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大閎在早年求學時,便已大量吸收歐美的建築文化與特色;爾後跟著國民政府撤遷來台,定居台北,正式開啟他的「建築黃金期」。而飽含西方前衛思維的他,仍不忘中國建築美學的特點,因此我們能從王大閎的一系列作品中,感受那簡單、不舖張,卻曖曖內含光的深刻印象。這也使得他融合東、西方的設計風格,落在經濟起飛時的台灣,更顯彌足珍貴。


不過,攤開王大閎的作品清單,我們可以發現,國營或公共建設於其中較佔多數。其實,此原因也跟本身的世家背景、學識淵博、低調不強求的性格有關;尤其具有國內少見的西方現代思想,遂讓他一舉成為當時政府拓展國家建設時的當紅人物。所以,與其說是「詩人」,倒不如說他是位「御用建築師」呢。

無論如何,這位啟蒙台灣現代建築的前輩,其精心打造的每棟建築,不僅早已成為台灣民眾心中的經典,就連他對建築美學上的宏觀和精神涵養,都是傳承給所有建築後輩不可抹滅的最好風範。有機會經過並親眼見證王大閎作品的讀者,可得好好帶著朝聖的心,觀察大師建築的厲害之處哦!
認識台灣建築先驅王大閎的背後故事
1. 建築並非他求學的第一志願?
至劍橋大學求學的王大閎,其實一開始就讀的科系是機械工程,1 年後才轉攻建築。但細數他建築作品中所顯現的簡約與流線風格,仍帶著有如機械般的精密思維。
2. 「包浩斯」創辦人葛羅培斯是他的老師,普立茲克獎得主貝聿銘是他的同學!
王大閎在哈佛大學攻讀研究所時,除了以第一名之姿畢業,兩位現代主義大師葛羅培斯(Walter Gropius)及密斯‧凡德羅(Mies Van Der Rohe)的傳授,對他往後的建築風格有很大的啟發與影響。而兩位普立茲克建築獎的得主:貝聿銘、菲力普‧強生(Philip Johnson),還是他的同窗好友。


3. 國父紀念館曾是他的夢魘?
保留中國古典象徵、卻前衛地融入現代元素,這在當時「緊繃」的政局下是非常「大膽」的風格,也曾受到高層的打壓與多次修改,所幸最後在他的堅持下,我們才能看到呈現古典美學,卻極有現代風格的飛簷造型。當然,現在的國父紀念館並非王大閎當初競圖時的設計。

4. 除了建築,還會寫文學書!
王大閎曾在 1977 年完成王爾德 19 世紀之作《道林‧格雷的畫像》(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翻譯,不過,他將其內容與時空轉換為 70 年代的台北,並以《杜連魁》一名出版,反而更深受學術人士喜愛。
編輯/黃心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