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然而 Finn Juhl 並未因此而踏上藝術家之路,知子莫若父,父親早知 Finn Juhl 不是走藝術的料,成功說服他進入丹麥皇家建築藝術學院(Royal Danish Academy of Fine Arts, School of Architecture)就讀。1934年畢業後,Finn Juhl 隨即進入 Vilhelm Lauritzen 的建築事務所工作,這個時候,他從小累積的藝術能量,開始發酵。
由藝術出發的創新之路
藝術的本質是思考的、批判的、實驗的、面對自我的。在事務所的十年間,Finn Juhl 不僅在建築上發揮所學,負責丹麥國家廣播電台的大型建築案,更在此時結識了木匠 Niels Vodder。當時,整個北歐建築開始轉型,朝向當代極簡的風格前進,然而在家具設計上卻依舊是傳統的、厚重的、追求裝飾的。Finn Juhl 思考的是,當建築型態已然改變,家具設計為何一如往昔?既然要變,北歐無可取代的就是木匠的精湛技術,站在如此豐厚的基礎上,深受抽象派和立體派影響的 Finn Juhl 更認為木匠工藝的再挑戰、從設計上賦予其藝術性,才是他所認為的家具設計。
1937年,Finn Juhl 開始積極參與哥本哈根匠師展(Cabinetmakers' Guild Exhibitions),並開啟了與 Vodder 長達 23 年充滿實驗性的合作。哥本哈根匠師展對於當時的新銳設計師來說,不啻是重新定義丹麥設計的最佳途徑,因為當時全世界追求著量產,然而哥本哈根匠師展卻著重在工匠的藝術性上,因而往往能看見年輕設計師們的豐沛創意。

1939 年,Finn Juhl 便設計出他的第一件家具《鵜鶘椅》(Pelican chair,見上圖),1940 年才製作完成。以現在的眼光看來,《鵜鶘椅》展現極強烈的藝術概念,宛如鵜鶘展翅的造型,顯而易見地是受了超現實主義的影響,有機的形體對比著粗短的椅腳,然而當乘坐進去時,卻有一種深深的安全感。雖然在當時因為過於前衛,而曾被批評不像鵜鶘而像是一隻累趴的海象、一點美感也沒有,但時間證明了是Juhl走得太前面,將家具視為不只是雕塑、更是一種應用藝術,家具不該只是室內設計的附屬品、而是一件充滿生命律動的藝術,這就是 Finn Juhl l的設計得以跨越時空的重要原因,更因此 Finn Juhl 被喻為丹麥的當代設計之父。
其後因 Finn Juhl 蓋了自己的房子,他開始大量設計家具,然而卻受限於當時的技術,許多設計不僅數量不多、甚至無法被製作出來,素有「骨椅」之稱的《44號椅》(見左下圖),當年就只生產了 12 張,現在在拍賣市場上的行情超過 300 萬元。
影響百年的北歐設計巨擘

至此,Finn Juhl 以其當代設計結合傳統的高工藝水準而在全球聲名大噪。在 50 年代間,Juhl拿下米蘭三年展 5 項金牌,設計範疇開始大幅跨向各領域,包括:Scandinavian Airlines 的 Ticket Offices、Georg Jensen 位於多倫多和倫敦的店面、華盛頓的丹麥大使館室內設計以及紐約聯合國託管理事會會議廳……等等。 1989 年逝世之後,他的家(Finn Juhl's House)在 2008 年為 Ordrupgaard Art Museum 接管,並於週末開放參觀,讓所有北歐迷真實進入大師的世界。
身為丹麥設計四大巨匠之一,Finn Juhl 從建築跨界設計、卻又在設計中引入藝術和工藝,在他的每一件作品中我們都能感受到溫暖的人性與極致的工藝;用藝術性寫下設計的傳奇,正是這位影響百年的設計巨擘讓人深深著迷的重要原因。
編輯/陳書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