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兩年多前,「2020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策展人──美國建築師哈希姆•薩爾基斯 (Hashim Sarkis) ,即提出了「我們將如何共同生活?」(How Will We Live Together?)的展覽主軸。沒想到,2020年初殺出一個Covid-19,不只讓展覽延宕一年,也挑戰了眾參展者原本對此議題的詮釋與裝置方式。
 
來自宜蘭的田中央工作群建築師黃聲遠,亦受邀在 2021 年威尼斯建築展主展場軍火庫(Arsenale)展區構築作品「大家牽做伙-Living in place, enabling the coming-together」。這間建築師事務所向來主張,重要的不是建築或景觀、也不是空間,更為關鍵的是藉由他們作品創造出的機制,使人們能夠相聚並參與共同活動。這項核心理念,和本屆威尼斯建築展的策展定義之一若合符節:「Together」指集體的、共同的、普世價值的,強調建築是集體表現的形式。
 
田中央今年在威尼斯的作品,即是一座邀請訪客順其自然進入、遊走的兩層樓構築。人們無論是沉浸其中觀看展覽與影片、穿越空間、彼此互動,還是從裝置高處欣賞四周作品等等,在在彰顯共同生活的社群本質。
 
但是,這一年多來遇上與相關國際人士極難真實相見的狀況,田中央想在建築展中創造的脈絡,因此改寫一些了。

由導演江國梁拍攝之展覽影片,內容可見田中央的「13點原則」(中文翻譯請見文末)。(Credit:BiennaleChannel)
 
三大亮點融會:田中央建築 + 嶼山工房展場 + 導演蔡明亮作品
 
長期為田中央策展的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系主任王俊雄說,最早的設想是希望這次到威尼斯可以展現跨界、疊出層次的 Living Together。他期待設計展場的嶼山工房、創作影像的導演蔡明亮與田中央,三者之間「能有化學作用,不是各做各的。」而這三方也都同意從零開始一起完成作品,不是先由誰預設立場。


本次展覽以「大家牽做伙-Living in place, enabling the coming-together」為題,由田中央工作群、嶼山工房、導演蔡明亮共同討論創作。(Photo Credit:嶼山工房)
 
這件事很重要,王俊雄強調「田中央工作群+黃聲遠」是分母,完全讓嶼山與蔡明亮來開放詮釋,也許就會有些新的表達。「就像有一種石頭是各種質地多年受擠壓、疊成一層一層的,成分不是簡單放在一起而已。」王俊雄與田中央心裡的 Living Together,無論在展場或在日常生活,各種元素也總是如此互相滲透、交織。


從「2021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軍火庫展場的主入口走來(圖左上),相當自然而然地就會走進/走上田中央展場。(Photo Credit:嶼山工房)
田中央的構築有共四個出入口迎接來自各方的觀展者,這裡只是其中一面!(Photo Credit:嶼山工房)

田中央作品不只跨越了展場的中央列柱,甚至還將它環繞起來。(Photo Credit:嶼山工房)

展場隱喻田中央建築特色:自由、開放、共同生活
 
建築設計師林聖峰創辦的「嶼山工房」,2015年起即深度參與田中央在日本、歐洲的 11 次特展,包括 2018 年威尼斯建築展台灣館。這一次攜手重回水都,嶼山更為主角之一,亦發不設限地打造展場構築。殊途同歸的是,林聖峰說,這一屆建築展在軍火庫的展場,使用空間的自由度也很高。作品不像以往被劃定於固定範圍、排排分站中央走道兩側。參展者能先提案,再由策展團隊整體調配適當位置。


上到這座構築二樓,有時會感覺有點晃動,但請勿擔心,安全無虞,這麼設計是為了帶給空間一點體感,正如田中央不少建築也是如此。(Photo Credit:嶼山工房)

(Photo Credit:嶼山工房)
田中央作品為觀眾提供由不同角度欣賞展中其他團隊創作的趣味。(Photo Credit:嶼山工房)

(Photo Credit:嶼山工房)
 
「所以我們一起討論出,希望這次的田中央展間能讓觀眾爬到一個高度,可以往下回望中間的劇場,又可以從二樓不同的角度見到其他作品。」林聖峰描述。「構築到了某種高度,有更多機會產生超連結。」黃聲遠補充。譬如他們設計的宜蘭「羅東文化工場」,建築高度在周遭環境中即前所未見,但也讓所有人皆有自由登高的機會,以非凡視野觀看蘭陽大地。


田中央在建築、景觀、展覽、出書等等層面,開放、自由、讓人共同交融的理念總是一致。圖為田中央作品宜蘭「羅東文化工場」。(Photo Credit:田中央工作群)
 
嶼山設計的軍火庫展場一樓擺放手感滿滿、常搬到工地使用的四座模型(宜蘭市津梅棧道、礁溪生活美學館,員山機堡戰爭地景博物館與三星蔥蒜棚),並有四個出口,空間也很「田中央」。仍以「羅東文化工場」對照,其中畫廊未開放時,人們依然能隨機穿越其他場域。
 
王俊雄分析,田中央作品常常有很多枝枝節節,不過這些細節會形成一些空間效果,像是需要側身而過。而這些枝枝節節到了林聖峰手上藉著展覽再次表現,就會變得非常有條理。「某種程度來說兩人並不一致,但這不一致是一種對話。」


下方是田中央作品宜蘭市「津梅棧道」模型,上方是嶼山工房林聖峰設計的展場,兩者有點一致又有點不一致的對話。(Photo Credit:嶼山工房)
 
導演蔡明亮,拍出田中央長期「凝視」一地的精神
無論如何,田中央的理念與建築,最後總會回歸至同一個清淨、明亮的核心。若以這次在威尼斯的展場空間來隱喻,那就是中央圓形劇場了。在這座以鋼板圍成的劇場中,播放的是導演蔡明亮專為此展創作的影像。


鋼板圍成的劇場中,播放著導演蔡明亮專為此展創作的影像。(Photo Credit:嶼山工房)

中央圓形劇場內部無多餘物,讓導演蔡明亮拍攝的宜蘭與田中央,獨立發揮影像語言的力量。(Photo Credit:嶼山工房)
 
以蔡明亮獨立創作的原則來看,不太可能交付一個題目請他來拍。但在田中央設計的宜蘭壯圍沙丘旅遊服務園區裝置了三年特展的他,真的就拍了宜蘭與田中央。王俊雄覺得他想出一個非常棒的方式,讓「片子有黃聲遠的感覺,但是以蔡明亮的方式呈現,互相滲透。整部片就是『凝視』,這件事的確非常黃聲遠,他在宜蘭蹲了那麼久,不過他不會在同一個地點定住好幾分鐘。而蔡明亮的鏡頭則不太會動。」
 
這種微妙的差異太有意思,王俊雄認為這部片不妨命名為「蔡明亮在田中央」。


觀眾能坐在遠從台灣運來的白鐵椅凳,而地面鋪設的則是大片菜瓜布,這款生活用品是田中央模型的常用素材。(Photo Credit:嶼山工房)
 
一點小遺憾:疫情讓人無法真正面對面互動
 
林聖峰、黃聲遠與蔡明亮三方創作先交織一起了。接著,可惜的是,整個團隊抵達威尼斯、與人事物互動這一層面,未能發生,那正是田中央展的關鍵特色。像是,田中央都會在展場依環境繼續調整細節。黃聲遠說,我們在國內看自己單獨的構築時,都還是虛的空間,別人的作品不存在。「到了現場,多變化的新條件出現了,我們跟周圍空間就會產生新狀態。」


 很少有參展者會蓋要上樓的構築,這讓作品必須通過更強的結構考驗。田中央這一次是交給來自烏克蘭或義大利的工匠施作。(Photo Credit:嶼山工房)
現場工匠建議補強樓梯欄杆處的安全,與台灣團隊越洋討論後,做出符合原則的設計。(Photo Credit:嶼山工房)
 
最後,原本15人的團隊,縮減為由嶼山的建築設計師陳博元與彭開辰兩人,代表至威尼斯展場監造。不過,他們也因此有了與國際施作團隊溝通、合作的寶貴經驗。來自烏克蘭與義大利的師傅群對這棟兩層樓的大型結構,有不少安全上的實際建議。至於如何讓新加的構件符合設計原則,也就只能隔著網路與螢幕,遠距與台灣成員討論了。


與各方的人在展場中交流,是田中央每次參展相當重要的「內容」,可惜這次被疫情阻隔了。(Photo Credit:嶼山工房)
 
無論如何,王俊雄覺得線上會議只能解決技術問題,無法帶來最重要的化學作用。「這個疫情充分說明,它讓我們沒有辦法Living Together。所有的東西都散掉了,互相滲透這件事變得很抽象。我們到現在還沒有找到解決的方法。」 
 
幸而,數位時代也讓各種文本便於留存。僅在此一記「田中央工作群+黃聲遠」參與2021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的策展理念與過程,並靜待重新理所當然地、在各種自由空間之中,真正「共同生活」的那一天。
 
註:「田中央工作群+黃聲遠」13點原則
1. 幽默感。
2. 自在的生活才有自在的產出,不能的也勉強不來。
3. 技術層次雖然受限,材料﹑組構仍然力求清晰原創。
4. 純化並善用任何一個被精選留下來的動機。
5. 系統的一致性,慢慢衍生自內心的信仰與價值,不同系統可以重疊存在。
6. 手工藝精神。
7. 無論規模有多大,仍舊喜歡穿透﹑明亮﹑雞犬相聞的架構。
8. 偏愛物質匱乏時期的簡易構造,理性節制又能對應最迫切的物理條件。
9. 探索,但不急於被當時的周圍狀況限制。要有自主的﹑有未來性的生活想像。
10. 不拘泥於一時設定的功能計劃,以找尋最佳的空間狀態為優先;坦然享受時光流逝中的轉變。
11. 拔地而出的土味。
12. 保持以地球村的、歷史的座標,衡量每一個動作。
13. 永遠樂觀。

編輯/林沛伶

■ 2021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大家牽做伙-Living in place, enabling the coming-together」主題展
展期:2021 年 5 月 22 日 - 11 月 21 日
地點:軍火庫(Arsenale)展區

參展者:田中央工作群+黃聲遠+嶼山工房林聖峰(展場設計)+蔡明亮(影像導演)
策展人:王俊雄
副策展人:林芳慧、張文睿
視覺設計:卵形-葉忠宜
影像製片:王雲霖
影像攝影/剪輯:張鍾元
影像製作:汯呄霖電影有限公司
宣傳影片導演:江國梁
展場執行:蔡佳蓉、鄭俊緯、彭開辰、鄭博元(嶼山工房)
展場製作:陳振鴻(工法鐵件)
燈光設計:林靖祐(沁弦國際設計)
 
主辦單位:威尼斯雙年展(La Biennale di Venezia)
總策展人:哈希姆•薩爾基斯(Hashim Sarkis)
共同主辦單位:台灣現代建築學會
協辦單位:嶼山工房
贊助單位:中華民國文化部、財團法人本善基金會、台達投影品牌Vivitek 、台北市建築世代會、捷飛國際有限公司、豐利多投資股份有限公司、元帥金屬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宏國建設股份有限公司、濟盟建設股份有限公司、忠泰集團、吉美建設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元利建設企業股份有限公司、豐滙建設開發股份有限公司、亞昕國際開發股份有限公司、睿泰建設股份有限公司、璞園建築團隊、三圓建設股份有限公司、美孚設備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社團法人連雲文教協會、富徠建設股份有限公司、聯虹建設股份有限公司、長虹建設股份有限公司、順天建設、麗寶集團、實踐大學

關鍵字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