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成立於台南的丁尺建築師事務所,跨足住宅建築、景觀設計、老屋翻修,從台南的「昔屋」、「木木之家」,到屏東老舊的碾米廠改建的「驛前大和頓物所」,他們的作品中時常可以發現光的流動與通透,對於老宅或歷史建築,則在保存舊景的同時,巧妙的注入新的設計。
而「鯨魚小學校」是丁尺建築師事務所完成的第一個公共工程競圖,這座嶄新的建築以「鯨魚」意象做為設計概念的發想,退去傳統校舍生硬的印象,型塑大鯨魚從海洋遊進校園,回游、圍繞、守護著孩子。一起來看看 3 項「鯨魚小學校」巧妙因應當地環境的設計!

屏東「加祿國小枋山分校」校門化作富有童趣的鯨魚尾巴。(Photo Credit:丁尺建築師事務所 J.R Architects)

建築順著階梯緩緩向上延伸,並在一旁將溜滑梯融合於其中。(Photo Credit:丁尺建築師事務所 J.R Architects)

屏東「加祿國小枋山分校」校門化作富有童趣的鯨魚尾巴。(Photo Credit:丁尺建築師事務所 J.R Architects)

建築順著階梯緩緩向上延伸,並在一旁將溜滑梯融合於其中。(Photo Credit:丁尺建築師事務所 J.R Architects)
1. 學校建築就是孩子的遊樂場!設計融於建築的景觀遊具
「鯨魚小學校」像浮出海面的白鯨,西南側的水泥折板結合草坡、階梯與溜滑梯如隱化的鯨背,最後逐漸向上延伸成為建築量體與空間。遊樂設施被融於建築體中,而孩子們就像乘著鯨魚四處玩耍。

圖左上側的水泥折板就像是沒入草地中的鯨背,建築本身轉化為孩子們遊樂的場所!(Photo Credit:丁尺建築師事務所 J.R Architects)

圖左上側的水泥折板就像是沒入草地中的鯨背,建築本身轉化為孩子們遊樂的場所!(Photo Credit:丁尺建築師事務所 J.R Architects)

樓梯延伸至頂樓平台,視野隨著高度逐攀升而越過海堤,眺望與廣場截然不同的景致。(Photo Credit:丁尺建築師事務所 J.R Architects)


中央的鄰里活動廣場,成為提供當地人休閒活動的公共空間。(Photo Credit:丁尺建築師事務所 J.R Architects)
2. 合院型空間配置,阻擋屏東強勁的落山風
屏東位於中央山脈尾端,每年10-4月東北季風翻越山脈而下,總會形成強勁的落山風。因此建築師特意設計合院型的教室配置,不僅阻擋了來自東北方的落山風,也圍塑出面向大海的舒適教學空間與鄰里活動廣場。

天花板以藍灰色調呼應海洋意象,牆面上圓形鑿洞則是海水氣泡的意象隱喻,也是孩子與光影抓迷藏的嬉戲空間。(Photo Credit:丁尺建築師事務所 J.R Architects)


活動走廊錯落配置了數片垂直水泥板牆,阻擋季風及西曬。(Photo Credit:丁尺建築師事務所 J.R Architects)

校園合院型開口面向台灣海峽,迎接壯闊海景,背面東邊則設計數片水泥牆板,阻擋當地的落山風。(Photo Credit:丁尺建築師事務所 J.R Architects)

校園合院型開口面向台灣海峽,迎接壯闊海景,背面東邊則設計數片水泥牆板,阻擋當地的落山風。(Photo Credit:丁尺建築師事務所 J.R Architects)
3. 素雅的屋頂也是海嘯避難平台
藉由大階梯的動線引導,人們的視線與活動由地面緩緩爬升至屋頂。考量到「鯨魚小學校」離海洋僅不到15公尺的距離,屋頂平台在設計時,便同時規劃為海嘯發生時提供居民避難之處。

頂樓屋頂平台同時規劃為海嘯來襲時的避難平台。(Photo Credit:丁尺建築師事務所 J.R Architects)

南向牆面透過鏤空的幾何形狀導入陽光。(Photo Credit:丁尺建築師事務所 J.R Architects)

鯨魚小學校後方操場。(Photo Credit:丁尺建築師事務所 J.R Architects)
孩子所處的環境,往往會影響他們未來對美的詮釋,無論是去年教育部發起的「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為校園角落注入現代美感設計,或是設計師與學校主動提案修復的「石碇高中茶葉教室」,教學空間逐漸由實用功能轉向兼具潛移默化的美感培養。如今在南方的海岸旁,隨著海潮拍打的節奏與廣闊的山海景緻,「鯨魚小學校」開啟了校園設計不同的想像,入圍<2020 ADA 新銳建築獎>更是對此校園設計的一大肯定!
編輯/林沛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