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大同區巷弄之中,一棟外觀看似普通民宅的房子,自從2018年10月,吳季璁將工作室從八里遷移自此後,五層樓的老舊公寓便成為他研究材料、曬紙、尋光的創作實驗秘密基地。

當我們尾隨他的步伐、走訪其間,便以視線默讀了一段藝術家的創作史;從一樓推開隱藏牆門後,掠過堆積陳架所看見《水晶城市》亮在角落裡虛實相映的光與影,以及一路繞行至吳季璁平日專門曬紙的頂樓陽台;鏡頭捕捉到未經修飾的,不只是工作室的日常,還包括他這些年從未停止追逐光影與實驗媒材的足跡。
吳季璁說,自己高中本來想當攀岩選手,後來因為受傷,只好投奔藝術,成為專職藝術家。

1981年出生台北,2004年畢業自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季璁從小便兼具傳統書畫與素描水彩的藝術養成,骨子裏亦受到東方傳統美學的深刻影響,他擅於從日常生活中取材,表現形式從攝影、錄像、裝置、繪畫、舞台設計,到傳統山水的當代演繹,創作手法相當多元。

他曾以大眾熟悉、撲朔迷離的《水晶城市》系列贏得世界的關注,但旋即他又背對當代,利用宣紙、傳統攝影技法與拼貼等各種手段,創作出微觀宏偉的山水詩意。

現正在香港世界畫廊(Galerie du Monde)推出的吳季璁個展「現」,透過知名策展人郭瑛的巧妙佈局,不只引領觀眾感受《氰山集》背後既繁複又偶然的創作過程,亦獲得不少藝評與媒體的熱烈迴響。接下來,他在台灣TAO ART Space也將開啟另一種策展觀點下、別出心裁的個展。

不過,想知道吳季璁的工作室裡暗藏了什麼玄機?他的創作又是如何一路發展至今?快跟著MOT TIMES的腳步,一睹他精彩創作的藝術脈絡。


藝術家吳季璁。(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余松翰)

一樓工作室空間。(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余松翰)

將平凡無奇的材料化身一座虛幻的城市即景
 
一樓迎面而來是質樸簡單的空間,沒有設計單椅、地毯、植栽,就是妥妥地工作場域。
 
但是當你以為只有這樣時,只要推開眼前這座看似牆面的大門,便能發現後頭還隱藏了有著24小時溫溼度控制的倉儲空間,安穩地保存著宣紙,與那些季璁早期的創作與其它自藏作品。而在一人可過的狹小廊道尾端,則映照出一幀水晶城市的幻影,通透、迷離充滿當代科技虛構的想像,也像一則極具未來感的現代寓言。有趣的是,當我們繞行至後方,魔術背後是以塑膠盒、投影設備所堆砌而成,所揭開的海市蜃樓景象,讓人在虛實之間,被眼見未必為憑的錯覺,徹底迷惑。


推開這扇牆門之後,別有洞天。(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余松翰)

隱匿在倉儲空間裡的秘密亮點!(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余松翰)

正是這樣平凡無奇的塑膠盒,透過投影,就能表現出一種虛幻的城市美感。(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余松翰)

以陽光與宣紙間的化學反應,製造出一場紙上詩意
 
拾梯而上,二樓是以進行中的《氰山集》系列與《皴法習作》系列作品交織而成。
 
季璁說,2012年決定創作《皴法習作》時,最原始的想法其實有兩個層面,「主要是我的感覺、我做的攝影,比如數位相機、photoshop、輸出,生產任何品項都很容易,但追根究底你只有一種方式可以做攝影。所以我就回頭去找攝影史上各種早期發展的技術,其中氰版攝影法(Cyanotype),它的化學藥劑毒性較弱,感光性較低,能跟不同的材質結合,操作起來也相對容易。」這就開啟了他的創作源頭。

上到二樓,這裡是還沒有被挑選出來創作成氰山集或皴法習作的素材,也被統一稱作「氰版相紙」。(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余松翰)

季璁總是在曬紙、揉紙、洗紙等種種過程中,尋找當下最獨特且無可取代的詩意山水形狀。(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余松翰)
有時候,僅僅是這樣的凝視,就會瞬間就被吸引住,像是下一秒就要跳進這片以氰版相紙形成的海洋。(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余松翰)

因此《皴法習作》系列以宣紙為媒介,運用古老的氰版攝影沖印技術藍曬法替代筆墨(這是一種直接攝影、不需要透過相機鏡頭去拍攝的概念),讓他重新詮釋了攝影與傳統山水。
 
為此季璁先將感光材料塗在紙張上,在陽光下曝曬約三十分鐘,過程中不斷重塑紙張皺摺,壓平後再經一小時的水洗程式,將氰版相紙定影。其中水洗步驟非常重要,不單是要停止陽光與宣紙的化學反應,也是整個程序中最有趣的一環,因氰版相紙的色調和紋路會首次顯示於藝術家眼前。此刻,時間、陽光的線條、和人類觸感都被記錄在海藍的宣紙上。陽光和天氣隨著時間一直在變化,所以季璁每次曬紙都是一次偶然,最終呈現在紙上的皴法紋路變幻莫測。
 
當他將曝曬後的宣紙壓平和風乾後,季璁會仔細「閱讀」每張宣紙上的皴法紋路,從而進行篩選。一般來說在數十到數百張氰版相紙中,只能選出一兩張好的構圖裁剪為《皴法習作》作品。「我通常一週曬紙三天,一天八張,如果天氣好一個月將近會有一百張,但這裡面勉強可挑出來使用的比例卻只有一到兩成,最好的通常會會獨立裱在卷軸,但非常難得。」


每張氰版相紙上出現的紋理都需要一點機遇,有時甚至是可遇不可求。(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余松翰)

在香港世界畫廊推出的吳季璁個展「現」中,便以捲軸的方式呈現《皴法習作》。(Photo Credit:世界畫廊)

在極致裡不斷追求自我突破的藝術家
 
在經過四年對宣紙和藍曬法的研究,季璁在2016年將此技法進一步發展成《氰山集》作品,這是以《皴法習作》為基礎所延伸的創作,可控性相對高,但作工也異常繁瑣。

他主要是藉由拼貼的方式,將曝曬過的紙張在畫布上拼貼成叢山萬嶺景象。因宣紙質感柔薄,可讓季璁隨著自己的意識貼附在畫布或木板上,並用刷子刷平,再塗上五、六層壓克力膠進行固定。而每次加上新的一層紙,他都會加進白紙,並以中國傳統繪畫中的「留白」技法來調整構圖。最後,再塗上防凡尼斯的保護漆便大功告成。

季璁說:「當底圖拼貼好後,我會用白紙貼出雲霧,加強它的空間感跟深度。比如有些看起來很平整,但其實是使用六七層宣紙去堆疊層次,甚至利用宣紙半乾時,把纖維搓下來所造成的效果。但做到這裡時,我已經覺得是極限了。」結果,最近他又開始實驗新的作法,試圖以一種極薄的造染顏料,讓宣紙的表現層次能處理的更加細膩。(果然是不斷在材料上追求自我突破啊!)


藝術家吳季璁與助手正在討論工作。(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余松翰)

以水流隨機沖洗、讓光線對焦成從未想像出來的樣子
 
接著拐上三樓,這裡是一種有機的空間組合,是廚房、辦公空間、社交的沙發區,也能開會、用餐,還有架上滿滿的威士忌可以小酌。算是一種多功能交誼辦公區兼臥室。

而四樓展示了一整排沖洗宣紙的過程,光是看見水潺潺晃動的波紋,伴隨水流規律地聲響,就備感療癒。更別提,仔細端詳某些宣紙因氰版藥劑在經歷水洗,因藍色附著度相對弱化後,所形成的獨到美感,更是美到讓人目不轉睛。


這是多功能複合區,視線最遠是廚房,書架上有雜誌書籍、玻璃杯,桌上則擺著展場模型。(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余松翰)

面對創作吳季璁總是不斷在思考嶄新實驗的可能性。(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余松翰)

透過水洗能將氰版相紙定影。(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余松翰)
 
曬紙時沒有曝曬到光線的部分,紙張上的氰版藥劑可以被水沖刷下來,保有宣紙本來的白色。(右圖)在世界畫廊的展覽中,也特別展示了因不同天氣環境下曬出的宣紙,在各種色調上的呈現。(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余松翰)
 
不過另一間懸掛著各種工具的機具室,可不走詩意路線,反而是充滿理智派思維的硬漢手感,而此區亦屬於裝置作品的前置實驗場。

季璁說早期很窮,買不起投影機,為了創作索性自己做一台。「我拿了放大鏡在研究成像原理,但因為燈很熱一聚光就把幻燈片給燒掉,當時便隨手拿片網子研究對焦,才意外發現那個對焦的空間很有趣。」而這個過程也讓他意識到,所有的影像設備裡都有自己的空間,這也造就《 鐵絲網系列》的誕生。

他說,當然中間也試過其他材料,比如植物或其它物件,但還是網子的差異最大,「你很難連結你所看到平凡的材料也可以轉化出不一樣的空間。」這個落差也最能突顯影像是如何改變了我們的觀看。


機具室。(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余松翰)
機具室裡充滿各種工具,季璁總是憑藉著各種實驗去體現他想要呈現的樣子。(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余松翰)

《鐵絲網五》以4K投影器與屏幕呈現作品,曾在2018香港巴塞爾藝術展世界畫廊展位首展中,獲得觀眾高度關注。Photo Credit:世界畫廊)
 
在物質現實世界裡的另一個平行世界
 
走啊走的,我們終於來到五樓,一眼就看到《水晶城市》兀自旋轉著光影。
 
季璁說,這是2009年他首次在伊通公園發表、也是發展《水晶城市》002系列的原型。因之前做《鐵絲網》系列的關係,他一直持續在研究不同光源所產生的效果。約莫2007年左右,當LED越來越流行,他便開始投入研究,「我發現到LED有種特殊的質感,它的光譜結構比較單調,光點小,主要在藍紫波段,但發光很銳利,有種乾淨的數位感。」 因此他便開始使用LED進行創作實驗。 
 
後來他又察覺到PP(聚丙烯)這種廉價塑膠盒,沒亮感、很輕透,但在光下呈現出來的影子卻很紮實,極具質感。「這很有趣!因為我們通常都覺得物件是真實,影像是虛幻的,但在這個物件上剛好是相反的 。」因為塑膠在成型時是快速生產,還沒融得很平整時,就被冷卻,因此那些肉眼看不出來的流動紋路,穿過光線後就像透鏡一樣被紀錄下來。
 
而這也是他想談的虛擬網路世界(cyber space),「它是在物質現實世界裡的另一個平行世界,不可見、卻是我們生活裡很重要的一部份。」 而水晶城市的架構,就是比喻這些平凡的材料,透過一個不同的觀點,可能會讓人看到背後存在的另一個空間。


此為《水晶城市002》 demo版本。(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余松翰)

詩意的存在究竟是偶然還是必然?
 
當我們推開了這棟公寓裡的最後一扇門。頂樓陽光普照,曬到眼睛都睜不開,但這裡就是氰版相紙們平時的社交場,晴天時季璁總會在這汗流浹背的曬紙,並從一疊疊氰版相紙中,挑選少數可用的紋理,成為他牆上懸掛的作品。
 
畢竟,詩意既是偶然出現的美好,也是實驗多次反覆驗證的結果,是勞動、思想,也是以一種最理性的方式去營造出如夢似幻的盛世唯美。但這些外人看不見的辛勤其實通通都止步於工作室,都在堆積成山、還不夠完美的實驗過程裡被銷毀,都在不斷嘗試、失敗、重來、再試一遍的輪迴裡,最終找到藝術最撩撥人心的樣子。

展覽:吳季璁個展「現」
策展人:郭瑛
時間:即日起- 6月13日
地點:世界畫廊(Galerie du Monde)  
地址:香港中環都爹利街11號律敦治中心108號
 
展覽:照見 - 吳季璁個展
策展人:王嘉驥
時間:2021年5月15日 — 7月17日
地點:TAO ART 
地址:台北市內湖區洲子街 79-1號 8F

編輯/Christine Chen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