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者能夠看到他自己所擁有的是何等的少,而他所未曾擁有和永遠不會擁有的是何等的多。 每到一個新城市,就會發現一段自己未曾經歷的過去:已經不覆存在的故我和不再擁有的事物的陌生感,在你所陌生的不屬於你的異地等待著你。」—義大利作家卡爾維諾《看不見的城市》
不像台北中華商場如夢一場的消失殆盡,當我們探索晴空朗朗的台南時,從街區巷弄的掌紋間,總有一塊紅磚、一根圓柱,輕易洩露了城市的前世今生。
 
在台南,你可以目睹大清雍正時期的甕城,也能看見日治時期在台灣的日本建築師們東西混融的建築實驗場;既有日籍建築師森山松之助(1869年-1949年)風格繁複卻順應機能而生的「台南地方法院」,也並存著曾獲普立茲克建築獎的日本建築師坂茂所打造垂直、堆疊、錯位的「台南市立美術館」當代白色方盒。
 
因此即便面對無水可注的「河樂廣場」,我們依然能在MVRDV的設計下,發現舊「中國城」商場基礎結構下的視覺印記,並以步行將蜿蜒與起伏的地形收進詩意的冬季。


由建築界鬼才Winy Maas及其帶領的MVRDV所設計的河樂廣場。(Photo Credit:MVRDV)
就算是沒有水的河樂廣場依舊有他自己迷人的樣子。(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Chris Chen)
 
必訪!絕美公共藝術、有機大紅樓梯,台南總圖不只是圖書館
 
但你去過臺南市立圖書館總館了嗎?今年1月甫開幕,由荷蘭Mecanoo建築師事務所與張瑪龍陳玉霖聯合建築師事務所聯手設計而成,整體外觀以垂直線條為主,並結合倒立式階梯造型提供騎樓遮風避雨,另外極為吸睛的金黃色格柵則具有阻熱效果,並暗藏老屋窗花圖騰,呼應台南在地文化。

今年甫開幕的臺南市立圖書館總館,以絕美外型吸睛。(Photo Credit:臺南市立圖書館)
 
一入館,挑高大廳懸吊著英國藝術家保羅.考克斯基(Paul Cocksedge)所創作的「陣風(Gust of Wind)」,像是把書頁隨風騰飛的瞬間凝結,為紙本閱讀的快樂揭開一場序幕。

英國藝術家保羅.考克斯基作品「陣風」。(Photo Credit:臺南市立圖書館)
 
但這還不是最精彩的部份。新總館裡最讓人驚豔的肯定是這座有機曲折的大紅主樓梯,當時荷籍建築師在台南田調時發現市區裡有不少廟宇的外牆為赭紅色,因此他擷取這個屬於台南的顏色,再結合挑高大器設計,讓人由上往下俯視時,能真切地感覺到設計所賦予空間的美好。


這座有機曲折的大紅主樓梯相當吸睛。(Photo Credit:臺南市立圖書館)

大器紅樓梯呼應著台南的顏色而生。(Photo Credit:臺南市立圖書館)
 
最重要的是,有別傳統圖書館,新總圖除了一般借還書的功能外,還有劇場、烹飪教室,而且B1一整層都是兒童閱讀區,根本超適合把小孩放生在這裡,透過「說、唱、讀、寫、玩」五感探索體驗紙本魅力。至於看書一定要配飲料的,就可以直奔獨立書店「烏邦圖」,讓你身處圖書館內也能在咖啡香中享受閱讀之樂。


新總館裡還有劇場,此為哇劇場內部座位。(Photo Credit:臺南市立圖書館)

獨立書店「烏邦圖」。(Photo Credit:臺南市立圖書館)
 
左為館內1樓通道6樓的紅樓梯及格柵元素。右為4樓烏邦圖書店咖啡座。(Photo Credit:臺南市立圖書館)
 
另外,新總館不只充滿書香,更是一座美術館及博物館。開館首檔藝術特展,便推出與國立故宮博物院合作的「藝起冒險–一場始於十七世紀的數位旅程」特展,以擴增實境(AR)、虛擬實境(VR)、沉浸式劇場等人文跨域科技的手法,呈現文化藝術之美。而且幾乎每層樓都有設計亮點與公共藝術座落其中,建議慢慢晃逛,才能與藝術不期而遇。


2樓公共藝術。(Photo Credit:臺南市立圖書館)
2樓視聽區。(Photo Credit:臺南市立圖書館)
 
重溫日治時代建築傑作台灣文學館」馬薩式屋頂下的華麗山牆
 
以屏東鯨魚小學校及大和頓物所為人熟知的丁尺建築師事務所黃卓仁建築師曾說過,他最喜歡的台南建築便是前身為台南州廳的「台灣文學館」。此建築完成於1913 年,為日本設計師森山松之助的作品,立面結合磚造、石材和洗石子,屋頂為馬薩式建築風格(Mansard Roof,正中央有凸邊雙坡),正面則以華麗的山牆、門廊與歐日融合圓柱構築而成,充份展現古典且宏偉氣派的官廳建築之美,因而被認為是日治時代的建築傑作之一。

如今華麗轉身的台南州廳已於2003年轉型為台灣文學館,目前館內正展出常設展《文學力─書寫LÁN臺灣》,主要以當代視角重新爬梳台灣文學的脈絡,其中還有現代詩重組的互動裝置與文學籤詩,讓大眾能感受到文學無所不在的魅力。


前身為台南州廳的台灣文學館是日治時代極具代表性的建築之一。(Photo credit:台南旅遊網)
 
不只是網美打卡點!他把整棟美術館變成一座公園
 
雖然是老梗,但都來台南了,不去看看由日本坂茂建築設計事務所與台灣建築師石昭永共同設計的台南美術館二館,好像說不過去。

建築大師坂茂以大自然樹蔭為概念,並融入臺南特色鳳凰花所轉化而成的五角建築造型,形成迷人的碎形屋頂,讓玻璃帷幕下的幾何造型隨光影映照,構成充滿詩意的極簡韻律。除此之外,為了將美術館變成城市裡的藝術大客廳,坂茂也設計了各式垂直堆疊、錯位的白色方盒,希望參觀的動線不只是單一的出入口,而是更有機、自由的生活方式。

最重要的是,逛完二館後,還能步行前往擁有90年歷史,前身為台南警察署的台南美術館一館,一睹當年日據時代日本建築師梅澤捨次郎(1890年12月1日-1958年4月29日)折衷主義裝飾藝術的建築風格,並造訪同樣具有設計感的「溫故知新咖啡館」,感受復古與時髦並存的午後時光。


由日本建築大師坂茂與台灣建築師石昭永與坂茂建築設計事務所共同設計的台南美術館二館,外觀相當有機。(Photo Credit:台南美術館)

每棟建築都是城市裡最美的記憶碎片

走在台南的街上,像是在閱讀土地的往事,有斑駁的歷史、輝煌的曾經,也是當代生活裡最日常的風景。

一如日本建築大師安藤忠雄曾在《邁向廢墟的建築》一文中所提到的,「如果有可能,我很想做那種就算是廢墟,最後只剩下地基與底樓部分,但卻仍充滿敘事能量的建築。」一棟具有敘事能量、會說故事的建築會是什麼模樣,是回應街區、按照土地的紋理順其自然生長,還是不斷推陳出新?兩者的平衡又該如何拿捏與權衡?

畢竟歷史不可複製,失去便永無再現可能,但是裹足不前的城市,則會逐漸失去活力;為此台南即便經歷二戰、曾有過崩塌與損毀的古蹟,卻也未曾徹底抹去歲月在城市眼角的皺紋,並始終透過更當代的設計詮釋,讓新舊得以共生。

我想,這就是為什麼台南的白晝與建築如此迷人。

編輯/Christine Chen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