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工藝之父顏水龍、極簡主義大師林壽宇、知名當代藝術家林明弘,這三位分別出生於1903、1933、1964年的創作者,究竟有何共通性?林明弘又如何透過作品與這兩位大師對話?貫穿他們作品中的物,究竟是展牆架構、展品、商品、或是藝術品?
 
甫於北師美術館展出的《穿越人煙罕至的小徑》,展出三個世代近40件作品,試圖打破過往藝術史展覽的傳統方法論,不僅只談藝術家及作品的身世,而是邀請你我漫步穿梭於這三位橫跨20世紀的藝術家作品中,走出另一條小徑,以新的眼光,觀看藝術史展覽的新策展方式;以新的思維,重新觀看它們的作品。
北師美術館繼之前引起各界熱烈迴響、展覽圖錄供不應求賣到絕版的《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大展後,此次將目光延伸向臺灣近現代至當代的藝術發展,以跨歷史的手法,啟動別具一格的策展計畫「DIALOGUES跨世代對話」。

第一檔《穿越人煙罕至的小徑》由藝術家林明弘、藝術史學者及策展人郭昭蘭、安靜 (Lee Ambrozy)共同合作,聚焦三位橫跨二十世紀的臺灣藝術家顏水龍(1903-1997)、林壽宇(1933-2011)以及林明弘(b.1964)。


台灣工藝之父顏水龍之作品與以台灣花布及關係美學躍上世界舞台的藝術家林明弘之作品〈展位〉在空間中相互對話。(Photo Credit:北師美術館 Photography by 張國耀)

極簡藝術大師林壽宇作品〈數十年如一日〉展示於林明弘設計的展場木架構上。(Photo Credit:北師美術館 Photography by 張國耀)

策展人郭昭蘭說:「其實在全球,藝術史展覽都面臨了一種困境,皆難免讓作品承載解釋過往的責任,但審美的部分往往被犧牲了。但在這次展覽中,它不僅沒有被犧牲,更被重新召喚回來了。」在此次展中,策展團隊不再只著重說明畫作時代背景及藝術家的創作意念,而是選擇讓作品以「對話」的方式,穿越近百年藝術旅程,看見作品的美。

穿梭於展中的小徑,我們既可拋開所有論述,仔細欣賞極簡主義大師林壽宇的各種不同細緻的白色層次、品賞顏水龍竹櫃上精心運用竹節排列的幾何圖紋,或是穿梭、坐躺於林明弘的作品中,單純觀看感受著作品純粹的美。也可以深入思索展場中的各種作品對話。


顏水龍為太陽堂所設計的餅盒(右圖及〈鹹草編織草圖〉(左圖),其設計圖樣如今看來依然經典雋永。(Photo Credit:北師美術館 Photography by 張國耀)

從空間、時間、過程性開啟作品間以及作品與我們的對話

然而,如何讓三個不同世代的創作者,藉由作品對話,在那條人煙罕至的小徑中,沿路發現新的解讀可能?第一重對話是空間。
 
打破美術館白牆的展示方式,策展人暨參展藝術家林明弘的《展位》裸露出南加州隔間牆內的木結構,既是展品又是展示結構。


(Photo Credit:北師美術館 Photography by 張國耀)

(Photo Credit:北師美術館 Photography by 張國耀)

穿透的木結構讓那些從不輕易被展示的畫作背影,再度被看見,訴說著藝術正史外的另一面。顏水龍畫作〈蘭嶼印象〉後另題的〈雅美的幻想〉,讓人不禁思索為何會有命名的轉變?而畫作命名,又如何影響我們觀看畫作的方式呢?引領我們看見隱身於後的線索。


〈續林壽宇(IKEA PS)〉與顏水龍的〈蘭嶼印象〉,右圖可見畫作背後的另一個畫名〈雅美的幻想〉。(Photo Credit:Photography by Josh Peng)

展中大量運用借景、拼貼等手法。當漫步於一條又一條的小徑中,總在一個視點,看見不同世代藝術家作品相遇,彼此互文。沿著林壽宇的〈墜形〉看去,顏水龍經典的〈竹製客廳桌椅(椅)〉靜靜佇立,一條從工業主義回溯工藝的時間軸就這樣被隱隱拉出。林明弘的〈2號構圖〉紀錄了打開包裝的過程,對照著顏水龍的〈太陽堂餅盒〉呈現完整包裝,引領著我們想像作品生成的過程。當我們走在小徑中,另一條小徑也在我們的思緒中逐漸延伸。


沿著林壽宇的〈墜形〉看去,顏水龍經典的〈竹製客廳桌椅(椅)〉靜靜佇立於端點。(Photo Credit:Photography by Josh Peng)

是物、商品、還是藝術品?一同探索在那「之間」的模糊界線

第二重對話,是物質文化。
 
在郭昭蘭眼中,三位不同世代的創作者其實皆關注著「物質文化」,並走出國際。顏水龍藉由將台灣民藝作品形式抽象化,希望讓民藝量產進而推廣海外;林壽宇則將工業文明的材質──「鋁板」放入作品中,並早於1964年就受邀參與國際指標性的德國卡賽爾文件展,成為當時受邀華人藝術家第一人;林明弘的「展位」則解構物質文化,其作品早在國內外各大美術館及雙年展展出。


顏水龍〈麻繩椅面木椅〉。(Photo Credit:北師美術館 Photography by 張國耀)

1917年杜象的那座小便盆〈噴泉〉,扭轉了藝術界對於現成物與藝術的關係,不再以媒介為優先,而是概念先行。藝術家可以選擇任何一種媒材傳遞其概念,甚至包括大量生產的「現成物」(readymade),藉由解放它的功能性目標,改變它的情境和一般被觀看的角度,使之成為藝術品。現成物、商品、展品、藝術品的關係自此模糊。
 
「這展覽其實有很多twist、顛倒的關係。」林明弘說。從2000年北美館《無法無天》開始,林明弘始終處理的是「背景」。他將大片鳳凰牡丹花紋展開於北美館大廳地板,觀眾就這樣踩在他的作品上、在《24/7》則邀請你躺臥於他的榻榻米上,扭轉美術館的聖殿性。林明弘不斷透過他的作品嘗試提問我們觀看藝術、觀看空間的新視角,打破慣性。
 
我們坐在林明弘的〈日間床上〉,他指著由顏水龍所設計的桌燈,「這次我們點亮了這兩盞燈,留下了燈的功能,讓顏水龍的燈具回到日常生活的狀態。但你又看到了這個『禁止觸碰』標示,它究竟是商品或是藝術品呢?而這張〈日間床〉,是藝術家的作品,但我們又可以坐躺於上。其實哪一個是藝術品、商品、展品,我覺得這一切都在模糊,似乎端看我們形容的方式?」


在林明弘的〈日間床〉上放著顏水龍的檯燈,打開了燈,卻又貼上「禁止碰觸」的標示,這是藝術品、商品或是展品呢?(Photo Credit:北師美術館 Photography by 張國耀)

而他在〈續林壽宇(IKEA PS)〉計畫中,以林壽宇的草圖為基礎,運用IKEA仍在生產線上的家具重現作品。那麼這是計畫(Project)還是作品呢,兩者的意涵有何不同?這是林壽宇的「作品」還是林明弘的「計畫」呢?又如果今天是由非藝術家的職人製作此作品,還有成為藝術品的可能性嗎?


在〈續林壽宇(IKEA PS)〉中的家具也預計在展期結束後,回到IKEA的商品系統中。(Photo Credit:北師美術館 Photography by 張國耀)

過去接受專訪時,曾說過「我的作品的『框』不是很清楚」。這次他也將林壽宇作品〈「右」或「左」〉的鋁製畫框移除,強調「物」的特性,呈現出極簡藝術長久以來關注「物」與「空間」的本質。藝術無需在畫框內,藉由「物」置放於空間的位置,改變觀眾對整體空間的感知,空間也是創作的一部分。極簡藝術作品的獨特性,也與其展放的場所息息相關。
 
林明弘在展中不斷提出各種疑問與辯證,並沒有正確的定義與答案。「其實我們是把這個定義完全模糊掉,啟發一些不同的可能性,給觀眾一個不同的視角去看它。」林明弘說。
 
邀請觀眾參與,啟動更多重的對話

展覽標題《穿越人煙罕至的小徑》借用自法國哲學家紀德堡1959年的同名紀錄片,試圖取徑「精神地理學」,藉由觀展者漫步展覽中的身體經驗與軌跡,產生出自己詮釋作品的新觀點或提問,並啟動作品與作品之間的新連結。「觀眾在此展中,也是重要的一環,對我來說這是一個大家一起來創作的環境。」林明弘及策展團隊所做的是避免過度詮釋,留下空間讓觀眾在思想的小徑中自在漫遊,或許將會發現連策展團隊都無法預想到的議題或提問。

知名文化藝術評論家約翰.伯格(John Berger)曾寫下「我們注視的從來不是事物本身;我們注視的永遠是事物與我們之間的關係。」藉由先於言語的「觀看」,我們不斷地探索作品與作品、作品與自身的對話,讓藝術回歸到最純粹的觀看與思想的漫遊,作品也自由了。
 

(Photo Credit:北師美術館 Photography by 張國耀)

左圖:林壽宇〈無所在無所不在〉,由IKEA Helmer櫃子所組成。右圖:策展團隊希望能透過如穿越小徑的各種身體感經驗,激發出新的藝術觀看視角。(Photo Credit:北師美術館 Photography by 張國耀)

【展覽資訊】
《穿越人煙罕至的小徑》
顏水龍、林壽宇、林明弘、郭昭蘭、安靜
 
展期|2021.04.24-2021.07.25
地點|MoNTUE北師美術館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10:00–18:00
地址|臺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二段134號
 
DIALOGUES跨世代對話|總策畫|林曼麗

【延伸閱讀】
只活了36年,台灣首位雕塑家黃土水名作《少女》百年後與世人重逢!北師美術館《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展出陳澄波、顏水龍大作
少女心爆發!8 個線索掌握《美少女的美術史》:到北師美術館看奈良美智、村上隆、橫尾忠則!
2020 ADA 新銳建築獎《關鍵界線Critical Lines》開展!從租屋空間至大型公共工程,看見新世代建築思維

編輯/彭永翔 joshpeng@motstyle.com.tw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