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港留白的水岸革命!專訪「國門廣場」幕後操刀者都發處長徐燕興、一口規劃設計宋鎮邁
很多人都說基隆變了,踏上海港終於看見海的那一刻,相信你也會覺得「這裡原來是個很美的海港城市!」。
今年新落成的「國門廣場」作為市區交通核心,約莫半年前此處還有個車流不息的圓環、陸橋、小艇碼頭旅客中心,如今竟變為一片人們自由定義的空白。然而「留白」一點也不簡單,由於土地分屬不同單位、各方運作習慣不同,這幾年來基隆市都發處與設計團隊「一口規劃設計 Ecoscope」是抱著模型、設計圖、報告書,分別向中央、相關地方單位討論和爭取經費,並且隨著協調結果滾動式調整設計,推敲出可實踐的方案。
「國門廣場」是串起基隆「山、海、城」的重要拼圖,但這項工程卻非單獨思考廣場設計,而是將視野擴大到整個水岸與綠帶!本次我們特別訪問基隆市都發處處長徐燕興及「一口規劃設計」負責人宋鎮邁,聊聊這項計畫究竟如何誕生,以及過程中的行動和掙扎。
今年新落成的「國門廣場」作為市區交通核心,約莫半年前此處還有個車流不息的圓環、陸橋、小艇碼頭旅客中心,如今竟變為一片人們自由定義的空白。然而「留白」一點也不簡單,由於土地分屬不同單位、各方運作習慣不同,這幾年來基隆市都發處與設計團隊「一口規劃設計 Ecoscope」是抱著模型、設計圖、報告書,分別向中央、相關地方單位討論和爭取經費,並且隨著協調結果滾動式調整設計,推敲出可實踐的方案。
「國門廣場」是串起基隆「山、海、城」的重要拼圖,但這項工程卻非單獨思考廣場設計,而是將視野擴大到整個水岸與綠帶!本次我們特別訪問基隆市都發處處長徐燕興及「一口規劃設計」負責人宋鎮邁,聊聊這項計畫究竟如何誕生,以及過程中的行動和掙扎。
從港西街晃悠到港邊,幾十年來盤根錯節的生活軌跡變成一片白色廣場,以大海為背景,行人愜意走向港岸,地上光線幽微點亮地面,小女孩在草皮上翻跟斗;噴水池衝向天際的那一刻,粉紫色的光前一群人像圍著營火,水舞音樂接著激昂了起來!「國門廣場」作為人們上岸的起點,雖無華麗功能,卻留下用一段時光與海相處的可能。
2022年6月正式啟用的國門廣場(Photo Credit:基隆市政府)
2022年6月正式啟用的國門廣場(Photo Credit:基隆市政府)
國門廣場現在已是居民日常休憩的好去處。(Photo Credit:Peiling Lin)
過去埋沒於車行圓環後的日本時代建築「海港大樓」,在規劃國門廣場後變成可友善步行走訪的場所。(Photo Credit:Peiling Lin)
廣場鋪上人造草皮,許多人席地而坐。(Photo Credit:Peiling Lin)
國門廣場上絢爛的噴水池在夜間展演光影水舞。(Photo Credit:一口規劃設計顧問有限公司、原間攝影工作室)
什麼樣的規劃才是「進步」城市的意象?
然而,回顧多年前,都市計畫並非如此,這裡一度為台灣「四大金磚」都更計畫之一〈基隆火車站暨西二西三碼頭都市更新計畫案〉,當時政府欲將建設結合交通轉運、商務、購物、旅館的高樓與建築。徐燕興處長(大家都親切稱他為徐處)2015 年剛接任時,火車站已為此向山邊南移、改為半地下化,但都更案仍多次流標。徐處形容,原計畫如同在海港前以高樓大廈築起一堵牆,山上的人看不見海岸,港邊的人和車只能在高樓間竄流。
如果這不是基隆要的,新規劃如何處理火車站前繁忙的交通、又要面向「人本」?
本次造訪基隆市都發處辦公室,拜訪處長徐燕興。(Photo Credit:Peiling Lin)
約在 2013 年,擁有城鄉所背景的市長林右昌上任前,即廣邀多位建築專業者擔任市政顧問,中原大學的名譽教授喻肇青為其中之一。身為基隆人,徐處印象很深刻,1985 年他還是個高中生時曾聽喻老師主持「港都山城是我家」論壇,在戰後政府亟欲蓋高樓、鋪馬路、造大橋,急著把台灣推向「現代化」的年代很少人討論「地方」,「可是他很早期就在談『進步也要有地方特色』,非常先進,而且是在二、三十年前不像今日這麼民主的時候,就提出公共政策要跟老百姓一起討論,強調參與」。
基隆市都發處擺滿各式各樣的模型、圖面,簡直像個小建築事務所,徐處希望即使在公部門,辦公空間也要培養處理都市規劃的設計氛圍。(Photo Credit:Peiling Lin)
(Photo Credit:Peiling Lin)
(Photo Credit:Peiling Lin)
面對當前混亂的狀況,徐處焦頭爛額的找喻肇青討論,這豈非完全與當年所提的環境關懷背道而馳?但他卻不著急,反而輕緩地說「燕興呀,我們應該先做個模型」。
匯集基隆各局處、專家學者意見,在租來的小房間催生「基隆市港再生標竿計畫」
於是,他們尚無預算之下就在市府旁另租了一個空間,喻老師帶領學生做出一個涵蓋火車站周邊的模型,而徐處下班後就到這裡繼續討論,大家繞著模型,先理清環境,再談規劃。不僅找王俊雄、林盛豐等資深顧問每週兩天來開會;還成立了由市長與臺灣港務公司(簡稱港公司)董事長共同主持的「基隆市港發展策略聯盟」(也就是「市港再生標竿計畫平台」前身),以城鄉所「大桌子」精神,讓文化局、都發處、港公司......等不同單位平等坐在一起,提出不同視角的考量。
「剛開始很多局長、科長都不習慣,覺得為什麼要大家講話卻不決策?可是與其進度快但資訊不足、花一筆錢做錯的事,不如付出多一點時間,但最後精準的決策」徐處認為這不僅匯集多方意見,讓基層科長與會拓展觀點,也對於實際行政影響重大。
「剛開始很多局長、科長都不習慣,覺得為什麼要大家講話卻不決策?可是與其進度快但資訊不足、花一筆錢做錯的事,不如付出多一點時間,但最後精準的決策」徐處認為這不僅匯集多方意見,讓基層科長與會拓展觀點,也對於實際行政影響重大。
都發處辦公室放置城市各區模型,是討論規劃的重要工具。(Photo Credit:Peiling Lin)
隔年,基隆市府涵蓋海港、城市、山丘的「市港再生標竿計畫」書面報告就在這個租來的小房間裡誕生,而後透過申請中央「前瞻基礎建設-城鄉建設-城鎮之心工程計畫」得到第一筆 200 萬元補助款,真正開啟「國門廣場」的設計。
喻肇青帶領學生做的模型立體化基隆「港、城、丘」關係,可感受到「基隆港」是核心節點,但港口因涵蓋商港、關務、軍事,土地由不同單位管轄而缺乏連貫性,人們看得見海,卻無法親近海。(圖為過去市府旁租來的小房間,左至右為市長林右昌、處長徐燕興、喻肇青教授)(Photo Credit:徐燕興)
從商港到國門的距離,「一口規劃設計」從港、城、丘脈絡思考環境
「國門廣場」基地僅佔基隆港西岸 5 千平方公尺,但地點是交通樞紐又直接影響居民日常,所以當「一口設計規劃」(後簡稱一口)拿下競圖,宋鎮邁說,他們所思考的不僅限於競圖範圍,而是「作為第一線海港城市,基隆可以有什麼樣的姿態?」
傍晚空拍基隆港,圖左側為東岸,右側設置 KEELUNG 燈箱處為海洋廣場。(Photo Credit:一口規劃設計顧問有限公司、原間攝影工作室)
(Photo Credit:一口規劃設計顧問有限公司、原間攝影工作室)
(Photo Credit:一口規劃設計顧問有限公司、原間攝影工作室)
宋鎮邁拿出一張基隆港的空拍照,指出先前西班牙團隊 Vicente Guallart Architecture 與仲觀聯合事務所設計的「海洋廣場」已經讓人與水之間的距離靠近了一大步,然而人們從客運下車,無論往西岸、東岸走,都仍然需面對動線迂迴、穿越車水馬龍的問題,造成港區自明性差,行人自然不想多停留。
【改造前空拍圖】觀看圖中黃色人行動線,若從海洋廣場往西岸走,首先會遇到港公司所有的小艇碼頭旅客中心、以及提供客運出入的圓環馬路,穿越層層阻隔後才會看見日本時代的海關大樓建築,動線曲折。(Photo Credit:一口規劃設計顧問有限公司)
【改造前空拍圖】從海洋廣場往東岸走,最大的問題在於此側面臨兩河流出海口:旭川河口(右下紅框)雖有棧道連接卻過於狹窄、田寮河口(右上紅框)則是船舶處,步行過程先後會遇到此二破口。且若想至東岸商場,甚至必須經過高架橋下車流急行、距離卻非常長的行人穿越道。(Photo Credit:一口規劃設計顧問有限公司)
「國門廣場」基地範圍不大,但徐處要求團隊必須連同周遭「西二三倉庫」一起想像,而一口甚至再放寬視角釐清,宋鎮邁指出,「當初我們看見了環境的港、城、丘,基隆就是天然良港與丘陵夾縫中生長出的城市,我們一直希望海洋廣場會是一個起點,往東岸、西岸連結,從港灣空間到東北角海岸景觀的藍帶資源,同時可以向台北盆地邊緣汐止、南港的山延伸出休憩的綠帶」,這裡是匯集一切的重要節點,甚至可以想像未來人們從下船後,使用綠色交通(如電動腳踏車)一路沿綠帶觀光至台北的可能,以「零廣場 0 Plaza」的起點概念,要將「商港」翻轉至「國門」高度。
圖中可見由海洋廣場(咖啡色地坪)連接至東岸處,已將原先窄橋改造為面狀區塊,也設計了蜿蜒的樓梯提供休憩。(Photo Credit:一口規劃設計顧問有限公司、原間攝影工作室)
未來東岸預計再建造連接文化中心與東岸商場的空橋平台,不必再走高架橋下車流眾多的行人穿越道,讓海洋廣場與周邊設施串接更自然。(Photo Credit:一口規劃設計顧問有限公司、原間攝影工作室)
一口認為,各種交通病徵根本問題都出自區域環境之間的斷接,本就不可能單點改善,所以他們不只提案東、西岸可能的設計規劃,也閱讀山系與水系、跨越行政區來做景觀設計(註1),尺度大幅超過原範圍,後續卻成為都發處「市港標竿再生計畫」的養分,讓整個計畫由文字報告長出 master plan 設計雛形。
(Photo Credit:一口規劃設計顧問有限公司、原間攝影工作室)
「面狀」思考串連基隆港東岸與西岸
一口團隊觀察,「西岸」可被視為基隆市區的交通服務核心,包含西二三旅運設施、基隆火車站、城際轉運站;「東岸」則是商業、文化為重的空間,有東岸商場、東三四旅運中心、基隆文化中心。
(Photo Credit:一口規劃設計顧問有限公司、原間攝影工作室)
宋鎮邁在這裡想做的是「縫合環境」,統整成一個或許不那麼便利卻更人本的空間,「『不那麼便利』的意思是,或許你的摩托車不能騎到家門口、不能一出車站就坐到計程車,可是多花一點點的時間,你會在步行轉乘的經驗裡,看到更多可能性。」
所以空間的串接不能只是線形,而是「面狀」規劃出連續、友善人行的環境,把破碎的區塊都連接起來,才能烘托出東、西兩岸的自明性。因此,完成第一期工程的「國門廣場」首先拆除圓環車道,回歸為原本人行可親近的空間,未來則將把暫時性建築國光客運臨時轉運站拆除、並封閉港西街,讓整個界面更加完整;而城際轉運站正式完工啟用後,也希望由建築延伸出天橋,串接西岸與市區方向,同時作為人們可休憩的廣場平台。
西岸國門廣場將分為三個階段設計與施工,逐步打造更連續友善的人本空間。(Photo Credit:一口規劃設計顧問有限公司)
海洋廣場通往東岸路上,則在旭川河、田寮河出海口分別有一處破口。旭川河出海口僅有一細長窄道接往東岸,接著在抵達基港大樓前,則因田寮河出海口港公司泊船而需要繞道,一口將這兩處透過鋼構基樁鋪出面狀空間,提升人行流暢感;未來也將透過天橋設計「跨越平台」串連商場與市民廣場。(註2)
(Photo Credit:一口規劃設計顧問有限公司)
國門廣場現況(Photo Credit:一口規劃設計顧問有限公司)
想推動公共政策,都發處從醞釀集體心理下手
基隆港步行環境缺乏連貫性,主因在於涵蓋商港、關務、軍事功能,土地由不同單位管轄,這代表都發處與一口需要和多方協調、向各單位爭取經費和支持。在這個過程中,都發處不只與所屬單位討論,也在民間不斷醞釀!比如小艇碼頭屬於港公司所有,原本建築空間甚至和民間企業簽訂了長期租賃契約,為何港公司最後也支持重劃?
徐處指出,透過和大專院校空間專業系所合作 URS,或進行融入社區參與的活動其實相當重要,「剛開始我們在學都市計畫,認為什麼事都要理性,但後來讀了城鄉所,要讀心理學、精神分析,你會發現整個社會其實有『集體心理』,尤其做『西二』後我開始理解到,所有公共政策都是理性設計與集體心理之間,一直互相辯證,最後激盪出一個方案。」
(Photo Credit:一口規劃設計顧問有限公司、原間攝影工作室)
徐處口中的「西二」,就是與 2015 年實踐建築系在暑期開學前要求大一到大四學生組隊競圖的傳統「大評圖」,邀請他們想像正濱漁港的未來地景,最終成果於西岸的「西二倉庫」展出,當初該建築正面臨拆除與否的問題,「當有爭議時,我們不要去面對所有權爭議,我們來談願景」徐處說,而那次展覽也是許多基隆人首次見到倉庫建築的樣貌,這讓許多在地人都非常感動,很多機遇就在這之中漸漸交互發酵,間接吸引到地方創生團隊來到基隆(如星濱山),而市民也看見空間的可能性,影響到港公司面對整個區域土地的態度。
「我剛來基隆時,其實中產階級都明白打開港口、親水的價值,但通常認為領導者不會有決心做或覺得這件事不會達成,有沒有信心是完全不同的狀態。」徐處說,諸如此類的「參與式溝通」,基隆到現在都仍然持續進行中。
(Photo Credit:一口規劃設計顧問有限公司、原間攝影工作室)
像個小事務所!一口與都發處抱著模型到各單位爭取實踐、滾動式調整設計
實際面對不同所屬權與經費上,為了實踐設計,一口團隊和都發處像組成一個小型事務所參加競圖一樣,分別到港公司、航港局、行政院、國發會,帶著簡報與模型解說整個企劃,爭取支持與預算,也互相理解彼此的需求。
一口規劃設計 Ecoscope 建築師 Manolo F. Ufer、負責人宋鎮邁。(Photo Credit:Peiling Lin)
但支持只是第一步,實際上最困難的,是不斷斡旋與滾動式調整的過程。由於港公司管理商船業務、國防部維護軍艦與國安,各單位在港周遭各司其職,景觀上「整合」的工作全靠都發處集結各方的意見,這些單位他們都不只拜訪一次,而是不斷討論各方都能接受的方案。
舉例來說,東岸田寮河出海口的船隻移位,需要港公司與海軍彼此協調,要盤點港內常駐、臨時船隻,又要協調其他軍港泊船的可能,來回就討論了 8 個月,宋鎮邁提到「有很多碎片並非各單位不會或做不到,而是在原本的工作架構下沒有這塊」,直到所有條件都達成後,平台的設計才是可實踐的。
一口規劃設計的工作室,牆上貼著細部設計與施工照。(Photo Credit:Peiling Lin)
一口重視製作模型,除了藉此將圖面立體化感知狀態外,也是與公部門討論法規面、和結構技師討論整體結構設計的重要工具。(Photo Credit:Peiling Lin)
(Photo Credit:Peiling Lin)
其中當然也有未能實踐的設計,比如一口也實際設計了起初喻肇青提出「還地於海」在西岸打造一座人們可走進海港的游泳池,或東岸讓人們更靠近海、擁有更多綠意的凸堤設計,不過仍因軍、商港用途或法規限制而採取其他折衷方案。
基隆港的特殊性,讓團隊必須持續滾動調整設計,加上公共工程是依照中央各部會、港公司的補助款,將一個整體計畫分割成不同階段進行,讓事務所必須與六所不同營造廠對接,對於他們而言都是很大的挑戰。
一口工作室的玻璃門直接變成討論的白板,整面都是關於基隆港的周邊設計。(Photo Credit:Peiling Lin)
一方面因基地交通必須施工時維持可使用狀態,一方面因工程款分配,圖中可見西岸與東岸的工程都需要分期施作。(Photo Credit:Peiling Lin)
宋鎮邁笑說,「我們做的事都不在業主(基隆市政府)的土地上,但我們又一直擾動不同單位日常的工作,所以跟基隆市府很像一個『小型事務所』,有的業主很在意成果,但徐處長在意這個過程,會覺得無論如何必須嘗試、提出很多的可能性。不過與市府工作很好的是,他們對我們的分析很有把握,對我們提出的建議很願意傾聽,遇到法規面需要突破,就可以由公部門來協助,大家一起分工是很有效的狀態。」
一口規劃設計 Ecoscope 負責人宋鎮邁在製作模型的工作空間中。(Photo Credit:Peiling Lin)
一口規劃設計 Ecoscope 工作團隊。(Photo Credit:Peiling Lin)
做出六成的願景,先跨出靠近海的第一步
「雖然喻老師提的願景太進步,我還做不到,可是我們理出『用更人本的方式去做』的道理,讓海走得到、看得到,把他的夢做出六成出來,總是比一個很大的夢但從來沒出現過來得好。」徐處說。
國門廣場面對國光客運臨時轉運站。(Photo Credit:Peiling Lin)
國門廣場光環境亦相當友善,夜間除了暖黃色的路燈外,地面使用光條照明,具安全性又不過度刺激。(Photo Credit:Peiling Lin)
一口的設計串接原本被分隔的景觀,沒有複雜的設施,卻把親海的機會還給生活在這裡的人們,不加以定義,反而讓國門廣場有更多未來性海洋城市生活的可能。
徐處坐在擺滿模型與計畫書的辦公室裡,緩緩說道「實際上,我更喜歡的是國門廣場以後的軟體,能有各種不同想像一直發生,比如我們可以搭一個棚子,早上有學生分享他們的創作,下午可能是樂團的演唱會,傍晚再辦個爵士音樂會,然後晚上可能是(交大建築所教授)龔書章在台上拿著啤酒主持,喝酒不聊是非、我們聊基隆的未來......。」
國門廣場正在施工中的旅客服務中心。(Photo Credit:Peiling Lin)
周邊公共座椅區域(Photo Credit:Peiling Lin)
國門廣場是城市中心難得的一片空白,可架設舞台展演、舉辦市集、擁有不同海港活動的可能。(Photo Credit:一口規劃設計顧問有限公司)
(Photo Credit:一口規劃設計顧問有限公司)
(Photo Credit:一口規劃設計顧問有限公司)
註1:一口在設計過程共統整出 10 條連結基隆港、城、丘的路徑,提出基隆有機會發展綠色運具,讓人們從港邊郵輪下船,一路藉由電動自行車等方式前往台北。同時,還梳理台北-基隆的交通動線,提議國道大型車輛下交流道後應與市區分流,並分析計算市區所需的停車數量,建議在火車站南站設置停車場等等。
註2:此部分屬於東岸郵輪廣場工程,近期於11月已開始進行施工。
相關連結
基隆市都發處 ☞ Vision Thinking 看好基隆
一口規劃設計顧問有限公司☞ Ecoscope
註2:此部分屬於東岸郵輪廣場工程,近期於11月已開始進行施工。
相關連結
基隆市都發處 ☞ Vision Thinking 看好基隆
一口規劃設計顧問有限公司☞ Ecosco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