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紐約的博物館,讀者們的第一答案不外乎是大都會藝術博物館(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雖然它擁有傲視全球的「最大博物館」稱號。不過現在要比起功能性,那可就趕不上同樣位在紐約的皇后美術館(Queens Museum of Art)了!
 
而重新大改造的皇后美術館,就是由擅長交通建設與高科技建築的英國知名團隊「Grimshaw Architects」包辦。他們也是即將負責操刀伊斯坦堡「世界最大機場」的建築團隊之一。



歷史可追溯至 1939 年的皇后美術館,起初是提供當年紐約世博之場地用途,爾後也繼續用於聯合國大會及 1964 年的世博,直到 1972 年才成立如現今有館藏樣貌的「真博物館」。

雖然距今 40 多年期間,皇后美術館不乏經歷整修與翻新的變化,然而,同樣坐落於紐約第二大的法拉盛草原可樂娜公園(Flushing Meadows - Corona Park)區,最早成立的美術館與其它周邊建築(紐約大都會球隊棒球場、美國網球公開賽場地、足球場……等)相比,格格不入的外表和容納空間愈趨不足仍是最根本的問題。

面積增長 1 倍的皇后美術館,開闊流暢的動線及嶄新明亮的風格將是吸引民眾到法拉盛草原可樂娜公園時願意參訪的魅力所在。(Photo credit:David Sundberg)
 
就在近期完成第一階段建設並開放的新皇后美術館,不只面積拓展成 3 千多坪、足足比原始大上 1 倍之外,連內部設施與功能也更臻完善,舉凡收藏、社區活動、教學空間、藝術治療所及藝術工作室等,在新館中融合豐富多元的文化機能,即使到此純粹溜躂或喝個咖啡,光見著室內 Grimshaw 精心打造的明亮藝廊設計,也是另一種藝術的享受。

皇后美術館中最明顯的改變,就位於出入口至中間開放藝廊區的壯觀視野。以往為人詬病的動線幽暗問題,在這次改造過程中,透過中間藝廊區上方設計一道玻璃百葉方柱,再搭配透明天窗自然採光,如此便可集中光線使空間更加明亮。(Photo credit:David Sundberg)

結合自然與人工光源調節,使館內能有效減少能源負荷;此外,為因應室內達 11 米高的空間,Grimshaw 團隊採用了特殊的地面暖通空調(HVAC)系統,藉以控制館中的溫度及濕度。(Photo credit:David Sundberg)

加強採光、動線也變得寬敞流暢,以及大量使用玻璃創造出的輕盈效果,使得新的皇后美術館樣貌能與當代館藏風格較為接近。(Photo credit:David Sundberg)


同樣為玻璃和輕盈建材製成的階梯,可由一樓通達二樓公共廣場,俯瞰鄰近可樂娜公園遼闊的景緻。而部分牆面也找來當代藝術家共同參與布置設計,增添活潑與生動感。(Photo credit:David Sundberg)


能在龐大的館藏空間中習課、交流,是皇后美術館欲與社區文化結合的一大目標,所以新館的取向將是學習重於參觀,藉此培養更多民眾的藝術素養。不過,可近看如法拉盛草原可樂娜公園之最大地標「Unisphere」的位置,倒也吸睛不少呢!

有了完備的藝術陶冶,怎麼能少了閱讀提昇品味呢?接下來 Grimshaw 預計於 2015 年完工的第二階段工程,更將結合美國最大的皇后圖書館(Queens Library)系統,未來皇后美術館亦將加入成為皇后圖書館的眾多分支之一。

這次改造中的另一項特色,即是美術館外觀上賦予「多變」的形象。重新打造的外牆,結合多媒體視覺特效,在夜晚時可呈現不同的繽紛面貌,宛若電視牆一樣的搶鏡!白天時因玻璃面板緣故,同樣能散發出柔和的輕盈美感。

如同百貨商場的高機能博物館,皇后美術館融合多項人文措施與便民設計,都讓這間將近百年歷史的建築有了嶄新的一面,不再是可樂娜公園「陪襯設施」的皇后美術館,相信未來也會是觀光客必指名一遊的目標之一!

編輯/黃心筠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