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莉+瑪蓮+強尼+強納森=……?

舞台上的2男2女拆解性別,嬉謔、嘈雜、混亂、衝突,重新演繹早逝的田啟元在90年代的兩個作品《瑪莉瑪蓮》與《強尼強納森》。導演陳仕瑛在近20年後,關注的不再是新穎的形式與暴烈痛苦的語言,將2個劇本雜揉重組,男女鏡像對照,更聚焦在在戀人與自身的關係。那麼,這一連串由名字組成的密碼,究竟將揭示什麼樣的故事呢?本週五(12/16)兩廳院實驗劇場見分曉。
以反傳統威權的作品《毛屍》,熱辣諷刺儒家思想和異性戀常規;扭轉為人熟知白蛇傳故事的《白水》,大膽啟用男性演員詮釋所有角色,唱念作打、嘻笑怒罵,暗地裡偷渡同志情慾和性別議題,桀敖不馴、素有小劇場鬼才之稱的田啟元,不但引人側目,也教人難以漠視。在當年壓抑保守的社會氛圍中,田啟元和其伙伴合組的「臨界點劇象錄」劇團像把熊熊野火,持續衝撞既定價值,其能量飽滿的創作姿態,令後來的劇場創作者也不禁自嘆弗如。
 
田啟元的另一經典之作《瑪莉瑪蓮》,以法國結構學大師羅蘭巴特的文本《戀人絮語》為靈感,採取一桌二椅古典東方簡約形式,藉由看似欠缺敘事邏輯的剝離語言,營造出目不暇給的豐饒感官意象。短短一個多小時的演出,兩個裝扮怪異的女人彼此試探、妒忌、嬉耍、咆哮、愛憐,在揉雜性慾與飢渴的關係角力中,不斷輪番拋擲下流粗鄙、甜膩撩人的話語,醞釀出荒謬詩意的劇場美學。
 
《瑪莉瑪蓮》的獨特與複雜,自1995年首演至今,持續吸引不同導演投身挑戰,甚至推出3個男生的改編版本《強尼強納森》,讓彼時仍是18歲青澀少女的陳仕瑛在劇場裡亦大感震撼。然而這把創作的火花未曾中斷,2012年新點子劇展邀來導演陳仕瑛,重新面對這別具意義的文本,推出新世代詮釋版本《瑪莉瑪蓮‧強尼強納森》。

自21世紀回望舊時,《瑪莉瑪蓮》應如何再次尋獲當代意義?導演陳仕瑛改變文本結構,將《瑪莉瑪蓮》與《強尼強納森》以「0-1-2-1-0」方式重組,一方面呼應劇本中提及的拉岡鏡像理論,一方面將戀人間如鏡相映的投射心理融入,凸顯親密關係裡所潛藏的緊張與爭鬥。此外,導演所遴選的兩組男女演員,以帶有中性特質的簡莉穎搭配甜美女孩陳信伶,將陰柔高挑的姜睿明,配上小男生身形的徐浩忠,更讓這截然不同的戀人組合產生多面向的解讀空間。
 
而在斑駁牆面與玻璃所框限出的簡淨舞台上,導演以彈力繩的靠攏拉鋸、名嘴開講的紛亂場面、男男情慾SPA、007重型機車扮演遊戲,讓舞台上女演員間的抽象關係,漸漸過渡至2個男演員具角色性格的情境片段,致使一再翻轉的台詞擁有曖昧分歧的流動意象,甚而以90年代曾大行其道的你歌伴唱帶影像,置入劇本台詞,營造出復古又現代的劇場趣味。

 
由影像設計周東彥製作的你歌伴唱帶畫面。(Photo credits:焦聚場) 

然而,田啟元在《瑪莉瑪蓮》嬉鬧外表下,所埋藏的批判力道,企圖透過袒露腫脹女體,衝擊觀眾對美醜的深層思維,是否在新詮釋版本的連番戲耍中遭犧牲忘卻?面對質疑,導演陳仕瑛大笑,稱已預料會有評論者不認同《瑪莉瑪蓮‧強尼強納森》的輕盈質感,但她進一步說道,即便導演手法輕鬆有趣,不代表創作者沒有覺察到劇本中的痛苦沉重。身處不同世代,她所做的種種選擇與表演,已讓她跟原作擁有相異區隔,猶如劇中她安排以手機鏡頭接上即時視訊螢幕,讓兩個女人間的對峙審視,不僅呼應當下的溝通模式,其遠近縮放的分割畫面,更顯現出另一種身體物化與疏離性。
 
1996年當田啟元因愛滋病過世,彷彿預示著一個激情年代的消亡。曾經感受「臨界點劇象錄」在劇場裡帶來震撼的觀眾,而今面對這光怪陸離的當代社會,似乎對任何事都已見怪不怪,也許一如陳仕瑛(右圖)所言:「或許當世界的喧囂強大到某個極致,我們也只能將關注放在自身的微小之上。」但年輕一代的導演絕不寂寞,諸如田啟元等小劇場前輩,仍留下了豐厚創作資產,繼續引領後來的戲劇探索者前行,陪伴他們,從微小自身邁向另一個廣闊世界。

編輯/張慧慧

2012新點子劇展《瑪莉瑪蓮.強尼強納森》
演出時間:2012.12.14~12.16
演出地點:兩廳院 實驗劇場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