在的情感,「對我們來說,萬華就是個人文底蘊很深的地方,印象上比較沉穩一點」Janet 說,他們看到市場裡的人待客大方熱情,但其實各個卻也處事低調,默默而認真的重複日復一日的日常。
山陽山陰:「常設展主視覺在策略上延續既有的「U」型語彙,結合「口」字意涵,將U型轉譯為可填充的載體,同時也象徵著 U-mkt 本身作為空間容器,創造內外連結與新舊對話。」圖中也可以發現空間內部以圖騰而非色塊填充,著重於呈現視覺質地。沉穩的暗色系和展覽調性相互對應,訴說著他們感受到的市場。(Photo Credit:山陽山陰)
《一口新富》不要求感官刺激,只是希望或許你也能在這日本時代的老建築停駐一會兒,靜靜地穿越一口又一口的市場深層的面貌,最後也真正的走進市場。
(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汪正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