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市立美術館繼「人・間—陳澄波與畫都」展覽後,這次將目光轉向當代,邀請策展人黃彥穎策劃《2222》當代特展。一同思索在2222年,未來社會將如何看待我們目前所處的世界,而在這200年的時光中,我們的生命與社會又將面對哪些轉變?

此次聯展邀請9位藝術家黃慧妍、張明曜、黃萱、賴志盛、蘇育賢、陳敬元、江忠倫、何采柔、李傑,從錄像、裝置、雕塑、繪畫等不同面向思考,其中更有六件新作展出。作品中的各種暗示不僅是對未來發射的訊號,亦是對當下你我生活的反芻。
200年後,未來世界會如何看待我們現在的社會與文化呢?未來還有會藝術存在嗎?未來又有可能是什麼樣子呢?
 
嘉義市立美術館繼「人・間—陳澄波與畫都」展覽後,這次將目光轉向當代,由策展人黃彥穎策劃《2222》當代特展,邀請9位藝術家從錄像、裝置、雕塑、繪畫等不同面向思考,其中賴志盛、張明曜、江忠倫、黃慧妍及李傑更有六件新作展出。


嘉義市立美術館由三棟不同時代的建築體所構成,此為由日本建築師梅澤捨次郎於1936年所設計的菸酒公賣局嘉義分局,為市定古蹟。(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余松翰)


展覽「2222」入口意象。(Photo Credit:嘉義市立美術館)
 
館長賴依欣希望能透過此次特展,帶給民眾更多想像空間,並將更多當代藝術的能動性及外來資源引入嘉義。「其實這個展覽在嘉美館還滿特別的。因為從嘉美館開展以來,每個展覽都還是會觸碰到嘉義的美術史跟地方特質。在上一檔展覽,我們透過《人・間—陳澄波與畫都》去了解當時的藝術家如何相互啟發,進而造就了畫都嘉義。但嘉美館若一直鎖定在其地方特質,將會有侷限。我覺得美術館其實還有一個很大的任務——是帶給民眾更多的想像空間,所以美術館今年的大主軸是「想像的擴延與對話」。之後,嘉美館每一年會有一檔展覽與藝術的概念有關,希望將更多的『能動性』帶進嘉義。」賴依欣希望這一年多來已站穩腳步的嘉美館,在未來,不僅是一座深耕嘉義美術史的地方美術館,更是嘉義的當代藝術平台。

【延伸閱讀】打破封閉老倉庫與藝術高牆!在畫都嘉義建一座非典型美術館─專訪嘉義市立美術館操刀建築師黃明威


展場入口引導,以月曆紙為設計發想起點,邀請參展藝術家,對2222年的某一天,做出備忘記事。 (Photo Credit:嘉義市立美術館)


200年後,現在的我們會如何被理解?

「我們常常去思考未來的樣子,但我們能不能從未來去思考我們當下的處境呢?」 對黃彥穎而言,《2222》 並非僅是想像200年後的樣貌,亦是想像2222年的未來人將會如何「回望」解讀我們所身處的這個世界與日常。
 
此次展出的九位藝術家,其作品都揭露出隱藏於我們極其普通的日常現實中的「預言」或「寓言」,像是對未來所傳遞的各種暗示與隱喻。「我們的社會也是充滿暗示性的,如何了解這個暗示性就是「社會化」的過程。這個展覽,我希望是一個感覺大於思考的展覽,必須要用身體去感覺。」黃彥穎說。
 
展覽作品分佈於三層樓。策展人依據樓層分為櫥窗、客廳、房間三個區塊,暗喻這三個區塊的作品從社會逐漸發展到個人經驗。
 
一樓「櫥窗」展品探討著人類物種與當前文明的依存關係。黃慧妍的作品呈現出人類對於氣候變遷下的結果的無奈,張明曜探索著當代文化主權板塊的位移,何采柔的〈FORM〉藉由抽屜與鑰匙的對應關係,隱喻人類在當下文明的依存狀態。


黃慧妍作品〈不要太努力讓事情發生〉以書本為作品形式,為本次展覽提供起點的絮語。(Photo Credit:嘉義市立美術館)

何采柔的作品總是在日常極其微小的細節中,發現刺點,並將此放大或轉化為作品。此次展出的〈Charging〉、〈20200529〉以及〈Form〉,則是一系列非常能體現2022 這個當下,人心如何自處的採樣。圖為作品〈20200529〉。(Photo Credit:嘉義市立美術館)

黃萱的長鏡頭作品〈願望〉,透過不斷地對著鏡頭,劃火柴許願,完成這件行為錄像。(Photo Credit:嘉義市立美術館)
 
走上二樓「客廳」,賴志盛用極少主義的方式回應當下社會的過多資訊與過多生產,蘇育賢的大型裝置作品〈天堂〉批判如今媒體過度消費生命與死亡的議題的現狀。陳敬元的繪畫作品,在描繪移動與勞動的畫面中,點出工業革命後,人類逐漸仿若生產線上螺絲釘般無意義化的現狀。江忠倫的〈2221-2223〉則探討著在公共空間逐漸私密化的過程中,人是如何自處的。展覽的終點,則是李傑的〈喪失理性的批判〉,對黃彥穎而言,這件作品就像是背對世界的荒涼獨白。


曾參加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展出的蘇育賢,此次展出的〈天堂〉是一顆巨型的黑色氣球,當它漂浮在半空中作為一種暗喩。(Photo Credit:嘉義市立美術館)

賴志盛的顏料罐系列新作〈顏料罐_嘉義〉,透過顏色,留存了當下的嘉義。賴志盛為了此作拜訪嘉義三次,右側四罐是嘉義市的顏色,左側三罐則是象徵著郊區之色調。作品耗時4個多月,他將罐內顏料慢慢的繪製於罐身,讓原來規格化的顏料擁有了獨特質地,既像繪畫又像雕塑。(Photo Credit:嘉義市立美術館)

陳敬元展出一系列著重於人與自然以及文明關係的畫作。這系列作品創作於2020年巴黎駐村時,當時才剛到巴黎時就因疫情封城。對陳敬元而言,雖然住了半年,但大部分時間都困在工作室裡,突然一切停滯凝結。這些作品多多少少反映了當時現實與內心的狀態。策展人黃彥穎則認為這些畫作象徵了人在工業化時代的「無意義化」,藝術家透過描繪移動與勞動來對抗這種無意義化。(Photo Credit:嘉義市立美術館)
 
六件全新作品展出!

此次展覽也邀請藝術家,就《2222》創作六件新作,包括黃慧妍 〈它曾是688尺高〉、賴志盛〈日光浴〉與〈顏料罐_嘉義〉、張明曜〈昨日之夢:嘉義街景〉、江忠倫〈2221-2223〉及李傑位於三樓展間的〈喪失理性的批判〉。

黃慧妍的〈它曾是688尺高〉,呈現出200年後,隨著氣候變遷,海平面逐漸上升,摩天大樓終將被逐漸淹沒的未來日常。靜謐的視覺風格對應著末日的命題,諷刺的呈現出人類的無能為力,而這一切都是人類慾望無限擴大後的實然結果。


黃慧妍擅長以日常的小敘述體作為支點,來跟時代的大敘述對質,圖為燈箱裝置〈它曾是 688 尺高〉。 (Photo Credit:Josh Peng)

位於二樓挑高大廳一側的作品,則是賴志盛的〈日光浴〉。他將極日常的洗衣籃放置於此,並撕下其上的標籤紙貼在木構樑柱上,靜靜地存在於蘇育賢巨大的「天堂」旁。

「〈日光浴〉比較像是提出如何封存當下的這個概念,盡可能地表達當下的感覺。」面對充滿建築細節與表現的挑高空間,賴志盛運用他自身常用的物件,以「極少」的形式呈現,刻意選擇面東的大片落地窗處設置作品。當陽光穿過洗衣籃的圓孔時,顯現僅存於「此時此刻」的當下光影;小小的標籤紙上,則留下了一圈圈他服裝上的黑色棉絮,不禁讓人思考在如此放大自我的社群時代中,人類面對時間的長流,是否終如棉絮般似有又似無的存在?


賴志盛〈日光浴〉。(Photo Credit:Josh Peng)
 
張明曜的「昨日之夢:嘉義街景」於展場中放映的幻燈片畫面,其實是他收集了過往的嘉義街景,再以AI生成的新圖像。映射出如今人工智慧等各種新科技,正逐漸滲入人類的各種文化生產中,思索著人類是否依然如過往掌握著文化主導權呢?


張明曜的〈昨日之夢:嘉義街景〉則是一種透過AI 生成技術來生產繪畫性的敘事。(Photo Credit:嘉義市立美術館)

過去一系列作品都嘗試在機制內反轉的江忠倫,新作〈2221-2223〉將嘉美館上一檔的《人・間—陳澄波與畫都》的展牆再利用,轉化為三座以展牆結構構築的木空間,並將展牆結構「內外翻轉」,外顯出以往無法被看見的展牆結構,以往展示作品的完美展牆反而被鎖在空間內部。參觀者可至嘉美館一樓服務台借用鑰匙,進入這個專屬於你的空間中,瞬間你也成為展品的一部分。「當觀者看到你走進去,把自己鎖住,觀眾就會開始想像你或你們會在這空間裡做什麼呢?同時也好奇這會如何翻轉原來嘉美館的展示空間?」江忠倫說。

 
江忠倫製作的三個房間〈2221-2223〉,邀請觀眾至櫃檯領取鑰匙參與互動。(Photo Credit:嘉義市立美術館)

曾代表香港館參加2013威尼斯雙年展的李傑,此次作品〈喪失理性的批判〉為現地製作。黃彥穎談到李傑在創作時,需要很長的時間感受展場空間,再依據空間的線條與光影等狀態對應創作。坐在展場中,聽著李傑重新剪輯的 “I never say I was deep”,在歌曲即將結束時卻不斷反覆最後旋律,仿若永遠都不會結束的自我追問。做為展覽片尾曲般的存在,也像是對2222命題的另一種回應。


李傑〈喪失理性的批判〉。(Photo Credit:嘉義市立美術館)

李傑的〈喪失理性的批判〉是以物件、影像以及空間來構築一種抽象化身影的過程。(Photo Credit:嘉義市立美術館)
 

從社會到個人,《2222》以日常為線索,在那些細微的偏差中,記錄了我們的當下、人類的逐漸退位與面對自身慾望前的無能為力,作品中的各種暗示不僅是對未來發射的訊號,亦是對當下你我生活的反芻。

【延伸閱讀】一座重達200公斤、摸不到的噴水池!嘉美館《現域》邀曾熙凱等六組設計師,以水文地景重塑城市想像

總編輯/彭永翔 joshpeng@motstyle.com.tw

關鍵字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