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新竹市透過推動都市建築美學,點亮居民對周遭城市改變的感知,當我們漫步在街區,不僅能看見新建築的生命力,同時也能感受到舊街廓的魅力,日常之中同時承載了過往的歷史軌跡與當代工藝之美。一起跟著【新竹建築散策】全新系列文章,由吳宜晏、游智維、吳東龍、顧庭歡、蘇仰志五位達人領路,分別從建築評論、地方創生、城市觀察、生活風格、與教育交流等各種面向切入觀察,重新邂逅這座不斷轉變的迷人城市。

【延伸閱讀】【新竹建築散策】雜學校校長蘇仰志眼中「不太乖」的建築空間!遊逛新竹「波光市集」、「關埔國小」
過往主修工業設計,現為設計觀察家、作家與「東喜設計工作室」負責人的吳東龍,從小在新竹長大,出社會後卻甚少有時間細細走訪家鄉。因時間遞嬗而改變不少的新竹市,這回像是一場都市展覽般呈現在他的眼前,讓吳東龍不僅有機會重新觀察這個從小長大的地方,也對新竹有了些不同的想法,更因此反思建築在現代城市中應該要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過去旅行認識城市與建築相遇的方式是經過規劃、做功課搜集資料,然後一個一個踩點探訪,是有目的性的去發現城市中有趣的部分。但是如果沒有特別規劃,我也會以區域的方式去探索,能讓我在心裡像拼圖一般去形塑或勾勒出這個城市的樣貌。這次回到新竹,竟讓我有這樣的感覺,對新竹有了新的認識。」吳東龍說。


設計觀察家吳東龍。(Photo Credit:蚯蚓文化)

由一座新建物與舊建物整合、連結的「龍山國小」,吳東龍觀察到學校操場的跑道顏色跳脫傳統的紅土色、長廊盡頭有具備通道功能的休憩小天地,以及後門土地公廟直接打開與周遭鄰里拉近關係,皆是用心、處處也是設計。他回想:「第一次去,這個學校有新的建築也有舊的建築,對比強烈。我們去探訪的時候,我會特別關注人在空間中的感覺。我發現小朋友們下課時玩得很開心,建築師的規劃很適切的呼應孩子們的需求。」也因為如此貼近國小學童對空間的想像與玩心,龍山國小的開闊與新舊混合,像極了蛻變中的新竹市,總是能從過往的軌跡中長出一株美好的新生綠芽。


龍山國小新操場配色跳脫傳統紅土色,以黃綠灰色系融合周邊建築景觀。(Photo Credit:蚯蚓文化)

田中央團隊將龍山國小新群英樓連結兩側舊校舍,並打開校園後方融合周邊環境,拉近里鄰的關係。(Photo Credit:蚯蚓文化)

大片塊狀的設計用來抵擋新竹九降風。(Photo Credit:蚯蚓文化)

新群英樓彎曲的設計,讓校後方的老樹樹冠能自由伸展,也使得生態池周邊角落明亮起來。(Photo Credit:蚯蚓文化)
 
田中央團隊模擬樹影的樣貌所設計的二維條碼綠色馬賽克磚,以及特有六角地磚,處處可見團隊對於細節的用心。(Photo Credit:蚯蚓文化)


當吳東龍談起「隆恩圳」,他彷彿搭上時光機回到孩提時代,緩緩地說:「我小時候住在隆恩圳的附近,那是從小到大生活裡的一部分。我發現,現在的隆恩圳藉由動線的規劃與材質的引導,一條過往的大臭水溝的印象竟被反轉、綠化並恢復到生態平衡的模樣,令人耳目一新!在城市裡能擁有一條可以散步、上下學、約會或遊戲的親水河道環境,真的是讓人幸福的實踐之地。」

看著小時候印象中有點危險的臭水溝,搖身一變成為很「都會」的人車分離的步道,相對來說安全性提升了、都市機能性也提升了,就連上了年紀的吳媽媽都會去周遭散步,過往「野性十足」的臭水溝,現在可是能讓都市居民放鬆、安心,並與都市產生正面關係的建設。在吳東龍的印象中隆恩圳兩側都是住家,現在卻都成為精心設計的店家,讓散步經過的人們能更愉悅地享受充滿美感的改變。


整建後的隆恩圳將兒童遊樂設施與圳道做串接,讓民眾更親近水圳的自然生態。(Photo Credit:蚯蚓文化)

田中央團隊以「奇幻森林」來思考,在綠帶中設計了「水草欄杆」以纖細柔性線條的鋼材取代傳統欄杆。(Photo Credit:蚯蚓文化)

「風鈴高燈」的設計防止眩光影響動物棲息。(Photo Credit:蚯蚓文化)
 

(左圖)田中央團隊採用架高地坪及人工草皮鋪面,讓民眾可以舒適穿梭行走在大樹林蔭間,並讓大樹及植物得以有生長的空間。(右圖)隆恩圳是台灣 300 年歷史的三大古圳之一,是灌溉城市的重要水脈,近年經整治後改變水質並呈現多重生態樣貌。(Photo Credit:蚯蚓文化)
 
若是將新竹市當作一個品牌來經營,吳東龍認為要把新竹當成是一個人物,再來談他的人設。當仔細閱讀這座城市,就能看見這座城市的性格;行銷城市的角度更要貼和人情、自然風土與土地本身。近年來不少活動設計在新竹市裡發生,對生活在城中的居民而言是新鮮的活動,對外地人而言則是一個探訪的誘因。要能延續這樣的文化活動能量,才能讓藝術與生活結合得更緊密。

吳東龍也透過這次走訪新竹市建築的機會,以當地與外地的眼光兩種角度去探討,他說:「我覺得還是要從城市角色與性格出發,如果不是以觀光城市作為目標,就要貼合居民的需求。如果是觀光城市,設計與規劃將會很不一樣。」而回歸到設計者該如何思考城市的未來,吳東龍認為一座好的城市應該要具備能夠回應人們,隨著時間與需求做出改變的能力與適應力,並且讓生活在這座城市的人感到幸福與驕傲。

責任編輯:蚯蚓文化、顧庭歡

關鍵字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