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資本主義擴張、自然環境破壞,與疫情時代面臨種種分歧與對立之下,「我們的城市失敗了嗎?」是忠泰美術館最新當代藝術展《殘山剩水—我們的城市失敗了嗎?》對當今社會現況的提問。
 
從踏入展覽空間開始,昏暗的色調,來自不同台北、東京、倫敦、曼谷......各個城市的生活景象、聲音全交雜在一起。展覽空間刻意解構美術館原有空間,打破都市棋盤式規劃意象,「我希望讓這個空間的感覺是又內又外,把物理空間、心裡空間混雜在一起,超越我們對物理空間的身體感,不斷地進出、穿越。」策展人胡朝聖說。
 
在目光投向紐約的藝術家公寓之時,耳邊突然傳來演習警報聲響,更往後走,電線從天花板掉落、一座無用的樓梯闡釋著發展的謬誤。一切如此真實又如此魔幻,所有作品彼此相互呼應,城市劇場在此輪番上演,彷如帶我們走入充滿混沌、活力又交織著超現實感的城市縮影。不自覺開始反思,當代的生活究竟走到了什麼地步?
《殘山剩水—我們的城市失敗了嗎?》援引自明朝詩人王璲詩詞:「南朝無限傷心事,都在殘山剩水中。」同時也藉由提問,點出工業革命後「人定勝天」的思維,人們普遍認為現代性發展,便是邁向「成功」的樂觀主義。這個高速發展的時代中,請大家停下腳步,思考城市所面臨的複雜處境。
 
此次展覽由胡氏藝術執行長-胡朝聖擔任策展人,邀請臺灣、德國、韓國、加拿大以及日本等國,包括石孟鑫、吳燦政、何孟娟、安德列亞.格爾斯基(Andreas Gursky)、徐道獲(Suh Do-Ho)、袁廣鳴、陳界仁、張立人、賈茜茹、廖建忠、利安.摩根(Liam Morgan)、豬股亞希(Aki Inomata)共 12 位藝術家,分別從「消失以及不可見的存在」、「破壞與重生的極致風景」、「囚禁所和寄生之處」、「他者戰場」、「明日預言的應許之地」等五個子題,回應在疫情時代下,因國際地緣政治、經濟對抗、族群衝突以及氣候變遷下的城市樣態。


忠泰美術館2F走廊 (畫面中聲音裝置與雷射光線為吳燦政作品) 。(Photo Credit:忠泰美術館)

忠泰美術館1F大廳 (畫面中為張立人作品) 。(Photo Credit:忠泰美術館)
 
走進安靜、嘈雜、創造、破壞構築的城市,彼此相互回應的城市劇場
 
「城市」作為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相遇之所,一個多重的敘述之地,在彰顯主流價值的同時,卻也同樣壓抑著其他相異群體的都市體驗和生活現實。
 
走入《殘山剩水》,展覽並無刻意按照五個子題順序策劃,不同作品的聲音在空間內到處流竄,「我們常常依賴雙眼欣賞作品,但若空間中突然有個不同的聲音、場景,身體感就會突然改變。當你停下來聽到不同的聲音,再進入展間中觀看,其實也是一種『身體感』的經驗。」胡朝聖說,加上《漫遊者004》雷射光線改變空間氛圍,以及如建築失修掉落的管線《離群物》、通往未能到達美術館三樓的樓梯《3/2》...等多個現地創作,紛紛打破觀展者習慣的空間秩序,又像極了城市中的場景,「藝術家也在創造魔幻的場景,就像是劇場一樣,有時候分不清真跟假的界線」


忠泰美術館 2F展間 (畫面中左為賈茜茹、右為Andreas Gursky作品)。 (Photo Credit:忠泰美術館)
 
此外,作品雖各自有不同探討層次,彼此之間卻有強烈的呼應性。「比方說其他藝術家們在不同城市中,關注到的政治、經濟議題,可以呼應到豬股亞希探討的不同城市的難民議題;再從難民議題『人』的面相往下延伸,所有在城市中生活的人,又何嘗不是『被囚禁的人』?何孟娟的『魏斯貝絲藝術家公寓』,又再呼應到張立人、陳界仁作品中,資本主義經濟下對當代人造成的傷痛,創造了另一個層次的對話。」胡朝聖說。現代化發展下,城市中的複雜關係,彷彿全被濃縮於此。
 

忠泰美術館 2F展間 (畫面中左為徐道獲、右為豬股亞希作品)。(Photo Credit:忠泰美術館)

忠泰美術館 2F展間 (畫面右為袁廣鳴作品) 。(Photo Credit:忠泰美術館)
 
「當人們置身於無常變動的生命狀態當中,如何掌握時機並回應當下的處境,正是《殘山剩水》試圖藉著藝術家們的敏鋭感受和直覺般的預言所欲表達的核心概念。展名從問句破題,或是提問,或是對未來的警醒,但不論如何,我們不能對這些城市的現實面視而不見。城市的成敗與否,正反映著人類文明的未來可能,而這全端看我們自己的所作所為。」策展人胡朝聖說。
 
1. 消失以及不可見的存在:那些你忽略,卻在城市中兀自流轉的事
 
資本主義不斷擴張下,原本存在於城市中的歷史、自然生態和文化傳統逐步消失,在子題「消失以及不可見的存在」中,藝術家吳燦政、石孟鑫呈現了那些城市中為人忽略的事物。
 
走進美術館的長廊,藝術家吳燦政的作品《漫遊者004》,一道道建築工地常用的雷射水平儀光束改變建築空間的氛圍,臺灣環境聲則召喚著城市記憶人們常忽略的日常聲景,利用梯廳場域,擴大觀者視聽體驗。

藝術家吳燦政以的《漫遊者004》,他像是個旁觀的「城市觀察者」,無論是點出人們日常聲景,或是雷射光束的現地創作。當觀展者停下腳步欣賞作品時,同時也遮擋了空間中的雷射光束線條、每一位參觀者不自覺地參與了空間的改變。而空間中的其他觀展者,正觀看著這一切的轉變,這些都是重新凝視與聆聽城市的過程。(Photo Credit:忠泰美術館)
 
石孟鑫的作品《T》則巧妙地運用館內樓梯下方的傾斜壁面,以我們熟悉的工業化日常現成物,測量樓梯下方畸零且壓迫的空間,呈現城市中的可見與不可見。


石孟鑫現地製作新作《T》,運用在城市角落中,人們時常視而不見、熟悉又陌生的物件,在美術館內樓梯下傾斜牆面創作,呈現主體/邊陲、熟悉/陌生、破壞/重生的城市風景,以文化測量凸顯樓梯下方壓迫的空間。(Photo Credit:忠泰美術館)
 
2. 破壞與重生的極致風景:走入人類慾望下形成的荒謬場景
 
建設與破壞被視為一體兩面的關係,而城市開發帶來的巨大利潤,讓都會景觀在人們眼前像是大型賣場和電腦影像般的快速幻化,子題「破壞與重生的極致風景」中,特別邀請到三件第一次在臺灣亮相的國外藝術家作品。
 
被譽為宏觀敘述者的德國攝影藝術家 Andreas Gursky 鏡頭下的《東京》,以及韓國藝術家徐道獲曾在威尼斯雙年展中展出的《羅賓漢花園,伍爾莫爾街,倫敦E14 0HG》,記錄「羅賓漢花園社區」都更前最後景象,都呈現著人類進入到二十世紀全球化及都市化下,城市的空間不斷地被破壞以及重生的命運。

藝術家 Andreas Gursky 多次搭乘東京往郊外列車,將上百張在列車上所拍攝的作品集結在一起,併入整體構圖,形成如畫般的《東京》一作。從中可看出都市發展下,不同時期所建造的東京市景。(Photo Credit:忠泰美術館)
《羅賓漢花園,伍爾莫爾街,倫敦E14 0HG》「羅賓漢花園」是一粗獷主義建築,藝術家在都更計畫拆除建築執行前,運用空拍機縮時攝影,以垂直、水平的運鏡方式,彷彿穿越建築牆板與天花,記錄下這裡的生活歷史記憶。(Photo Credit:Do Ho Suh)
《羅賓漢花園,伍爾莫爾街,倫敦E14 0HG》為英國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委託徐道獲創作作品,曾於2018年威尼斯雙年展中展出,今年於忠泰美術館展覽為作品展出第三站。(Photo Credit:Do Ho Suh)
 
加拿大藝術家 Liam Morgan 的作品《紀念碑》,以未經許可的游擊快閃式紅色燈光,投射在曼谷曾代表權力奢華的廢棄大樓,突顯出資本與權力共謀下的時代證據。

《紀念碑》透過鬼魅般的燈光照射,點出 1990 年代曼谷大量興建起上百座的高樓大廈,卻隨著1997年亞洲經融風暴成為廢墟,形同財團在城市留下的傷疤。(Photo Credit:忠泰美術館)
 
臺灣藝術家廖建忠首度亮相的新作,《離群物》《3/2》兩件裝置作品,透過擬真手法打造出忠泰美術館 2F 展場通往 3F 虛空的樓梯等偽日常物件,再現城市中失能建物頑強佔據著人們的生活領域,成為失敗計畫下的城市傷疤。

廖建忠以泡棉創作的《離群物》,像未被妥善收納的管線零落空中,藝術與真實交錯的場景,像極了城市裡那塊未被正視的荒謬與虛無。(Photo Credit:忠泰美術館)
《3/2》一座通往上層,卻越走越狹窄的樓梯,消失的路徑是建物本身設計的錯誤?空間改建的遺留?又或是藝術家對於城市快速發展以致失序進行的一種反思?(Photo Credit:忠泰美術館)
 
3. 人類生活的囚禁之所與階級戰場:社會弱勢居住與生存議題
 
戰爭引發的流離、環境變遷與城市空間商品化等,為這個世界製造了更多新的弱勢階級與延伸的居住問題,城市成為了政治和經濟難民的囚禁之所。
 
子題「囚禁所和寄生之處」中,日本藝術家豬股亞希《為何不給寄居蟹一個避風港呢?》系列作品,以不同城市的樣貌替寄居蟹訂製了透明之殻,隱喻當今在世界各地,因國際衝突、環境變遷等因素,產生被迫流離遷徙的移民以及難民問題。
 

藝術家運以寄居蟹因為不同的因素而需換殼的習性為靈感,在《為何不給寄居蟹一個避風港呢?》以不同城市的樣貌訂製透明之殻,隱喻全球的難民、移民議題。(Photo Credit:忠泰美術館)

仔細觀察《為何不給寄居蟹一個避風港呢?》,透明的殼上呈現著各個城市的著名大樓與地景。(Photo Credit:忠泰美術館、Keizo Kioku)
 
而空間商品化帶來的居住正義課題,臺灣藝術家何孟娟作品《魏斯貝絲計畫》則以影像紀錄紐約「魏斯貝絲藝術家公寓」裡年邁藝術家及其生命故事來回應。展場中除了有長期以來社會對於這裡的觀察,也仿造他們生活空間、設置輪椅,再現影像中的公寓空間,邀請觀眾體驗中老年藝術家的觀察視角。


1970年代,「魏斯貝絲藝術家公寓」開始以便宜的租金提供藝術家居所,讓他們在此度過餘生。臺灣藝術家何孟娟作品《魏斯貝絲計畫》,記錄了她在此所遇見的故事。並邀請觀眾坐上輪椅穿梭觀展,感受藝術家們在公寓裡的行徑方式。(Photo Credit:忠泰美術館)
何孟娟發現居民們坦然以對衰老、死亡,公寓也隨著年齡生長出不一樣的樣貌。展覽空間便仿造了其中一位藝術家的住所,梯旁懸浮吊掛的木竿則是居民因應老年起做不便的裝置。(Photo Credit:忠泰美術館)
 
4. 他者戰場:城市如何變成資本主義下的階級競技場?
 
子題「他者戰場」中探討,隨著科技與金融資本的蓬勃,其對空間的操控更甚過往任何的治理模式,以資本劃分的城市逐漸成為階級的競技場。
 
藝術家陳界仁《中空之地》表達在當今「全球監禁、在地流放」的泛派遣工,勞動者們如行屍走肉般地行走,前進的方向究竟是起點還是終點卻不得而知,彷彿處在一個不上不下且沒有出口的中陰之所,試圖讓觀者反思人們在權力、監控宰制下的生存狀態。


藝術家陳界仁的《中空之地》表達在當今「全球監禁、在地流放」的泛派遣工,試圖讓觀者反思人們在權力、監控宰制下的生存狀態。(Photo Credit:忠泰美術館)

陳界仁作品《中空之地》影像截圖。(Photo Credit:陳界仁)
 
藝術家張立人《戰鬥之城第一部:臺灣之光》則藉虛構的動畫與模型城市,演繹社會集體追求成功與優越的欲望投射,與坐困愁城的無能為力感,展現具有臺灣視野與特殊性的微型政治學。


藝術家張立人的《戰鬥之城第一部:臺灣之光》藉虛構的動畫與模型城市,展現具有臺灣視野與特殊性的微型政治學 (圖為1F模型) 。(Photo Credit:忠泰美術館)

藝術家張立人的《戰鬥之城第一部:臺灣之光》藉虛構的動畫與模型城市,展現具有臺灣視野與特殊性的微型政治學 (圖為2F動畫)。 (Photo Credit:忠泰美術館)
 
5. 另一種想像與預言:我們的明日、未來的可能是什麼?
 
最後一道子題「明日預言的應許之地」,當人類在經歷過新冠疫情肆虐、天災人禍叢生的2020年後,必須重新適應新的空間密度、距離感受、消費模式以及人際關係,人類與城市的未來,到底有哪些可能性?
 
藝術家賈茜茹《物品命名計畫》透過提取日常物件,與觀眾交換影像和名字,將現成物件轉換為另一種展示方式,引發觀眾省思「之前」與「之後」,體驗「離開/逃離」與「回歸/入侵」兩種身體感受。


《物品命名計畫》邀請民眾透過踏入一個隱密的空間,在展場中選擇一件物品帶走,並為它拍攝照片、寫下自己的名字作為交換,探討「離開/逃離」、「回歸/入侵」的身體感受。(Photo Credit:忠泰美術館)
 
藝術家袁廣鳴《日常演習》以俯瞰的空拍鏡頭拍攝臺北萬安演習當日空無一人的城市街頭,掃描、監視器般的視角,隱喻戰爭威脅的日常化,也讓人反思,這是否預言了人類未來文明社會的全新可能,亦或是全面終結?

《日常演習》拍攝台北萬安演習場景,讓人反思在當代,我們是否還受到政治、戰爭威脅?未來的城市將會是什麼樣貌?(Photo Credit:袁廣鳴)
 
忠泰美術館長期聚焦未來與城市議題 喚起大眾對生活的反思與想像
 
在工業化後現代性進程,讓人們以為開發、消費就代表著美好的未來,但《殘山剩水—我們的城市失敗了嗎?》在 2021 年疫情下,停下腳步,畫下一個時代的問號。
 
對於此次展覽名稱,策展人胡朝聖思量許久,究竟要提問「我們的城市失敗了嗎」或「我們的城市成功了嗎」,看似殊途同歸的問句,其實寓有不同的意涵:「提問『我們的城市失敗了嗎』,背後代表我們的城市其實一點都不是成功的;但我也不希望那麼絕望,若換成『我們的城市成功了嗎』,就表示我們的城市其實是失敗的。最後選擇提問『失敗』的原因,基本上也回應了大部分的人比較樂觀的心態,希望大家停下腳步來看這件事情。」


策展人胡朝聖。(Photo Credit:忠泰美術館)
 
回望 2016 年開館以來,忠泰美術館陸續舉辦《不存在的地方》《逆旅之域》《失樂園-當代城市文明的凝視與寓意》等展覽,持續聚焦「未來」與「城市」議題,今年首檔展覽亦然。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李彥良表示:「我們期許忠泰美術館能持續作為一個平台,透過實際的展演活動與長期的探問行動,提供人們一個超越往常觀看經驗的場域,觸發更多對未來生活的思考及想像。」


《殘山剩水—我們的城市失敗了嗎?》展策展人、忠泰美術館館方代表與藝術家。(Photo Credit:忠泰美術館)
 
展覽將於開展首日(1月9日)舉辦座談,邀請藝術家袁廣鳴、 Liam Morgan,與台大城鄉所副教授康旻杰、策展人耿一偉,共同思考在全球疫情進行式的當下,對於全球藝術生產方向的觀察。另外,展期間也將舉辦策展人、藝術家及專家導覽,透過不同從業者的視角,解讀「殘山剩水」!(更多展覽活動與看展優惠資訊,詳見美術館官方網站

■ 殘山剩水—我們的城市失敗了嗎?
展覽地點|忠泰美術館(臺北市大安區市民大道三段178號)
展覽時間|2021/1/9 – 2021/4/18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10:00-18:00(週一休館)
交通資訊|捷運忠孝新生站4號出口 或  忠孝復興站1號出口 步行約10分鐘
參觀資訊|全票100元、優待票80元(學生、65歲以上長者、10人以上團體);身心障礙者與其陪同者一名、12歲以下兒童免票(優待票及免票須出示相關證件)
週三學生日|每週三憑學生證可當日單次免費參觀

編輯/林沛伶

關鍵字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