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訪鶯歌,最近街道巷弄裡竟多了不少個人陶藝工作室,老陶瓷品牌也在新一代的手中出現非常當代的新設計。有在地人帶路,你甚至可以發現很多特色小店!對他們來說,鶯歌除了陶業,也是實現理想生活的地方。
 
比如,從小在鶯歌長大的「大謙堂」主理人郭詩謙,把兒時永昌街眷村的親密感,變成串連人與人的力量,現在大夥們經常聚在大謙堂老屋裡聊天、想想辦些市集或講座的可能,街上甚至開始出現各式各樣的小店;「夥房」六位夥伴因為興趣而相聚,在火車鐵軌旁的老屋,以各處撿拾來充滿味道的古物、雙手製作的工藝品,打造出禪意又迷人的藝術空間;又或老街上剛開的「ESÜWA肉桂卷專売處」,店主 Eason 發現當地陶瓷產業之外有明顯斷層,旅人不易放慢腳步,於是試著把身邊的好友都帶來鶯歌,做些不一樣的事。
 
他們熱愛鶯歌的過去與現在,對這裡充滿期待,勾勒著藝術聚落的雛形。
 
這次,我們跟著策劃「鶯歌藝術城鎮計畫」、認識不少有趣職人的劉維公教授,從傍山廟宇、靜謐小巷、老街,到市場附近的理想小店,一起認識 10 個必訪之處,看看正在改變的鶯歌!
隨著由姚仁喜所設計的新北市美術館將開幕,鶯歌也將成為擁有大型當代藝術空間滋養的城市。「鶯歌在地的產業還很活躍,但是經濟過度仰賴老街,美術館的出現其實是個轉型的契機」劉維公教授說。於是,前年開始便計劃在美術館落成之前,好好擾動一波在地,團隊在田調過程認識了許多懂生活的鶯歌人,今年以此基礎進一步策劃「鶯歌藝術城鎮計畫」,串連不同領域職人,以他們的日常,帶我們看見鶯歌。
 
經歷陶瓷產業沒落,鶯歌曾沉寂了好一段時間,安達窯二代孫若屏就發現,現在許多人來鶯歌購買的卻是外地進口的廉價次級品。但其實這裡有許多職人仍然堅持著父執輩留下來的工藝,有些職人甚至將品味咖啡、茶席美學等生活經驗融入陶藝。同時,也有很多不同類型的店家,一起逐漸構築出新的「鶯歌生活」。
 
【先爬上半山腰,看看立體的鶯歌小鎮】
 
1. 鶯歌碧龍宮(龜公廟)
 
平常大家總習慣出了火車站直奔老街,但鶯歌其實非常立體,依山又臨河。
 
若順著碧龍宮登山步道,一舉登上碧龍宮(又稱龜公廟)二樓,寬闊的三鶯地區盡收眼底。三峽舊城與新市鎮北大特區、早期鶯歌陶土原料產地尖山、過去扮演著輸送煤炭要角的鶯歌火車站,以及正在興建中的環狀線與新北市美術館,一眼鳥瞰鶯歌聚落的今與昔。


民國 38 年後,日本與大陸的陶瓷無法銷到台灣,具有礦產與瓷土資源的鶯歌成為供應日用陶瓷的重鎮,引進瓦斯之前大多使用燒煤的傳統四角窯,肉眼望去就有高達兩三百根煙囪,也因此地名緣由有著「好天落『坱』(鶯),下雨落『膏』(歌)」一說。在 80、90 年代鼎盛時期,當地更有高達八、九百家製陶業者。登上山頭,瞭望鶯歌的今與昔。(Photo Credit:新北市計畫團隊)
 
【到永昌街與鶯歌老街,拜訪那些你不能錯過的陶瓷與工藝空間】
 
2. 大謙堂的「鶯歌小房子」
 
「永昌街」是鶯歌最近興起,非常有意思的地方。
 
這裡曾是戰後眷村正義新村的所在地,如今仍可以從縱深的樓房佈局,發現這裡過去一整排舊時陶業代工廠的蹤影。這幾年,有許多個人陶藝工作室、特色店家選擇落腳於此,街區開始活絡起來,而嘗試扮演著串連彼此角色的,就是在眷村摸著陶土與水長大的孩子——郭詩謙。


藝術家郭詩謙 2007 年拜師學習柴燒、2013 年砌築⾃⼰的柴窯,燒窯過程中不斷與⾃⼰對話,創作許多具有大地溫厚質感的陶作。從小在永昌街長大的他,眷村改建後仍將自家宅院設計成過去傳統眷戶的樣式,作為這裡的地頭蛇,從巷口雜貨店到剛進駐的陶藝家都認識!(Photo Credit:PeilingLin)

跟著郭詩謙散步永昌街,途中遇見屹立於村中多年的苦楝樹,在開花的季節散發夏日芬芳。(Photo Credit:新北市計畫團隊)
永昌街除了陶藝工作室外,最近還開了家麵包店「果仁手作烘焙坊」,販售傳統台式與歐風麵包,附近孩子們下課後都會來這裡午後買點心。(Photo Credit:新北市計畫團隊|台灣創意經濟促進會)
 
走進大謙堂創辦人郭詩謙打造的「小房子」——這座眷村難得留存的老屋,磚瓦平房外頭是純樸木質立面,裡頭則如鬧市中的隱世,簡雅禪意。原先這裡是郭詩謙與鶯歌好友們相聚、靜心的場所,後來隨著越來越多朋友到訪,幾乎每週都會接待來自各地的人,近期便開始與從事身心療法的「心咲旅修」合作,不時舉辦頌缽、藥草浴等課程,並不定期提供 airbnb 住宿。未來更希望可以與這些鶯歌職人好友們,一起在此舉辦市集與實驗性工作室。


「大謙堂」外觀是尋常平房,入內後每寸空間都散發濃濃禪意。入口處茶席是郭詩謙每日晨間靜心打坐之處,也是好友們的相聚之所。(Photo Credit:PeilingLin)

現在天氣正好在春夏季節轉換之際,品茗已有十五年之久的他,今日順應節氣沖煮普洱加陳皮,溫潤身體。(Photo Credit:PeilingLin)
 
幽靜氛圍如同郭詩謙的製陶氣度,他在慢下來的生活裡,體會「打開內在」之於創作的重要性。過去鶯歌曾有一段為人代工、僅把製陶當工作的時日,但他與妻子詹昕穎卻在品茶、頌缽靜心的時刻,發現聆聽內在對於創作敏感度的影響。如今兩人共同經營的陶品牌,深入調研台灣茶的味覺體驗,依照客戶對於茶的海拔、喉韻、香氣等等不同條件,量身客製茶器。相信陶藝與味覺、感官體驗極致的融合,是不同於上一代,必須努力的方向。

(Photo Credit:新北市計畫團隊)
 
3. 陶聚
 
「只要設計師畫出來的設計稿,我們都做得出來!」
 
同樣位在永昌街上,勝昌陶瓷的第三代陳祖豪,在老工廠中創立全新品牌「陶聚」,白色系明亮的店鋪裡,不只有為張簡士揚「只是zishi」團隊設計的籃球陶瓷,還有與不同餐廳、設計師合作的各式設計,讓陶瓷融入當代感,呈現不同的風貌。


由勝昌陶瓷的第三代陳祖豪經營的「陶聚」。(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而有條理的「前店後廠」空間也讓人印象深刻,2020年在T22計畫與彡苗空間實驗合作後,不只翻轉老舊工廠印象,透過設計也多了一個街坊、顧客相聚的場域,並讓大家有機會接觸幕後職人們親手製作陶藝的過程。
 


(Photo Credit:新北市計畫團隊|台灣創意經濟促進會)
 
4. 釉藥堂
 
就在陶聚一旁,小小的「釉藥堂」是陶藝家及新手們必訪的店舖,這裡販售著各式各樣的製陶工具、釉料、陶土。光是釉藥種類就高達兩百種以上,並且貼心的陳列出在不同溫度、材質燒製的釉藥試釉杯,方便選用。


「釉藥堂」原先已在板橋經營10年之久,去年選擇搬到陶文化豐厚的鶯歌,提供各式各樣陶瓷創作材料。(Photo Credit:PeilingLin)
 
對於小型工作室、入門的學生、甚至是專業陶藝家而言,這裡不僅可以輕鬆選擇釉藥及陶土,遇到物料資訊、技術、設備等疑難雜症,已有陶藝經驗 20 年的呂老闆就像個百科全書,是非常可靠又重要的所在!


釉藥堂主理人。(Photo Credit:新北市計畫團隊)
每個試釉杯下方都標註了溫度與相關資訊。(Photo Credit:PeilingLin)
 
5. 夥房
 
在鶯歌老街附近,「夥房」位在中正二路上不顯眼之處,楊慶林、歐長坤、江坤起、黎幼蓮、鍾承恩、黃茂松,六個喜歡藝術與生活美學的朋友,一見這座依著鐵道建起的老土角厝就決定承租,耗時半年時間慢慢分工整理,荒廢的燒窯工廠建築,在他們打理下如今成了舉辦各種工藝、美學活動的工作坊。


(Photo Credit:新北市計畫團隊|台灣創意經濟促進會)
 
「我們因為喜歡這個空間,所以不希望這裡有任何東西是被遺忘、丟棄的,如果可以,我們希望所有的東西能在當下的空間保留下來,這裡的許多故事,才能被傳承下去。」楊慶林說。


「夥房」的主理人們都非鶯歌人,卻因為興趣而聚集在一起。(Photo Credit:新北市計畫團隊)
藝術家歐長坤的書法與插花、江坤起的木與鐵件創作、鍾承恩的茶具器皿,每個人複合的美感疊加成一抹詩意。(Photo Credit:新北市計畫團隊)
 
「夥房」中央,江坤起用廢棄木料製成一個結合燒炭坑的長桌,既可舒服的相聚聊天,又能在冬日烤火;一旁舊瓦斯窯也被夥伴們保留下來,連窯前軌道也鋪上碎石,盡可能不破壞原貌,同時佈置出優雅溫暖的茶席。裡頭的一切都是他們日常收集、或來自各地古厝將被丟棄的老物,在他們各自擅長製陶、鐵件、木工、書法、花藝的巧手下,一個個如其所適,烘托出侘寂之美。此外,來到這裡還可以提前預約,品嚐大廚黃茂松悉心烹煮的古早味料理!
 

以廢棄木頭與碎石子鋪在原有窯爐鐵軌的地面上,搭配日式吊鍋、桌椅、火爐,鋪張禪意茶席。(Photo Credit:PeilingLin)

夥房團隊特別留下這座舊瓦斯窯,希望與更多人分享這個充滿故事的空間。(Photo Credit:PeilingLin)
 
來到夥房,端著茶碗入席、在室外邊吃甜點、邊看火車駛過,楊慶林說「希望未來可以把這個空間變成藝術聚落,讓以後來鶯歌的人不只是欣賞陶瓷,也可以更慢活一點。」


到此品茶、或提前預約嚐嚐大廚黃茂松的手藝,慢下腳步感受鶯歌的美。(Photo Credit:新北市計畫團隊)
 
6. 安達窯
 
1976年成立的安達窯,不只研發出獨特的青瓷釉色,亦做到高品質量產,早已是鶯歌聞名的老品牌。孫盈馨、孫若屏姐妹接手後,在父親打下的經驗基礎上,開始與台灣的竹工藝師、印花樂等工藝品牌合作。

安達窯第二代姐妹孫盈馨、孫若屏。(Photo Credit:新北市計畫團隊)
 
「現在這兩年大家會覺得到鶯歌找餐盤,可能是大陸、東南亞、日本來的次級品,比較不會想到說來找在地品牌,窯廠慢慢沒落、做陶瓷的職人也減少,變成好像只是賣東西,產業會因此慢慢式微,讓大家知道鶯歌在地的品牌,是很重要的事。」孫若屏說。
 
這兩年在疫情之下,不同上一代保守的習慣,燒窯的職人們開始會互相分享資源。安達窯也開始出現許多異業合作、更貼近現代生活的設計,如在店中可見與臺虎精釀合作的「青瓷啤酒杯」將細膩的青瓷雕花呈現於器皿上,由台灣菜籃茄芷袋發想的「茄芷系列」、結合青花瓷工藝與手寫字體的「繁體字系列」,十分貼近年輕大眾的日常生活,卻又在無形之中傳遞工藝技術與理念。


安達窯以質感優異的「青瓷」聞名,其汝窯作品也溫潤優美。(Photo Credit:新北市計畫團隊)
安達窯近年推出貼近當代台灣日常的茄芷系列、繁體字系列。(Photo Credit:PeilingLin)
 
7. 陶作坊
 
成立於1983年的茶具創作品牌「陶作坊」,至今已有已近40年歷史,創辦人林榮國近年更打造新品牌「Aurli 奧利」,開發以老岩泥製作的器皿,以及可沖煮咖啡與茶葉的濾杯。使用經過一次燒、三次燒、五次燒不同燒製次數的杯子品味茶/咖啡,會因質地密度、聚溫性而產生口感味覺的差異,尤其能表現與修飾深、中、淺等不同咖啡烘焙程度的口感!

「Aurli 奧利」的老岩泥流轉360濾杯,旋轉杯身可用於濾滴、浸泡等兩種功能。(Photo Credit:新北市計畫團隊)
 
【鶯歌不只有精湛陶藝,還有老饕必訪的特色美食】
 
8. 三合號
 
在火車站附近一間將近百年的老宅裡,有間非常古味的早午餐店,店主陳記宏是在地鶯歌人,喜歡老物件的他搜集了各式各樣台灣早期的物件,並將老宅原本的窗戶、拉門改造成店內陳設,牆面則貼滿了共同經營三合號的插畫家陳家宏的作品,都是他在鶯歌散步過程裡,所紀錄下的老建築。


由在地鶯歌人陳記宏與插畫家陳家宏共同經營的早午餐店「三合號」。(Photo Credit:新北市計畫團隊|台灣創意經濟促進會)

兩位主理人其實是透過圖中央「三合號」的插畫認識的。剛開張早午餐店的記宏,偶然看到家宏分享這張照片,便主動聯絡他,兩人同樣喜歡老屋與故事的理念不謀而合,而後便決定一起經營這間店!(Photo Credit:PeilingLin)

店中陳列非常多台灣味老物,勾起大家的兒時記憶。(Photo Credit:PeilingLin)
 
當然,這裡連料理都十分古早味!記宏就近取用一旁早市材料,烹煮口感獨特的蘿蔔糕、炸餛飩、獨門的炒麵與炒餅。希望年輕一輩的人,能透過吃早點這樣平常的事,來這裡聽聽關於這些老物、老鶯歌的故事。在城市發展的過程中,記住這些老物的美好。


各式各樣的台式料理都是記宏從不同地方學來的拿手菜。(Photo Credit:PeilingLin)
 
9. ESÜWA肉桂卷專売處
 
老街陶館是店主 Eason 的祖父留下的房子,建築落成於民國 59 年,是鶯歌最早的洋房,當時是個住了 50 人的大家庭,後來開放空間,讓許多在地的工藝店家進駐。去年 Eason 以家人之名 ESÜWA 默默的在陶館三樓開張,肉桂香飄散到梯間,引著大家上樓。

到訪不僅可以買到每天現烤的肉桂捲,品嚐鬆軟口感麵包體與酸甜檸檬乳酪醬的完美組合,也能在陶館一樓咖啡廳坐下來,點杯清爽而層次豐富的澳長咖啡搭配!


走上陶館三樓,ESÜWA 的肉桂捲散發濃濃香氣。(Photo Credit:新北市計畫團隊)

ESÜWA肉桂卷專売處主理人Eason。(Photo Credit:新北市計畫團隊)
 
新店不僅重新利用閒置空間,也是 Eason 發現到鶯歌產品過於扁平化,除了陶瓷之外,缺少餐飲、住宿等讓旅人慢下腳步的產業。因此他利用自己到國外學習甜點的經驗,開發各種甜品外,也正與志同道合的朋友,希望一起在鶯歌企劃開設有趣的店家。
 
10. 穎村食光
 
離開熱鬧的市區,隱藏在巷內白色小屋的歐式料理「穎村」是許多老饕的美食秘境,低矮的屋舍裡,許多老件、桌椅勾勒出主廚張鈞荃兒時在阿嬤家有點柴火味、家人之間親近的溫馨氣息。


穎村食光低矮的樓房、燈光的昏黃,以及以舊址遺留下的物件所佈置的餐館空間,都散發著隱於村莊神秘溫暖的氣息。(Photo Credit:新北市計畫團隊)
(Photo Credit:新北市計畫團隊)
 
張鈞荃在約六年前來到鶯歌接手穎村,他將旅居國外時品嘗到的各國風味,演繹成非典型的創意歐式料理。如「蜂蜜酒醋餅皮悶烤半雞」以披薩餅皮改良法國麵包烤雞,並加入多種食材與放山雞一同入窯焙烤;「義式香料烤豚肋排」則耗費一小時醃漬、一小時由生肉烤至熟嫩。每一道料理都用時間細細醞釀,他笑說自己最想做的,其實是「傳承」。


蜂蜜酒醋餅皮悶烤半雞(Photo Credit:新北市計畫團隊)

番紅花海鮮鑄鐵鍋巴飯(Photo Credit:新北市計畫團隊)
義式香料烤豚肋排(Photo Credit:新北市計畫團隊)
 
穎村原址位在對面擁有140年歷史的老洋房中,當時他們將老屋留下的柴燒窯轉作窯烤披薩,並且在四合庭院裡舉辦市集、表演等各式各樣的活動,直到 2016 年因建築拆除而搬到現在的老屋之中。現在店中使用許多當時留下的屋樑、桌板佈置,柴燒窯雖跟著老屋拆除,現在料理仍然使用直火窯烤,承接當時的精神。
 
如今這間老屋也面臨拆遷的可能,或許是鶯歌純樸的踏實感、穎村隱於村中豐富的記憶,他沒有確切的下一步,只是靜靜的守著這間老屋,始終在這裡烹煮心中的滋味,看著它隨時代起落。


穎村餐廳裡頭空間不大,大夥圍著桌用餐。(Photo Credit:新北市計畫團隊)

穎村時光主理人/主廚張鈞荃(Photo Credit:新北市計畫團隊)

(Photo Credit:新北市計畫團隊)

編輯/林沛伶

關於鶯歌藝術城鎮計畫
新北市政府文化局於 2020-2021 年委託台灣創意經濟促進會執行三鶯文創整合計畫之「美術館周邊美學規劃設計」,劉維公所帶領的團隊在田調過程中認識了許多懂得生活的鶯歌人,並且從中萃取出在地的風土資產,將其命名為 「生活藏家之旅」,期望能夠讓土地上美好的人事物被更多人看到。
 
新北市美術館不僅可以提昇新北市的藝術文化發展水準,更可以塑造出屬於地方的城市美學,歷經多年努力,於 2018 年 12 月動土開工,並預計在 2022 年下半年於三鶯地區辦理三鶯文創整合計畫藝術品牌活動。今(2022)年「鶯歌藝術城鎮計畫」將延續 2021 年的執行內容,更加深入探訪在地,將鶯歌打造成 為藝術城鎮,並且找出以往未曾發現的職人與美好所在。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