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2021年X-site計畫「超限游擊」與「真實構築」兩組設計團隊聯手創作《爆炸容器》,讓聲音在以核電廠造型的建築中穿透爆炸共振,將抽象的「能量」轉化為觀者們能夠聽見、看見、甚至摸到的多重體驗,打開了我們的身體感知。

2022年「X-site 計畫」首獎團隊之作品《藍屋》(Blue House),將於5/21至7/31在戶外廣場展出!團隊以藍色呈現多重感知的沉浸場域,觀眾可透過聲音、視覺、氣味、肢體及意識等5種類型活動體驗這座藍色小屋空間;7月9日及7月15日更邀請大家在團隊的引導下,走入這座小屋小睡甚至過夜,然而團隊會策畫什麼樣的體驗?住在北美館外又是什麼樣的感覺?7月份千萬別錯過!
「2022 X-site:《藍屋》」選擇從團隊暱稱為「藍屋藍」的灰藍色調出發,著眼其中所蘊含的多變情感,於海洋、宇宙、虛擬與現實世界間流動;灰藍的結構體與北美館純白的幾何形體產生參照,提案以近幾屆X-site少見的全木構建築,搭建藝術向度與自然材質交融創造的可能。


《2022 X-site:藍屋》外觀。(Photo Credit:臺北市立美術館)

團隊表示:「《藍屋》雖然沒有明確的目的,也不是一個多功能空間,它可能是一個盛裝事件的容器,一片大海或森林入口,一座私密的公共建築。更重要的它是關於當下的不同閱讀方式。」
 
藍屋團隊在橫跨北美館戶外廣場兩段階梯之上,搭造了由歐洲赤松斜面屋架、花旗松木非規律結構體,以及落葉松木交錯而成的曲面地板所組成的藍色小屋。波浪式地板產生的高低差,加上結構體的變換交錯,構築出一個能以不同方式運用的沉浸之所。配合以藍色為主題的結構調性,空間中所產生的多維度質感,不僅打破直線的秩序邏輯,其對建築語彙的安置策略更顯示出具抽離意義的美感。


《2022 X-site:藍屋》外觀。(Photo Credit:臺北市立美術館)

《2022 X-site:藍屋》外觀。(Photo Credit:臺北市立美術館) 

他們也刻意在不規則輪廓間刻畫出建築物的穿透性。如屋簷間留下的隙縫、與斜屋頂上的幾何開孔等透過木作細節的抽象表徵,再次模糊、霧化真實與虛構的邊界。觀眾可運用自身的詮釋與記憶,通過層層堆疊的觀察來連結集體和個體的想像。


《2022 X-site:藍屋》內部空間。(Photo Credit:臺北市立美術館)

《2022 X-site:藍屋》內部空間。(Photo Credit:臺北市立美術館)

《2022 X-site:藍屋》內部空間。(Photo Credit:臺北市立美術館) 

2022 X-site計畫除期間性的建築展演,也同時策劃與空間緊密對話的公眾計畫《藍屋研究》,並將計畫本身視作為一種建築方式的探討。
 
觀眾可透過聲音、視覺、氣味、肢體及意識等5種類型的感知體驗及1項場域限定的互動遊戲「藍字」,探索知覺媒介與建築所交織而成的動態互動:包含與視障工作團隊共同策劃無視覺觀看藍屋;與聲音藝術家將結構體轉化為空間聲音裝置;調製出兩種藍屋概念的氣味,透過個人對氣味的想像跳脫出建築的實體邊界;共同帶領群眾在藍屋裡過夜,感受私密與公共間的過渡帶;透過肢體即興一起模糊觀者與表演者間的角色,讓參與即是演出,共感藍屋的靈魂。


《2022 X-site:藍屋》局部細節。(Photo Credit:臺北市立美術館)

《2022 X-site:藍屋》局部細節。(Photo Credit:臺北市立美術館)

《2022 X-site:藍屋》公眾計劃「藍屋研究」〈藍眼睛:心境〉(Photo Credit:藍屋團隊)
 

藍屋團隊結合了不同專業背景夥伴共同創作,包含策劃人孔維傑、張雅筑,結構工程師張耕嘉,建築設計邱嘉盈、洪雋、鄭幃格、黃凱祺、李明翰、邱元甫、林浩雯、呂庭安,藍屋主視覺設計吳致怡,藝術家Berenice Martin、龔寶稜,以及藍屋紀錄片導演黃彧雒、作曲人曾韻方。木構造則與專精於理論與實作的德豐木業及原型結構陳冠帆技師及結構設計師吳蓓倫合作。
 
「2022 X-site:藍屋」將自5月21日至7月31日於北美館戶外廣場展出。展期間將規劃座談及各式參與活動,此外特別將於線上互動舉辦「藍濾鏡:2022 X-site晒圖抽獎活動」,邀請觀眾於Instagram社群平台以攝影詮釋藍屋的多重視角,只要拍攝本屆X-site作品並於貼文標註@tfam_museum、#xsitebluehouse,就有機會獲得北美館與WU garden聯名推出之「世外塵.花器」,透過藍色線條構築的立體山水花器,呼應《藍屋》的用色與非定性結構,活動詳情請見北美館官網(www.tfam.museum)。


     北美館× WU garden「世外塵∙ 花器」。(Photo Credit:臺北市立美術館)

文字整理/彭永翔 joshpeng@motstyle.com.tw

創作團隊簡介
 「藍屋Blue House」
「藍屋Blue House」是因X-site而相聚,透過於各自領域,建築、結構、藝術、構築、策劃、理論、繪畫到社會實踐等形式,進行不同面向的創作與研究。成員彼此間對建築有著不同的理解,或許在這互相吸引又同時存在相異與矛盾之中,拉扯、思辨、混亂、平衡,會產生有趣的邏輯與生活方式。
 
創作團隊|藍屋
策劃|孔維傑、張雅筑
設計|張耕嘉、邱嘉盈、洪雋、貝赫尼斯.馬丁、鄭幃格、黃凱祺、李明翰、邱元甫、龔寶稜、林浩雯
視覺|吳致怡

一起到藍屋以聲音、氣味等體驗來感知空間!
藍耳朵:空(  )
創作團隊:楊博宇、林彥君、丁啟祐、林育德、洪梓倪、許乃文
 
場次時間:5/21(Sat.) 17:00 - 20:00
活動對象:一般民眾
參加方式:免報名,自由參與,須配合現場參觀人數限制40人
 
藍眼睛:心境
引路人:黑暗對話、楊聖弘
活動內容:
 
場次時間:
5/25 (Wed.) 10:00、14:00、16:00(每場80分鐘)
6/10 (Fri.) 10:00、14:00、16:00(每場80分鐘)
 
活動對象:一般民眾(12歲以上)
參加方式:官網預約報名,每場28人,現場候補3人
 
藍鼻子:此在他方
氣味設計:肯園
 
場次時間:5/31 (Tue.)-6/12 (Sun.) 9:30-17:30之間持續發生的氣味體驗
活動對象:一般民眾
參加方式:免報名,自由參與,須配合現場參觀人數限制40人
 
藍身體:水上的精靈之歌
表演者/詩人:陳塵
DJ/樂手:莊奕凡
 
場次時間:
6/18 (Sat.) 隨機發生於15:00-20:00
6/25 (Sat.) 隨機發生於15:00-20:00
活動對象:一般民眾
參加方式:免報名,自由參與,須配合現場參觀人數限制40人
 
藍意識:融入共眠
冰塊設計:劉軒慈
引導者:方辰之、劉軒慈、張雅筑
 
場次時間:
7/9 (Sat.)
小睡:15:00 - 17:00 (2 小時)
過夜:22:00 - 06:00 (8小時)
 
7/15 (Fri.)
小睡:15:00 - 17:00 (2 小時)
過夜:22:00 - 06:00 (8小時)
 
活動對象:一般民眾(18歲以上)
參加方式:官網預約報名,每場25人,現場候補3人。參與者需攜帶自己的睡眠用具。 

關鍵字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