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 Art
回到自然,也回到自己:台中《Touch Grass觸草》群展匯集浜名一憲等9位藝術家,在百年老屋中喚醒內在感知 回到自然,也回到自己:台中《Touch Grass觸草》群展匯集浜名一憲等9位藝術家,在百年老屋中喚醒內在感知

回到自然,也回到自己:台中《Touch Grass觸草》群展匯集浜名一憲等9位藝術家,在百年老屋中喚醒內在感知

9/26-12/18,於台中歷史老屋 1035 Collab 登場的群展《Touch Grass 觸草》,集結九位藝術家,以泥土、陶與植物的創作,開啟一場關於身體與感知的對話。
「創作者如何用其溫柔的感性連結自然與人類。」——人類學與神話學家石倉敏明在《器物的足跡》中如此書寫,也成為台中《Touch Grass 觸草》群展的起點與精神核心。取自於 Z 世代的網路用語「Touch Grass」的展名,提醒人們放下手機、走出虛擬世界,實際「去摸摸草」;而在 1035 Collab 的歷史建築中,這句話則化作一種對內在真實的召喚:透過藝術的感知,重新感受身體、自然與情緒的流動。
 
(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Kura Yang)
 
此次群展由當代藝術企劃公司「樸湘 PU SHIANG 」策劃,創辦人 Sophie Wang 表示,策展靈感源自個人經驗:「在家中看著自己收藏的陶藝品,覺得這些物件讓空間變得有生命力,也能在煩躁的時候,帶我神遊到別處。」這份被藝術安放的感受,促使她展開策劃。閱讀《器物的足跡》、《美學的意義:關於美的十種理解與體驗》等書時,Sophie 也意識到藝術家們以自身感性創作,將自然元素融入生命中,那種誠實而溫柔的狀態,成為本展最初的靈感。
 
(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Kura Yang)
(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Kura Yang)
 
Sophie 集結了 Sam Bakewell、Kazunori Hamana、Naotaka Hiro、Richard Long、Nicole Ondre、Akane Saijo、王筱璦 Hsiao-Ai Wang、Masaomi Yasunaga 八位藝術家,並邀請花藝師廖浩哲 Haojhe Liao 參與,以自然為媒介,讓作品超越器物層次,成為人與自然之間的感性橋樑。
 

藝術融入生活場景的可能,歷史空間中的當代回聲

 
《Touch Grass 觸草》選址於台中「1035 Collab」登場,這棟建於 1910 年代的歷史老屋原為「吳眼科診所」,最早在日治時期名為「鈴木耳鼻咽喉科醫院」,名稱中的「1035」取自當年的電話番號。2022 年由 SYDRO 建築設計事務所修復後,空間結合精品咖啡廳、建築師事務所、藝廊與烘焙工作室,以嶄新樣貌重現,成為兼具歷史厚度與當代感的生活場域。
 
(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Kura Yang)
(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Kura Yang)
 
隨著不同品牌的進駐,「1035 Collab」不僅是一棟老屋的再生,更像是一座有機共生的聚落,讓歷史建築與創意實踐在日常中自然交織。此次群展由家具藝廊 GFG 協力佈置展場,選用 Pierre Jeanneret、Finn Juhl 等設計師的經典家具,讓空間與家具老件在材質與工藝之間展開對話。作品於其中不僅被觀看,更與時間與生活氣息共存,讓觀者在行走之間體會藝術融入日常的多重可能。
 
(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Kura Yang)
 

從泥土開始,與自然共感的起點

 
進入 1035 Collab 的木構展場,展覽的動線從「泥土」出發。一側牆面展出英國大地藝術先驅 Richard Long 以家鄉艾文河泥創作的泥土繪畫,他透過手的推抹與重複動作,留下自然流動的節奏。Richard 將步行與觸摸大地這種日常動作轉化為創作語言,詩意地探討人類和大自然間的關係,也成為此次展覽的精神起點。
 
(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Kura Yang)
 
牆下與展場角落陳列的數顆陶器,是由日本藝術家浜名一憲 Kazunori Hamana 創作的手工陶壺( tsubo )。兼具陶藝家、農夫與漁夫多重身份的 Kazunori,年輕時曾於東京擔任服裝設計師,返鄉回到千葉縣海邊村落,開始以自給自足的生活養成創作。其大陶壺作品在風吹日曬下自然風化,裂紋與粗糙表面成為歲月的痕跡,古樸而蘊含詩意的樣態巧妙地融入當代各類型的生活場景中。
 
(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Kura Yang)
(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Kura Yang)
 
延續「觸地」的意象,另一側牆面展示著英國藝術家 Sam Bakewell 的作品,他擅長以陶作為媒介,透過雙手與土的互動揭露潛意識。作品表面帶有皮革般的質感,與下方的皮革沙發互相呼應,立體且具有張力,彷彿要從畫面中跳躍而出。
 
(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Kura Yang)
(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Kura Yang)
 
沙發旁陳列的,則是 Masaomi Yasunaga 的作品。Masaomi 深受日本前衛陶藝團體「走泥社」( Sodeisha )影響,以考古出土物為靈感,打破陶藝傳統上的功能性思維,想做出一種像從土中被挖掘而出的樣態。他以釉劑為主要媒材,輔以長石、岩石、金屬與玻璃粉,埋入土中燒製後再以挖掘的方式構築形體,開創一種介於雕塑與器物之間的嶄新可能。
 
(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Kura Yang)
 

柔軟的力量:女性與身體的對話

 
展場深處轉入更具張力的節奏,由兩位女性藝術家揭開新的篇章。加拿大藝術家 Nicole Ondre 以「結」為主題創作,將陶轉化為力量與連結的象徵,以柔軟泥土捏製的簡約結繩造型,經陶燒後轉為硬脆的形體,柔韌卻蘊含堅毅的力量。「這種概念性的反差讓單件作品即便放在大片牆面上,也能撐起整個空間的力量。」Sophie 認為女性創作看似柔軟,卻蘊藏深層張力。
 
(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Kura Yang)
 
京都藝術家 Akane Saijo 西條茜的作品則打開另一種感官體驗。她的陶器作品多具有有機形態,內部中空,表面有可吹奏的孔洞,結合吹息與聲音的表演模式,使作品「活」起來。這些結合地方傳說與個人記憶的形體,邀請觀者以身體參與,與作品共振。
 
(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Kura Yang)
 
展覽的尾聲,由 Naotaka Hiro 的作品收束。藝術家透過繪畫、雕塑與動作將身體痕跡留於作品,使創作成為意識與肉身的延伸。「他的作品有種原始的力量,是理性與感性交錯的狀態。」Sophie 認為,這份勞動性的存在感,也讓觀者在觀看過程中重新意識到自身的身體,進而感受到與自然的共生。
 
(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Kura Yang)
 

回到自然,也回到自己

 
除了國際藝術家,展覽也邀請兩位台灣創作者參與。王筱璦 Hsiao-Ai Wang 以日常與自然為創作出發點,從河石、花朵到金屬線,結合手縫與金工技法,探討時間與內在感知間的微妙關係。她的作品靜謐而細膩,回應萬物於無常中循環的節奏,也提醒人們珍惜生活的片刻感受。
 
(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Kura Yang)
 
此次也首度攜手藝術家廖浩哲 Haojhe Liao,在展期三個月中依節氣更替花藝作品,讓空間隨時間變化,體現「草」的真實呼吸與季節流轉,同時也讓不同的植栽花藝與 Kazunori Hamana 的陶壺共同呈現多樣共生的面貌。
 
(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Kura Yang)
展覽最後引用設計師皆川明的話作結:「藉由接觸『東西』蘊含的情感,能喚醒使用者心中的情感。」《Touch Grass 觸草》試圖喚起的,正是從自然出發、通往內在的過程。在資訊過量與感官麻木的時代,這些藝術家以泥土、釉藥、金屬與植物為媒介,邀請我們暫時放下手中螢幕,去感受風的溫度、材料的觸感,回到自然,也回到我們自己。
 
(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Kura Yang)

Touch Grass 觸草
展期|2025 年 9 月 26 日- 12 月 18 日
地點|1035 Collab(台中市中區市府路73號)
參觀|預約制,如有其他需求歡迎聯繫 info@pushiang.com
 

延伸閱讀 More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