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格攝影學系列講座《鏡頭下的偶然與理性》活動現場。(Photo Credit:明日選品、Photograph by 余松翰)

(Photo Credit:明日選品、Photograph by 余松翰)
以理性設定,用偶然成形
許:兩位同時從事藝術跟商業攝影。對你們來說,藝術跟商業之間存在哪些有趣的張力?蘇:對我來說,藝術跟商業最大的差別在於客戶不同,商業案會有明確的目標與需求,做藝術時,我就是自己的客戶。就準備上來說,商業案會有一個明確的完成時間,假如我們要在十天後開拍,那麼我前八天都在思考、找資料,並把所有靈感丟進一個資料夾,倒數兩天時則開始梳理資料夾中的資訊,並以此做出一份提案給客戶。到了藝術創作的時候,我沒有客戶,就必須自己給自己一個時間點,讓一切發想有個明確的截止線。

攝影師蘇益良。(Photo Credit:明日選品、Photograph by 余松翰)
林:面對商業案時,我會考量客戶需求,但是用另一個方式拍出來,這種方式關乎攝影的「偶然」。舉例來說,我先前為MOT拍攝、在台中明日聚落展出的「FUSE 聚」MOT X 林炳存攝影展中,MOT只給我設計師Ron Arad跟Frank Gehry打造的單椅。我看了那些家具後,不斷思考如何為整張照片賦予生命,卻直到模特兒到棚內時,仍舊毫無頭緒。

攝影師林炳存談攝影的「偶然」瞬間。(Photo Credit:明日選品、Photograph by 余松翰)
「FUSE 聚」MOT X 林炳存攝影展作品。(Photo Credit:林炳存)
沒想到,模特兒化完妝後,我偶然間想到讓家具與模特兒的肢體有所互動,才拍攝出這套我自己也很喜歡的作品。我們決定光圈等設定時非常理性,按下快門的瞬間卻是偶然,尤其在底片時代,我並不知道自己拍出的畫面是什麼模樣,有時客戶指著一張照片跟我說,我想要這樣的,但我心想,這其實是我拍錯的,這就是屬於攝影的「偶然」。
以攝影捕捉脆弱與虛無的瞬間
許:有哪些攝影大師,特別影響你們的創作風格嗎?
蘇:我從一本日本雜誌上認識到攝影師伊島薰,被他的作品《屍體之風景Izuma Kaoru》深深打動。他透過鏡位的解構,從各種角度觀看一個人在不同環境中的死亡模樣,讓我覺得非常震撼。畢竟,大家經常迴避「死亡」,伊島薰卻將死亡拍得這麼美。
這也讓我開始把人拍成極度虛弱的狀態,因為我覺得大家都有脆弱的一面,而脆弱是一種美。另一位影響我很深的攝影師則是蓋・伯丁(Guy Bourdin),在他拍攝的畫面中,人們都處於危險狀態,這種危險反映了很多人性,也擊中了我的暗黑心理,更影響到我之後在雜誌、海報攝影上的創作風格。
講座主持人許常德。(Photo Credit:明日選品、Photograph by 余松翰)
攝影師林炳存作品:蒼藍小點-人(二)。(Photo Credit:究藝術 )
林:我會成為攝影師,其實是因為在我國二生日時,姊姊送了我一台相機。當時我覺得攝影是一種魔法,卻不知道世界上有哪些攝影師,只是單純喜歡創作這件事。如果現在問我特別喜歡的攝影師,大概是安塞爾・伊士頓・亞當斯(Ansel Easton Adams)吧!我很喜歡他的黑白照片,將黑白之間11階的層次表現地很好。
我2020年時在「TKG+」舉辦的展覽《鏡墨・流白》也以黑白攝影呈現出類似潑墨畫般虛無縹緲的美感。也因為有了《鏡墨・流白》作為開端,我今年又在工作室拍了《蒼藍小點》。《蒼藍小點》創作靈感源於一場有著飛碟、外星人的詭異夢境,夢醒之後,我用石頭、植物、水等宇宙基本元素作為創作素材,呼應萬物起源。從《鏡墨・流白》到《蒼藍小點》,我認為攝影沒有止境,只能每天逼迫自己,無論如何都要拍兩張照片,不斷自我精進。
每張作品,都是拍攝與被攝者的共同認定
現場提問:如何在好看、甜美的普世價值之外,以攝影挖掘出更深的價值?

現場民眾踴躍提問。(Photo Credit:明日選品、Photograph by 余松翰)
林:過去曾盛行商業棚或是拍藝術照,但現在這樣的存在不斷消失,大家對於影像的要求,變成「只要我美就好了」,我覺得這個習慣非常難改掉。
蘇:我會以拆解的方式處理。舉例而言,我在2018年開了《靜無止境》攝影展,當時我從「靜」字以「青」、「爭」組合而成的文字結構發想,聯想到色彩的平衡,想到有黑就有白、有天就有地,這都是相對關係。於是我鑽進「靜」這個字,以最平衡的「圓形」來呈現。
這種拆解法讓我將看似表面的事物不斷深化。但我必須說,我覺得甜美、好看是一種當代現象,而現象是無罪的。畢竟,所有攝影作品之所以成立,都是因為攝影師覺得好才會拍,被攝者覺得好才會挑,也因此甜美、好看其實是拍攝者與被攝者的共同認定,這種認定塑造出時代氛圍。
攝影師蘇益良作品。(Photo Credit:蘇益良)
觀景即內觀,讓我們閉上眼睛看自己
許:我們身處在AI盛行的時代。如果商業攝影將被AI取代,這時你會決定積極挽救商業層面,還是專心往藝術路線發展?
蘇:AI出現讓更多不可能變成可能,攝影師也要多學一個技能,並在拍攝前先想好前期、後期該怎麼進行。我覺得如果將平面攝影比喻成抓魚,那麼拍攝就像是釣魚、AI則是網魚,無論用哪種方法,「抓魚」的目的都達成了,也無所謂公不公平,只是過程中的樂趣不一樣而已,而我喜歡當一個釣魚的人。
順道一提,其實我也無法當導演,因為我不習慣看monitor,只習慣看觀景窗。我拍攝時,張開眼睛是看外面,閉上眼睛是看自己。觀景就是內觀。
攝影師蘇益良認為內觀也是重要的一環。(Photo Credit:明日選品、Photograph by 余松翰)
林:我相信AI可以把人呈現地很漂亮。但這也讓我想起2020年在韓國拍片的經驗;當時我需要找一位演員,劇組卻跟我說,要找到完全沒整形的演員,不僅困難,而且費用更高。從這樣反推,我相信在AI這件事上也是同樣的道理。
(Photo Credit:明日選品、Photograph by 余松翰)
「MOT x ABOOK 藝術攝影商店」導覽。(Photo Credit:明日選品、Photograph by 余松翰)
攝影師林炳存親簽的攝影作品當下就已售出。(Photo Credit:明日選品、Photograph by 余松翰)
攝影師蘇益良也親切與參加者互動。(Photo Credit:明日選品、Photograph by 余松翰)
在一個半小時的講座及會後「MOT x ABOOK 藝術攝影商店」導覽時間內,林炳存與蘇益良帶我們看見,在構圖與按下快門時,攝影師如何格物致知也內觀自省;在偶然與理性之間,又有哪些哲思與張力。畢竟,當科技為視覺賦予無限可能性,攝影這門技藝也將承載著紀錄與美感之外的意義,在鏡頭之下向外觀察也向內顯影。若想感受更多攝影的哲思與意義,或是掌握藝術及設計脈動,歡迎鎖定「MOT 明日聚落」臉書粉絲專頁。
編輯/Lupita K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