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文溪是一條滋養大地生靈的母親河,全長 138 公里,流經嘉義、臺南兩縣市,上游自阿里山系的東水山、大埔、嘉南平原到台江出海,涵容曾文、南化、鏡面、烏山頭等四座水庫。而我們,真的了解她嗎?
 
位於台南麻豆的「Mattauw 大地藝術季」是全臺首個聚焦溪流權益的「倡議型藝術季」,以「河川法人化」為倡議目標,希望透過藝術與策展作為媒介,推進流域共同體的觀念。
 
整個企劃在開啟藝術展演前,就先進行了「獵人帶路」、「農人帶路」與「溪流帶路」等前導計畫,爬梳曾文溪上、中、下游全流域,在山林土地間實地傾聽河川的聲音,同時也透過各種與民眾互動的活動進行倡議;藝術季以《曾文溪的一千個名字》為題,打造超過 60 件藝術作品、超過 100 場文化探索體驗的活動,邀請大家一起走進大地的生命之流。
蹲點 3 年長期踏查倡議,「2022年 Mattauw 大地藝術季」集結13位策展人打造9大子計畫
 
「作為全國首屆以溪流全域為主體、藝術行動為媒介的大地藝術季,我們期望『以身體交換身體』,號召民眾跳出人類中心的思維,走入曾文溪的萬物生命場域,展現水文化的美學新意與新時代的公民倡議。」
 
「2022年 Mattauw 大地藝術季」經過三年的長期踏查蹲點,跟著獵人走進上游鄒族部落,與農人為伍了解中游曲流鄉村、下游水圳田塭,看見現代開發如何過度利用了這位瘦弱的母親河;期間不斷進行水分子的倡議、藝術扎根教育、生態食農創意、流域文資再生四方面能量的媒合(如共耕行動、流域食譜工作坊等等),跨越政府治理區隔,召喚公民參與,回應人類世極端型氣候下的「關鍵帶」問題,呈現生態藝術行動的積極方案。


2022Mattauw大地藝術季總論展間(Photo Credit:宜東文化)

康雅筑〈泥毯#13化炭化〉(Photo Credit:宜東文化)

康雅筑〈泥毯#13化炭化〉(Photo Credit:宜東文化)

楊順發〈種稻計畫——黃金母子山〉(Photo Credit:宜東文化)
楊順發〈種稻計畫——黃金母子山〉(Photo Credit:宜東文化)

本次由龔卓軍擔任總策展人,在踏查基礎下集結 13 位策展人,形成流域倡議的 9 大子計畫:小計畫、水計畫、竹計畫、影計畫、植計畫、土計畫、農計畫、聲計畫、原計畫,企圖以當代藝術為捲動方法,以形構流域萬物(地文/水文/生文/人文)的對話平台為目標,邀請大家來到台南麻豆總爺藝文中心、大隆田與渡拔地區賞超過 60 件以藝術紀錄河流、為河流發聲的作品


陳伯義〈地質紀念碑〉、蔡坤霖〈曾文水系之冠〉(Photo Credit:宜東文化)

〈秧仔‧栽仔‧寮仔:曾文溪的一千個名字之農人帶路〉(Photo Credit:宜東文化)

這就先跟我們一起來看本次展覽現場三個亮點。
 
亮點 01:沈昭良領軍 20 年來全台最大國土攝影計畫「潛行攝影計畫」
 
本次多項子計畫中,「影計畫」由攝影師沈昭良擔任策展人,號招台灣不同世代的攝影師組成「潛行攝影隊」,從公路攝影類型出發轉向與擴散,在曾文下流域的線性概念下,進行了空中、地面以及水下視角的視覺書寫,溯源而上,亦順流而下,沿途不只河水,也從地理、建築、產業、宗教與人文角度,呈現歷史轉折與時代變遷的多元樣貌。
 
其中,沈昭良提到,擅長自由潛水和水中攝影的王文彥為次計畫帶來了來自溪流、塭池和海口的水中視角,王文彥〈逐流〉一系列作品,都是他親自潛入曾文溪中,並觀察河岸景觀、瀉湖生態、跟隨鄒族漁獵、參與宗教請水等活動所見之景。

王文彥〈逐流〉(Photo Credit:宜東文化)
 
而林軒朗、張景泓、黃煌智、謝佩穎所創作之〈戰祭〉,則是紀錄了阿里山鄒族「特富野部落」的曾文流域寫真。戰祭是鄒族三大祭儀之一,過去象徵鄒族人用自己的生命與精神守護部落、祈求戰神庇佑,當今則有文化傳承與族人團聚的意義,此作紀錄了2021、2022 年兩次戰祭時的風景。

林軒朗、張景泓、黃煌智、謝佩穎〈戰祭〉(Photo Credit:宜東文化)
黃煌智〈別向山說話〉(Photo Credit:宜東文化)

林韋言〈漫遊-烏山頭水庫溢流〉(Photo Credit:宜東文化)
林韋言〈漫遊-烏山頭水庫溢流〉(Photo Credit:宜東文化)

黃郁修〈入口意象〉(Photo Credit:宜東文化)

☞「潛行攝影計畫」藝術家:王文彥 / 李岳凌 / 李雅妍 / 沈昭良 / 林文強 / 林柏樑 / 林韋言 / 林軒朗 / 金玉善 / 陳敬寶 / 陳伯義 /  陳宗怡 / 張景泓 / 黃郁修 / 黃煌智 / 彭一航 / 曾敏雄 / 楊錦煌 / 歐家成 / 謝佩穎 
 
亮點 02:由「原計畫」原住民的藝術之眼,看見人與自然共存情感
 
「原計畫」透過「獵人帶路」,走過曾文溪上游的達邦、里佳、茶山三個集水區,指出全國水資源利用率最高的曾文溪,以及全國第一大水庫曾文水庫,如何在森林守護、水文生態、水資源利用的過程中,與原住民傳統領域產生緊密依存的關係,甚至相互碰撞的張力。


安聖惠〈療癒系列2〉(Photo Credit:宜東文化)

安聖惠〈療癒系列2〉(Photo Credit:宜東文化)
伊祐・噶照〈和大地撐起的家〉(Photo Credit:宜東文化)

「原計畫」在「大隆田生態文化園區」設置原住民藝術家作品,無論是藝術家安聖惠〈療癒系列2〉揚起仿若山林斜坡的織網,又或伊祐.噶照〈和大地撐起的家〉的木造屋,都在有機的形態中,訴說自然與人樸質而緊密的關係。入夜後,更有辛綺的〈沉水流光〉,將樹與地脈用螢光的線條加以連結,把大地轉化成光之河流,將樹與河連結起來,造一座沉水的森林。


辛綺〈沉水流光〉(Photo Credit:宜東文化)
辛綺〈沉水流光〉(Photo Credit:宜東文化)
 
亮點 03:跟著「竹計畫」上山採竹、穿梭陳宣誠與廖昭豪竹工藝 感受曾文溪的面貌
 
「竹計畫」則是從曾文溪上、中、下游的竹材出發,希望運用「自由工藝」打造從採集、築造、編織一體共學的「實驗學校」。期間包含策展人陳冠彰籌劃的竹採集工作坊(燃然篝火品野味:跟著獵人採竹趣),跟隨獵人巴蘇雅的步伐上山去採竹,體驗如何製作竹筒飯與編織竹構造。


陳宣誠〈流域竹造〉✕廖昭豪〈攔砂壩〉(Photo Credit:宜東文化)
 
藝術創作方面,則有藝術家陳宣誠的〈流域竹造〉採集超過 1,000 千根台灣高山竹,把曾文溪上中下游的水文系統轉化成可穿越、組裝的流動場域;結合一旁廖昭豪的〈攔砂壩〉,運用發泡、紙漿等易隨戶外風吹日曬形變的材料暗示攔砂壩侵蝕消耗的過程,透過創作引起人們認知攔砂壩對生態的影響。


陳宣誠〈流域竹造〉(Photo Credit:宜東文化)
廖昭豪〈攔砂壩〉(Photo Credit:宜東文化)
陳宣誠〈流域竹造〉✕廖昭豪〈攔砂壩〉(Photo Credit:宜東文化)
 
除此之外,「2022Mattauw大地藝術季:曾文溪的一千個名字」內容豐富,還包含小計畫、水計畫、土計畫、農計畫、植計畫眾多子計畫的活動與藝術創作,更多作品介紹可加入「Mattauw大地藝術季」line 官方好友,了解詳細藝術理念介紹。2022 年 10 月 15 日起長達 77 天的藝術季,不僅僅止於媒合藝術家的創作,更邀請人們真正走入流域,感覺曾文溪。


梁瀚云〈卵、石與土地〉(Photo Credit:宜東文化)

王昱心〈MATA的凝視〉(Photo Credit:宜東文化)
南藝大B群 〈鵲〉(Photo Credit:宜東文化)

陳昱榮〈漫流之境〉(Photo Credit:宜東文化)

■ 2022Mattauw大地藝術季:曾文溪的一千個名字
展覽展期|2022.10.15(六) - 2023.01.29(日)
展覽地點|總爺藝文中心、171市道沿線區域

■ 策展團隊
總策展人|龔卓軍 
分區策展人|洪淑青、龔義昭、郭嘉羚、洪榆橙、楊志彬、陳冠彰、沈昭良、黃瀞瑩、陳冠彰、吳克威、蔡郁柔、林芳宜、Nakaw Putun 
協同策展人|羅健毓 
顧問|丘如華、曾旭正 
參展藝術家|Basuya Yagumangana、Joshua Sofaer(英國)、Making Mad、Noiz、土地想像共耕隊、太認真(郭柏俞、佘文瑛)、王文彥、王俊淵、王昱心、安聖惠、朱芳儀、吳克威、李佳泓、李岳凌、李雅妍、沈昭良、走路草農/藝團、辛綺、伊祐・噶照、卓俞翔(新加坡)、林文強、林奕碩、林柏樑、林韋言、林純用、林軒朗、林傳凱、金玉善(韓國)、南藝大B群、胡育旗、康雅筑、張君慈、張景泓、梁瀚云、陳伯義、陳宗怡、陳宣誠、陳昱榮、陳科廷、陳敬寶、陳瑋軒、陳黎恆青、陳鴻偉、陳露霞、彭一航、曾柏豪、曾敏雄、黃郁修、黃煌智、楊順發、楊錦煌、廖昭豪、劉建福、劉哲安、歐家成、蔡坤霖、蔡郁柔、龍國泰、謝佩穎、壞鞋子舞蹈劇場

編輯/林沛伶

關鍵字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