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台北的街頭很不一樣!即日起至2月19日的「2023台灣燈會在台北」,以「光源台北 Light up the Future」為題,透過四大展區「光展區、源展區、未來展區、中央展區」與「十二行政燈區」遍及全台北市,也讓大眾走到哪裡都能感受到「光」之美。
 
此次燈會有些作品不假思索出現在捷運出口、商家店鋪牆面,有些則必須走進園區內一探究竟,不過聚焦信義商圈的「未來展區」,可不只侷限台北市政府與台北101,位於四四南村的「農業燈區」,同樣不容錯過。
 
此區由藝術家曾令理策展,透過農業意象燈飾,呈現「臺北有農」的面貌,集結香港跨界藝術團隊Whiteground作品《生長的時刻》、擅長以動力藝術訴說哲學的藝術家蔡宜婷作品《燦爛千陽》,以及原住民藝術家安聖惠以竹子湖繡球花所發想的作品《夢織繡》等。其中,由曾令理攜手偶然設計、偶得設計所打造的作品《聚聚亭Gathering Pavilion》更是此區必看亮點,快跟著MOT TIMES腳步,一起來聽曾令理聊聊這次的創作概念吧!
談及農業,一般大眾鮮少會聯想到台北,不過擁有豐富自然資源的台北,雖然並非以農業為主要產業,但仍可提供糧食生產、觀光休閒、生態維護、環境保護、防洪防災等多重角色,特別是去年由台灣設計研究院發起的「T22 設計振興地方產業計畫」,從在地小農的桶柑、蜂蜜與放牧雞蛋,到全台唯一的北投大屯火山咖啡產區,都讓人感受到台北「都市農業」的另一種面貌。

「未來展區」四四南村—農業燈區策展概念
 
未來展區內的四四南村,既代表過往具時代意義的場域被轉化為現代世外桃源,亦象徵台北城市的永續未來,呈現在地農業的重要性。藝術家曾令理表示,「台北雖然是國際大都會,但卻離農業聚落極為靠近,而農業除了提供日常所需外,農耕所帶來的身體勞動、飲食、環境變化等過程更具有感官治癒力。透過農作更能體會一切支取於大地、最終也回歸大地的自然法則,因此本次燈區主題以『大地的形狀_向自然學習』為題,並期待能以燈組作品回應基地特有的地形紋理。」


白天同樣能一覽《聚聚亭Gathering Pavilion》的曲線流動感。(Photo Credit:黑鳥音像)

(Photo Credit:黑鳥音像)

以農耕向心力為概念,打造具包覆性、可進入的亭子

農業的孕育流程重視「與地、與物、與人」的連結,這樣的方式使農民們格外的珍惜人與人的緣份,形成強大的向心力。因此作為入口處的迎接燈組,作品《聚聚亭》在設計概念上以農耕向心力為發想,透過八座雷射切割金屬彎版所打造的抽象巨大人型曲線,展現模組互相支撐、群聚耕作的意象,並與基地周圍的大樹搭配,形成一個具有包覆性、可進入的亭子,讓觀者與作品能產生內與外的空間互動性。
 

夜裡透過光的詮釋更能展現《聚聚亭Gathering Pavilion》的結構之美。(Photo Credit:黑鳥音像)
(Photo Credit:黑鳥音像)

曾令理表示,《聚聚亭》人形單元中間的漸變曲線是利用電腦運算的規律結果,中間的支撐片則是以隨機生成的方式分布,一方面吸收製作上的誤差,一方便也呈現宛如細胞壁般的有機質感,在結構性與美學上找到一個平衡點。同時為了使人型單元比肩倚靠,8個單元均微微旋轉5度錯開彼此並相疊,比肩之處藏有非常小的連接件,讓八個模組間既可互相依靠,也增加結構的穩定性。


(Photo Credit:黑鳥音像)

(Photo Credit:黑鳥音像)

(Photo Credit:黑鳥音像)

而在工法上最挑戰的地方就是如何維持曲線的流暢性,因為太厚的鐵板很難彎折,但太薄的鐵板容易壓折變形,因此最後團隊選擇以4mm、2mm兩種不同厚度的板材,來分別擔負結構支撐與曲面視覺效果的部分,並穩定的控制間隙,以利烤漆上色。

 
(Photo Credit:黑鳥音像)
 
此外,《聚聚亭》在燈光設計上也特別攜手偶得設計,主要著重勾勒曲線感,並從底部打燈,利用金屬自帶的反射性刷亮作品,而內部地燈則做了防眩光設計,讓觀眾進入作品時不會覺得過度刺眼。
 
有趣的是,不少現場觀眾都會不自覺走進作品之中,與人形幾何對視,或透過八個人形構圖窺視台北101大樓。曾令理認為,透過觀者的加入讓作品更加完整,因為這股凝聚力也呼應到《聚聚亭》最初創作的初衷,同時也體現出人身處其中與城市之間自由、流動的互動感。


(Photo Credit:黑鳥音像)

(Photo Credit:黑鳥音像)

(Photo Credit:黑鳥音像)
 
「聚聚亭 Gathering Pavilion」
 
藝術家:曾令理
執行協力:偶然設計 -  廖子寬、魏飴瑩、王嘉澍、鄭兆麟
金屬加工:龍泰鋼鐵、合泰精密
燈光設計:偶得設計
燈光執行:湯石照明
烤漆加工:竣友粉烤工業
現場冷烤:侯俊杰師傅
平面攝影:黑鳥音像
農業燈區總執行:定泳文創
農業燈區主辦單位:臺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
燈組位置:台北市信義區四四南村

編輯/Christine Chen

關鍵字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