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跑攤藝術季探索「彰化時間」!串聯店家、從藝術創作看彰化魅力
延伸自去年主題 多元視角裡的「彰化時間」
彰化跑攤藝術季自2020年誕生,為王振瑋老師與學生閒聊間產生的藝術活動,至今透過串聯在地空間、店家,展現藝術活動的多種面貌,亦曾在疫情期間跨出外縣市,呈現跑攤深具彈性、有機發展的精神。

從「家」到『彰化時間』:跑攤藝術季的演進
今年以時間為題,特別聚焦於「彰化時間」,策展人黃韶瑩認為,這樣的想法從去年即已埋下伏筆。「主題從去年『家』的主題延伸而來,因為當時的藝術家大多來自彰化,或選擇居住彰化,他們的共通特質就是『某種程度已經在這裡待上一段時間』。」而「彰化時間」會是什麼面貌?若與人們形容悠閒、從容的「美國時間」相比,彰化時間會是具象的風景?還是個人記憶的切片?是否有更多呈現方式?

彰化時間:慢速了的風景與記憶
對於黃韶瑩而言,她與彰化的關係曾因為求學而停留,也曾離開到外縣市,幾度再回來,觀看「彰化時間」,相較於台灣他地、美國時間,有著緩慢的特質,「像是騎著時速只有10公里的摩托車,人事物好像有改變,但細看好像又沒變,整體的時間單位似乎被拉長。」曾為跑攤藝術季策展人、參與每屆展出的王振瑋老師,認為從彰化發展400年的歷史來看,仍然可在建築、地方看見歷史的印記,但因為產業結構不同於其他城市,無法像其他地方快速開發,因此彰化時間除了歷史悠久,也帶著包袱地向前邁進。

但無論從什麼視角看待彰化時間,在這次的展覽中,「彰化時間」如同開放的答案,「它就像是括號,當中的文字可以自由填入。」王振瑋老師分享,「可以是物理上的時間流動,也融入了地方文化、歷史軌跡和個人感受的獨特體驗。」黃韶瑩補充。
12 位藝術家 ‧ 多重視角 ‧ 重新看見彰化
此次跑攤藝術季的命題具鮮明開放性,邀請的12位藝術家,相較於去年限定於長居彰化及曾在彰化生活的創作者,今年更涵括不同背景的人,有些是在地居住、有些為移居,有些則是返鄉者,在多種視角、創作形式中「鼓勵大家尋找自己的經驗、回憶。」黃韶瑩說道,「我們比較像是用反向操作的方式,讓彰化重新被看見、再讓大家帶朋友進彰化走走。」而呼應此次展覽主題,主視覺設計以時間具流動、光影等意象為靈感,當中更融入設計師在彰化巷弄瞥見牆上數字510702.03.-00,展現具個人記憶片段的巧思,不僅引人好奇、想像,同時也賦予觀者自由詮釋的意趣。

關於彰化時間的多種切面
「彰化時間」因創作者個人經驗、觀看地方文化的視角不同,於是開展出不同的觀察、作品樣貌。此次參與展出的12位藝術家作品主題大致具「日常採集」、「時間與記憶」、「地方連結」等三種切面:

01 日常採集|捕捉日常的光影:自覺中的彰化片段
彰化時間可以是抽象的感知,也可以是日常中隨意瞥見的風景、物件。黃少葳過去較少造訪彰化,這次以訪客身分探索此地,用手機攝下有感的畫面後,透過重新閱讀影像再創作為《候車月台》、《夏》等油畫作品。彰化時間對她而言,像是可以用長時間的步調開啟一件事情,而油畫作品以晃動的筆觸呈現影像中的微光,亦以時間感的光影呈現凝視日常的片段。

同樣較少前往彰化的陳孟潔,這次在造訪彰化多地後,選擇以貝殼廟為靈感,結合擅用的陶土創作和諧音梗,創作一系列《殼獸》(諧音:咳嗽)。彰化時間對她而言為發展歷史悠久的城鎮,這次陶土創作也不施釉彩,與貝殼一同展現時間淬鍊後的自然樣貌。

楊登麟的創作常以複合媒材呈現,此次《梯子─CHW1》以白膠一層層疊加和乾燥後形成的厚度、皮感,呈現時間堆疊而出的樣貌。作品在「不厝」老屋中展出,白膠的半透明與金屬光澤,展現出陰翳美感,也與老屋相互呼應呈現時間沉澱後的哲思。彰化時間對他而言像是「秘密基地」,雖然離家不遠,但是能讓人切換環境、暫時獨處的空間。
楊登麟《梯子─CHW1》於老屋「不厝」展出,藝術家將白膠以包裹類家具和工具的方式放大展現,整體宛如復刻時間的紋路,強烈地在覆蓋、垂墜等形式中,傳遞記憶或消逝之事件。(Photo Credit:MOT TIMES 明日誌、Photography by Rafael Wu)
02 時間與記憶|記憶工藝與回憶定格:時間中的自我敘述
時間的切片承載了對過去的表述,以及當下回望過去所產生的感知。陳文賢這次的作品《交會》,靈感來自在彰化求學時期的艱辛記憶,當時並非科班出身的他,需更加努力才能趕上同學的學習進度。這次創作延續求學時期學習的銲接和拉坏技巧,兩種皆有「火候恰到好處,陶土才會成熟、鐵才會融化成型。」因此彰化時間也象徵了他等待自己成長的階段。
陳文賢《交會》結合銲接和拉坏技巧,兩者皆需經過高溫與時間的積累,才能完成材料的轉化。(Photo Credit:MOT TIMES 明日誌、Photography by Rafael Wu)
許芯慈此次在老屋「不厝」中展出的《蛹》,靈感來自求學時期以身體不適逃脫學業和日常責任的手段,當時「裝病」時去看中醫的常見中藥包,成為暫時逃離日常的象徵。彰化時間對她而言,是南北往返旅程中岔出來的節點,可以被視為暫時離開原本道路的休息之處,因此也賦予她悠閒的時空感,《蛹》正呼應此一感受,具有暫離日常、短暫休息的意味。
許芯慈《蛹》位於老屋「不厝」,猶如放大版的中藥包,以「繭」的型態懸掛於展場中,象徵著暫時休息的樣貌。(Photo Credit:MOT TIMES 明日誌、Photography by Rafael Wu)
回應時間主題,王振瑋老師的創作《切換》介於兩檔展覽間,因此這次作品隱含時間被壓縮而有焦慮的狀態。創作位於1/2 Room - Daily Goods & ART屋頂,以「日晷」為靈感,繪出太陽下自己隨不同時間層疊而出的影子。由於創作時須保持憋氣、身體不動的狀態,也具象化為時間的伸縮感。此一作品亦如同二十多年前老師曾創作如木乃伊的雕塑,在時間上具有呼應過去、現在的趣味。老師仍會於展出期間在現場持續創作,亦歡迎參觀者拿起畫筆一同繪製影子、記錄自己的時間。

李依珊因求學曾在彰化停留五年,《帶妳去看,我看見的風景》透過創作與母親分享她的日常生活,而彰化時間對她而言,是與求學時期有關的時光,當時受到學校和當地店家的照顧,至今回憶起來仍感到非常溫暖。
李依珊《帶妳去看,我看見的風景》以母親製作的手工皂為媒材,將肥皂水在明信片上作畫,把彰化求學時的日常一一記錄並分享給母親。(Photo Credit:Bluewein)
03 地方連結|離鄉與回望:從異地視角理解彰化時間
彰化時間除了在地人的日常觀察,非居住此地者的視角,也呈現了不同的面貌。謝榕蔚《台北冬天下的雨》為寄託鄉愁之作,他自承過去彰化對他而言有時「有點無趣」,而父親對此地卻有深厚的愛與執著。直到他搬至台北,經歷持續不斷的降雨,也讓他深刻感受到對家鄉的珍惜,進而理解父親對彰化那份濃烈的情感。如今回看彰化時間,他認為相對台中、台北時間,則帶有浪漫的感覺,是離開後而產生的不同視角。
謝榕蔚《台北冬天下的雨》作品以台北雨水為媒材,過程以防水反光布背面連接導管,於下雨天採集雨水,每瓶雨水皆標示當天的溫度、濕度、地點,融會對家鄉的情感。(Photo Credit:MOT TIMES 明日誌、Photography by Rafael Wu)
停在1/2room角落的閃亮電動機車《依依不捨 Don’t say good-bye》,為張程鈞之作。創作靈感來自台灣新法規導致許多移工不符規定的舊車無法上路,靜止的電動車呈現速度減緩或休息的狀態,也呼應著彰化時間的某一切片。彰化時間對張程鈞而言,既慢又短,因應當地生活作息如店家開門時間,發現可用時間很少,屬於步調較慢的城市。

歐靜雲粉彩色系的《挽留》,來自對彰化的認識是「扁平的」──日常即專注通勤於彰化與工作間,對彰化時間的認知,也屬於繞圈圈式的通勤於彰化的路線、記憶,帶有封閉的感受。其憶起屬於彰化的片段,便是路上被壓碎的雜物或屍體、雨天馬路上鮮豔的倒影。
歐靜雲《挽留》咖啡地方 UNDERCOFFEE展出,以書的形式呈現,採用彰化民家常見的手工藝材料如蕾絲、彩色珠子,構成具彰化生活感的面貌。(Photo Credit:MOT TIMES 明日誌、Photography by Rafael Wu)
林品嘉過去曾採集普通物件創作《超級ㄒㄧㄥˊ錄》,此次呼應彰化時間,延伸過去創作主題作為彰化時間的作品──《超級ㄒㄧㄥˊ錄2025─慢分彰化見聞行錄》。為了此次創作,她以「苦行僧」方式親自走過彰化每條街道,屬於田野調查之作。彰化時間對她而言,如同書中賣粉圓攤販展示的說明牌「粉圓的煮法請自取」,彰化時間也是參觀者可以根據自己的步調,選擇快速或緩慢體驗的狀態。
林品嘉《超級ㄒㄧㄥˊ錄2025─慢分彰化見聞行錄》包含手繪地圖,以及透過其有趣視角所架構的彰化主題,包含路邊午睡的人們。(Photo Credit:MOT TIMES 明日誌、Photography by Rafael Wu)
其餘還有張容瑄《光陰無語,草木知》,創作靈感源自不在老家生活的缺席狀態,作品透過水墨繪出窗邊的飛蛾、昆蟲與植物等自然樣貌,傳遞「曾經臨在,但現在又缺席的狀態」。張卉欣的攝影《第二種構圖》以攝影探索樹木,並以多個視角捕捉同一棵樹,呈現不同構圖的時空感知。


張卉欣的攝影《第二種構圖》於Honey Mama 蜂蜜媽媽展出,以多個視角捕捉同一棵樹,呈現不同構圖的時空感知。(Photo Credit:MOT TIMES 明日誌、Photography by Rafael Wu)
跳脫黑盒子的展覽形式
彰化時間因藝術家背景、創作形式,展現開放、多元的面貌,正如跑攤藝術季從2020年到2025年間,以有機的方式開展出實驗性、開放性的藝術活動。在空間的選擇上,歷來也因應疫情影響、店家意願,於1/2 Room - Daily Goods & ART外,持續與不同店家串聯,而促使藝術家和在地有更多的對話,今年則在Tzemdas Kaffa 手作.獨立思考咖啡、芳月亭食堂、Honey Mama 蜂蜜媽媽、不厝、咖啡地方 UNDERCOFFEE等空間展出作品。王振瑋老師認為,跑攤藝術季可以讓大家認識到藝術有很多不同的表現形式,「不只在美術館,也可以再日常空間中發生。」未來,跑攤藝術季也將繼續打開大家的想像,感受藝術即日常的觀展體驗。


2025跑攤藝術季 Tsáu Thuann Art Festival
展覽日期|9 月 1 日至 9 月 30 日
展覽地點:1/2 room - Daily Goods & Art、Tzemdas Kaffa 手作.獨立思考咖啡、Honey Mama 蜂蜜媽媽、咖啡地方 UNDERCOFFEE、不厝、芳月亭食堂
Facebook|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