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傳統元宵賞花燈到每年為期約半個月的「台灣燈會」,隨時間也融入當代藝術以及一座城市對自己的期待。今年台灣燈會重返台北,在東區商圈不僅有16件中、大型主題燈飾作品,同時亦與東區商圈店家合作打造 43 件「藝術入店」作品,人們遊逛散步店家的過程,還能體驗不同於大型園區的藝術生活!
其實早在 2001 年開始,台北就曾有過類似於藝術入店的「粉樂町台北當代藝術展(Very Fun Park)」企劃,在街頭角落、商區店家、廢墟之中都可以是藝術的展演場,將整座城市形塑成一期一會的無牆美術館,而藝術家們也往往為了更契合於在地,將自身的在地經驗融入現地創作,讓作品價值不僅在於藝術品本身,也在於與當地人事物互動的關連。
 
當然,如今這在世界各地都早已不是新概念,不過對時下台北東區而言,人們共睹這二、三十年來商圈因都市規劃與種種原因,相較信義、中山具有明確意象,或近年西區門戶計畫下逐漸改變的萬華,顯得沉寂,「藝術入店」或許是另一種重新吸引人們再次觀看,設想新可能的嘗試。


浪苑Garden of Rover X 藝術家ORBITA《Lantern rain》(Photo Credit:臺北市商業處)

富士堂X藝術家Leho《幻獸系列》(Photo Credit:臺北市商業處)
寓禾SaloonX藝術家鍾瓊儀《日常動作》(Photo Credit:臺北市商業處)
 
東區「藝術入店」:燈會中更日常的賞遊路線
 
這次藝術入店計畫中,策展人之一胡氏藝術執行長胡朝聖融入過去進行「粉樂町」及「白晝之夜」的經驗,廣邀東區服飾、餐飲、髮廊、酒吧......等各色店家參與投件,媒合專於平面繪畫、編織雕塑、燈光互動、空間裝置等各種領域的藝術家與各店討論及創作。
 
胡朝聖指出,燈會出自於民間家家戶戶掛燈籠的傳統,如今除了擁有欣賞大型主燈的機會,也能透過「藝術入店」讓燈會回歸生活體驗,且使當代藝術進入市民大眾可接觸的空間,與美術館呈現氛圍完全不同。本次數十件作品不見得需要一次看完,找時間隨性散步欣賞,更符合展覽想傳遞的自在!


再睡5分鐘X仰角35度《台北大安店恐龍們的東區冒險》(Photo Credit:臺北市商業處)
O!BalloonX藝術家吳美琪 《萬象—— 致 O!Balloon》(Photo Credit:臺北市商業處)

Round RoundX藝術家大塚麻子《光柵首都》(Photo Credit:臺北市商業處)

LOST N FOUND HAIRX藝術家陳泳丞《逐光者》(Photo Credit:臺北市商業處)
 
台北東區散步看藝術!10 個特色店家藝術創作
 
1. ODD ONE OUT X 藝術家 張育嘉《美獸AIR
藝術家張育嘉創造以美為食的怪獸——美獸,這回以銀灰色的外型,飄浮於東區巷弄中台灣茶飲品牌 ODD ONE OUT 門口 ,希望自己作為美麗空間的引路人,帶領大家閱讀作品也閱讀空間,一起進入美的國度。


ODD ONE OUT X 藝術家張育嘉《美獸AIR》(Photo Credit:臺北市商業處)

ODD ONE OUT X 藝術家張育嘉《美獸AIR》(Photo Credit:臺北市商業處)
ODD ONE OUT X 藝術家張育嘉《美獸AIR》(Photo Credit:臺北市商業處)
 
2. Rapha X 藝術家 Jun Ong《捕夢者Dreamcatcher
位於自行車風格店家 Rapha 前,是馬來西亞燈光藝術家 Jun Ong 首件來台展出的作品。其靈感源自能夠篩選人們的潛意識思想、塑造意識現實的「捕夢網」,透過 96 個鋁合金自行車輪圈組成聯鎖環,形成一個三維燈籠或「門戶」的意象,鐵箍代表著生命的迴圈,沒有開始亦沒有結束。
 
白天,陽光通過環環相扣的環圈投射出單一方向性陰影,而夜晚,一顆實心的燈泡則從各種角度揭示出複雜的光影層次,解開複雜的潛意識。隨著觀看者步移不同角度,更會產生不同的視覺效果。


Rapha X 藝術家 Jun Ong《捕夢者Dreamcatcher》(Photo Credit:臺北市商業處)

Rapha X 藝術家 Jun Ong《捕夢者Dreamcatcher》(Photo Credit:臺北市商業處)

Rapha X 藝術家 Jun Ong《捕夢者Dreamcatcher》(Photo Credit:臺北市商業處)
 
3. homey’s Café、騷豆花敦南旗艦店 X 藝術家 王振瑋《滔滔
分別為在老公寓一、二樓,創意豆花店騷豆花與城市數位遊牧必訪的深夜咖啡廳 homey’s Café ,這次串連立面空間,藝術家王振瑋以傳統建築屋瓦下的輔助材料「瓦押條」創造如瀑布般傾洩而下的裝置,成為巷弄老屋的視覺焦點。


homey’s Café、騷豆花敦南旗艦店 X 藝術家王振瑋《滔滔》(Photo Credit:臺北市商業處)

homey’s Café、騷豆花敦南旗艦店 X 藝術家王振瑋《滔滔》(Photo Credit:臺北市商業處)
homey’s Café、騷豆花敦南旗艦店 X 藝術家王振瑋《滔滔》(Photo Credit:臺北市商業處)

4. Flux Réel Hair Boutique 芮歐有限公司 X 藝術家 陳姿尹《Light up and down
近期獲2020台南新藝獎,新銳藝術家陳姿尹的作品經常可以感受到她對於身體感官與科學之間微妙的關係,在天文和科學興趣裡,她對於宇宙和世界的想像形成一種獨特的哲學感。
 
這次在髮廊外的作品試圖闡釋「光的重量」,可以見到當燈光漸漸亮起並投射光芒於蹺蹺板上,將使其傾倒於燈的一側;反之當燈光逐漸熄滅,彷彿失去光的重量後,蹺蹺板則傾倒於水泥球體的另一側,藉由光的亮暗與蹺蹺板意象,呈現出人們對於光的重量之想像。

Flux Réel Hair Boutique 芮歐有限公司 X 藝術家陳姿尹《Light up and down》(Photo Credit:臺北市商業處)
 
5. boven 雜誌圖書館 x 藝術家 Liam Morgan《Ngan Wat : Taipei》
來自加拿大的 Liam Morgan 同時是視覺藝術家與電影攝影師,經常以「光」作為表達媒介,批判思考人類社會種種現代生活或政治現象,2014 年拍攝曼谷50層樓高的爛尾樓 Sathorn Unique 之作《紀念碑》是其知名作品之一。
 
在 boven 門外小庭院,他以繁榮的夜間色彩及人工照明技術作為發想,創造出富有節日氣氛的台北意象。懸掛動態的燈光裝置,建構出複雜的關係,留給人們心中一道難解的謎題:「究竟是作品支撐著樹木,抑或是作品依賴著樹木,而使彼此共生共長?」。


boven 雜誌圖書館 x 藝術家 Liam Morgan《Ngan Wat : Taipei》(Photo Credit:臺北市商業處)

boven 雜誌圖書館 x 藝術家 Liam Morgan《Ngan Wat : Taipei》(Photo Credit:臺北市商業處)
 
6. 阿波羅畫廊 X 藝術家 謝佑承《小睡》
東區老字號藝廊「阿波羅畫廊」這次配合燈會,展出藝術家謝佑承的作品《小睡》。此作先前曾於台北數位藝術中心展出,以測量體溫的紅外線熱顯像儀為靈感,探討「當疫情下的日常經驗以及科學式的技術圖像介入藝術時,可能呈現的樣態為何?」
 
單頻道錄像作品《小睡》呈現物體與空間在紅外線的影像裡,脫離原有表面,被轉譯為形似地質表面的光譜;藉由光熱數據動向的傳導,在影像敘事中,把人體的內與外、物的形相及空間區隔開,以呈現出公眾與個體、互動與隔離的關係。


阿波羅畫廊 X 藝術家謝佑承《小睡》(Photo Credit:臺北市商業處)
阿波羅畫廊 X 藝術家謝佑承《小睡》(Photo Credit:臺北市商業處)

7. Lomography 台北大使館 X 藝術家 李明學《放鬆風景 II
走進底片相機專門店 Lomography,牆面四周被網路「圖片連結失效」的 icon 包圍。藝術家李明學向來擅長以幽默或荒謬的敘事方式,再詮釋生活周遭事物,這次的作品從 Lomography 販售相機與沖印底片,串接至與「影像」的關聯性。
 
你有發現,這些圖片連結失效 icon 其實本身也是一張藍天白雲、綠草如茵的「風景畫」?然而,我們卻無從得知此圖的原出處。李明學透過大量於空間重製此圖,試圖討論從早年以繪畫臨摹,發展至更方便的底片攝影,再到今日影像輸出極為方便的數位時代,我們談論「原創影像」的意義為何?這些創作方式彼此又有何關係?


Lomography 台北大使館 X 藝術家李明學《放鬆風景 II》(Photo Credit:臺北市商業處)
Lomography 台北大使館 X 藝術家李明學《放鬆風景 II》(Photo Credit:臺北市商業處)
 
8. 美好日子咖啡館 X 藝術家 成若涵《一杯咖啡_美好日子裡的20個動心時刻
藝術家成若涵從小在台北東區長大,2012年她從自己最熟悉的生活圈出發,開啟「臺灣百景」紙雕創作計畫。十年過去了,松菸大巨蛋蓋起來了,101依舊矗立,華視、國父紀念館始終如一,但更多的是人們對於美好生活,仍舊細膩且執著地追求著。這次她將先前創作進行調整,並以數位輸出的方式製成店家窗景,白天自室內觀看,陽光穿透灑落優美光影,夜晚由外向內看則向城市中一盞溫暖的燈籠。


美好日子咖啡館 X 藝術家成若涵《一杯咖啡_美好日子裡的20個動心時刻》(Photo Credit:臺北市商業處)
美好日子咖啡館 X 藝術家成若涵《一杯咖啡_美好日子裡的20個動心時刻》(Photo Credit:臺北市商業處)

9. 地窖日常X藝術家 李漢強《李漢強的勞力士》
藝術家李漢強以當鋪常見的勞力士手錶為主軸,並詼諧地運用彩色輸出印出手錶樣貌,呼應「地窖日常」二手衣物販賣過程,展現新舊物品被交易流通的本質。
 
此外,鏡面還納入藝術家為期 6 年每日不間斷的「李漢強的果汁自拍照」計畫,以高級的勞力士與常民的蔬果汁進行巧妙對比,碰撞出有趣的火花,邀請大家一起到「地窖日常」加入他的蔬果汁宇宙!


地窖日常X藝術家李漢強《李漢強的勞力士》(Photo Credit:臺北市商業處)
地窖日常X藝術家李漢強《李漢強的勞力士》(Photo Credit:臺北市商業處)
 
10. FAIRY X 藝術家 Anthony Luensman《檳榔男孩》
在酒吧 Fairy,呈現美國藝術家 Anthony Luensman 以無所不在的檳榔店招牌為靈感之作《檳榔男孩》。影像中,他使用嘴吧持有以電池供電的、泛著綠光的燈光裝置,用唇口銜著裝置的目的在於讓身體保持自由活動,彷彿就是日常既有的模樣,他所出沒的所在同時也紀錄了台北快速流動的城市場景。作品以「檳榔男孩」對應「檳榔西施」,試圖用詼諧的態度將男性描繪成具吸引力的對象。
 
除此之外,值得一提的是,FAIRY 除了響應「藝術入店」裝置此作外,也特別邀來藝術家張伯豪在戶外陽台打造檳榔攤裝置,螢光顏料手繪搭配彩色燈管下,散發老台北的浪漫與奇幻。


FAIRY X 藝術家 Anthony Luensman《檳榔男孩》(Photo Credit:臺北市商業處)
FAIRY X 藝術家 Anthony Luensman《檳榔男孩》(Photo Credit:臺北市商業處)
 
這次作品有高達 90% 為藝術家現地創作,且在創作者/店家雙方合作過程中,彼此因為雙向對話而有很高的參與度,並非單純將作品置入空間。更重要的是,這些作品在藝術家退場後,更能因為店家的參與而能夠被好好的詮釋,胡朝聖特別分享,「讓店家跟作品對話,也是策展中的教育推廣,我們把言說權交給店家,讓他們從與藝術家對話的經驗,將概念傳遞給觀眾,用他們熟習的方式跟大家分享,我覺得甚至比我來講更動人。」未來這些作品部分也將繼續留存於合作店家中,擁有城市的故事。


miho X 藝術家楊瀚橋《咪鹿鹿》(Photo Credit:臺北市商業處)

好米亞國際餐飲有限公司X走路草農藝團《宇宙物產計畫-台灣蔬果》(Photo Credit:臺北市商業處)

好日咖啡工作室(G’day Coffee)X藝術家吳芊頤 《橋南窗景詩III》(Photo Credit:臺北市商業處)

PapabubbleX藝術家顏寧志《Color is my sugar》(Photo Credit:臺北市商業處)

編輯/林沛伶

關鍵字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